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父母的那一天》用娓娓道來的筆觸,講述了自己年少時第一次離開家人的經(jīng)歷。起初,離家的激動使“我”興奮不已,忽略了家人的感受;而只有到了真正的離別之際,在飯桌上看見父母的淚水,不舍之情才被激發(fā)出來,難以抑制;可誰也無法料到,這一別,竟是十五年之久。
文章用極為真實的筆觸,展現(xiàn)了自己的心路歷程,令人動容。
相信大家在別離之際,內(nèi)心總會有百種滋味,如果能把它寫出來,就再好不過了。作者就通過生動的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等襯托出了內(nèi)心的波瀾,可圈可點,耐人尋味。
在《目送》一文中,作者圍繞“我”和兒子的別離、父親和“我”的別離等情節(jié),總共選取了六個場面,運用對比、照應(yīng)的手法,表達出無盡的失落與不舍。在我們的生命中,孩子終會掙脫自己的懷抱,走向遠(yuǎn)方;而父母也終將漸漸老去,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面對這一切,我們能做的唯有默默目送,默默祝福。就在作者的一次次升華下,“目送”這個動作便有了無盡的寓意。
這兩篇文章的場面描寫皆頗見功力。所謂場面描寫,簡單來說,就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生活畫面所進行的描寫。作者緊緊抓住生活細(xì)節(jié),勾勒別離的場面,有聲有色,可謂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