【摘要】漢代是長袖舞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留下了大量關于長袖舞的珍貴文物遺產(chǎn)。其中,徐州出土的陶舞俑的塑造難度較大,精美度也屬上乘,在造型工藝、藝術風格、文化審美等方面都賦予了長袖舞更深層的內(nèi)涵。本文以徐州馱藍山繞襟衣陶舞俑為藍本,對長袖舞進行探究,旨在透析其中蘊含的舞蹈文化內(nèi)涵及對古今舞蹈審美的映射。
【關鍵詞】漢代;長袖舞;舞俑
【中圖分類號】J618 【文獻標識碼】A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反映了古代舞人長袖起舞的史實。長袖作為一種服飾型道具,在古代舞蹈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舞人或拂或揚的翹袖舞動時,上下翻飛的長袖使舞蹈飄逸蹁躚,成為一大亮點,故稱長袖舞。長袖起舞是中國古代舞人的特征之一,在長袖舞燦爛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漢代的長袖舞最為突出,稱得上是一枝獨秀,其繼承了楚風,并發(fā)展為翹袖折腰之姿,幾乎是無舞不舞袖,其盛行程度可想而知。徐州楚王墓出土的畫像石、磚,漆器,陶俑等大量的珍貴舞蹈文物中都有翹袖折腰的長袖舞形象出現(xiàn)。其中,舞俑作為漢代舞蹈表現(xiàn)藝術的主體,有其獨特的藝術內(nèi)涵與文化魅力。
一、造型工藝
俑是古代專為王室貴族舉行喪葬儀禮所造的陪葬品??鬃釉唬骸笆甲髻刚撸錈o后乎”。俑的出現(xiàn),逐漸代替了殘酷的人葬制度,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進步。出于俑可真實生動地反映人的神韻和情感及其可替代活人進行殉葬的實用性,俑逐漸成為漢代舞蹈藝術表現(xiàn)的主體。俑的材制分為陶俑與木俑,木俑的雕刻藝術,陶俑的塑造藝術都為人所稱道,由于陶俑取材的方便性和燒制的易操作性,在墓葬中出土最具普遍性。古詩詞中,長袖舞造型千變?nèi)f化,傅毅的《舞賦》言長袖舞有“輕舞如燕居,疾舞似驚鴻”的靈動多變,有“飄然急舞若離弦之箭,氣勢浮動似長空之云”的豪邁大氣,令人心馳神往。但在陶舞俑制作過程中,要想展現(xiàn)長袖舞如此風姿流韻,是實屬不易的。
徐州馱藍山繞襟衣陶舞俑,西漢時期出土于徐州馱藍山楚王墓及其他墓葬,高48-53厘米,約40件,現(xiàn)藏于徐州博物館。據(jù)考古資料記載,此類陶舞俑形制基本一致,身著繞襟長袖深衣,身體旁傾、扭肢折腰,雙臂張揚,做拋長袖舞姿狀。這與漢代的長袖舞有大齊舞的群體舞蹈表演形式出現(xiàn)的史實是一致的,體現(xiàn)了長袖舞的普及性以及強大的魅力。細看圖中陶俑則可觀察到舞俑著長裙曳地,且外裙有褶痕,可想漢代制陶工藝對細節(jié)的把控極致,工藝精湛。再看外襟袖寬而短,露內(nèi)襟長袖,身體向左彎曲,體態(tài)呈S形,雙臂翹袖至頭頂向兩側甩出,是長袖舞中典型的翹袖折腰之姿,崔駟《七依》云:“振飛縠以舞長袖,裊細腰以務抑揚”,其高度寫真和生動描繪形象地詮釋了“翹袖折腰”的真諦?!段骶╇s記》記載:“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忘歸》之曲,婢女數(shù)百皆習之?!庇呻s記看出高帝時長袖舞在宮廷舞蹈中的盛況,同時影響了漢代舞蹈的審美趨勢。舞蹈凸顯腰肢纖細綿軟,以靈活多變的翹袖繞衣動作配合側傾下腰體態(tài)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秀麗舞姿,更有將嬌態(tài)媚資體現(xiàn)至極致的“折腰步”出現(xiàn),身體向旁側折腰的同時腳下羅步輕走慢擺,看似足不在體下,給人輕盈縹緲之感。后漢張衡《舞賦》曰:“服羅縠之雜錯,申綢繆以自飾”,縠是一種帶有皺褶的高級輕紗,印證了長袖舞人的服裝之名貴,史料記載漢代出土的陶舞俑皆為彩繪,由于時間久遠而逐漸色淡,從此兩點可看出漢代對長袖舞極為重視。另外,此類舞俑是當時楚王宮內(nèi)特定舞者的形象,身姿纖細、五官清秀且神色柔和,將漢代女子溫婉的性格特點及審美觀念一一展現(xiàn)。
二、藝術風格
漢代長袖舞是柔婉飄逸且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舞蹈藝術,在舞蹈內(nèi)容及藝術風格上都繼承了楚文化奇幻浪漫的特點。圖中舞俑的翹袖折腰舞姿是漢代的常用舞姿,舞者運用手臂的暗力舉袖橫向甩過頭部,在頭頂劃成一道弧形,使之形成兩個較大弧度的“S”型,肢體的曲線隨舞袖而動,形成一個弧度較小的“S”型,兩個S鑲嵌的體態(tài)給人嬌媚旖旎之感,在婀娜的長袖群舞中配有絲竹之聲,琴瑟和鳴,輕易便營造出綺麗浪漫的舞蹈氛圍。
長袖舞是古代著名樂舞,表演會有歌、樂相合,在諸多畫像磚石上都可見到樂人坐于舞人左前側的景象。高帝極愛翹袖折腰之舞,對戚夫人言:“為我楚舞,我為若楚歌”,也證實了這一點。張衡《觀舞賦》記載:“展清聲而長歌,歌曰:驚雄逝兮孤雌翔,臨歸風兮思故鄉(xiāng),搦纖腰而互折,嬛傾倚兮低昂?!边@是張衡見到長袖舞人邊歌邊舞時描繪的景象,柔婉俏麗的舞人、長袖裊裊的衣裙、飄逸如飛的舞蹈,讓人不覺神往。
長袖舞雖以柔美見長,卻也是富有漢代興盛向上的時代氣息的舞蹈。漢代處于我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百姓富足,社會和諧,因而舞蹈大多也是朝氣蓬勃、氣質昂揚,其風格特征一部分是受時代氣息的影響,另一部分是由于王室貴族及文人志士的審美要求,所體現(xiàn)的藝術風格也為后世的古典舞發(fā)展提供了寶貴借鑒。孫穎老師編創(chuàng)的《踏歌》是具有漢代風格的古典舞,將漢代“翹袖”,唐代“拋袖”,宋代“打袖”及清代“搭袖”兼融并用,來詮釋長袖舞的三道彎,女子齊齊舉袖搭肩踏舞的場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轉,仿佛鶯嬌燕姹”,盡顯漢代崇尚浪漫的藝術風格。
三、文化審美
長袖舞的審美特點具有形式美與思想性兩方面。形式上,是厚重與輕柔的對立統(tǒng)一。觀圖中舞俑腰部塑造極為纖細, 這是與當時的審美情趣有關。《韓非·二柄》載:“楚靈王好細腰, 國中多餓人?!笨梢娧殲槊朗浅膶徝佬螒B(tài),漢代受楚國文化影響,向往“細腰柔曼, 宛若游龍登云, 長袖飄舉, 恰似楊柳當風”的意境,展現(xiàn)其輕盈飄逸。而馱藍山繞襟衣陶舞俑出土數(shù)量多達40,加之上述漢代社會生機勃勃的精神氣質,長袖舞的舞姿風格除展現(xiàn)女性柔美婀娜的一面,也會有“羅衣從風,長袖縱橫”的豪邁灑脫,展現(xiàn)長袖舞的厚重與恢弘。
思想上,漢代崇尚儒家學說,受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影響,舞蹈極具神仙幻想。觀圖中舞俑的翹袖之姿,兩臂高舉橫向向外張開,身體向正旁彎曲,體態(tài)的開張性明顯,面部與動作絲毫沒有緊張刻板之感,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漢代人積極生活,向往自由的審美傾向。長袖舞善于抒發(fā)各類思想感情,內(nèi)容千奇百怪,且思想具有開放性,為漢代文化注入靈動飄渺的氣韻。
馱藍山繞襟衣陶舞俑的塑造可稱得上是形神兼?zhèn)?,盡管我們單從此舞俑中很難全面掌握漢代長袖舞的文化信息,但其作為第一手資料,從造型、服飾、情緒狀態(tài)、運動路線、制作工藝等諸多方面都闡釋了漢代長袖舞的蘊含的意境之美與文化內(nèi)涵,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寧寧.中國古代樂舞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克芬.中華舞蹈圖史[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1.
[3]南京博物院.近十年來江蘇考古的新成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4]中國國家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大漢楚王——徐州西漢楚王陵墓文物輯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5]劉思呈.漢代女性長袖舞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
作者簡介:王瑞穎(1994—),女,山西運城人,山西大學,碩士(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藝術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