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銀橋
摘 要:當今時代,任何組織機構的管理都離不開決策,決策能力的高低將影響組織對問題處理的能力和效果,本文以淮海戰(zhàn)役為例,分析了在淮海戰(zhàn)役的三個階段中管理者在面臨不確定因素下如何進行科學決策,總結出管理者面對問題的科學決策步驟。為管理者作出決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淮海戰(zhàn)役;決策能力;管理
縱觀整個淮海戰(zhàn)役,并非最初就是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略性戰(zhàn)役,而是從一開始的小規(guī)模兵團作戰(zhàn),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下逐步發(fā)展變化成為大兵團集群作戰(zhàn)的。粟裕是整場戰(zhàn)役的主要組織者和指揮者,在風云變幻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下,他充分發(fā)揮了其個人主觀能動性,沉著應對,靈活決策,最終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本文主要從粟裕的角度,通過對其決策時所處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人物心理活動,及戰(zhàn)役發(fā)展變化進行分析,對淮海戰(zhàn)役中指揮者的決策過程進行分析研究。
決策第一步:充分調查研究,掌握充足信息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只有深人地開展調查研究,才能了解對手和自己,才能制定科學的決策。調查研究是制定科學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具體可分為準備階段、調查階段、研究階段。
信息收集是指通過各種方式方法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它是信息得以利用的第一步,只有掌握好決策信息的收集途徑和方法,信息才能多而全、精而細。才能為下一步的決策工作提供大量的可靠依據,信息收集工作的有效與否,將直接關系到整個作戰(zhàn)進程的質量,若信息收集不準確,也極易導致決策出現(xiàn)失誤。在管理者正式進行決策之前,僅僅搜集到大量的信息是遠遠不夠,需要對收集到的信息進一步提煉。在大量的初始信息中,存在一些虛假,冗余,或關聯(lián)性不大的無用信息,通過判斷篩選,能夠選擇找出其中的有用信息,進而有效利用。在淮海戰(zhàn)役期間.作為管理者的粟裕,在任何一次重大作戰(zhàn)決策之前,都從不管是上級電文,還是下級情報機關中,獲取了大量信息。因此,管理者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在于掌握比較全面、準確的信息,通過對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就能為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決策的正確性與科學性是與信息的質量,可靠程度,全面性及時性成正比的。信息與決策的關系,是“源”與“流”的關系,有了信息之“源”,才有決策之“流”。
決策第二步:抓住中心問題,圍繞目標決策
管理者能否抓住關鍵問題的核心,將決定其能否正確做出決策。首先,要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從微觀局部把握宏觀的整體,然后通過客觀辯證的分析判斷,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聯(lián)系。在軍事領域,作為管理者,提煉問題,思考和分析問題,形成科學的決策,是決策水平的直接體現(xiàn)。要做到綜合分析問題,前提是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分析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思考,沒有理論基礎,就不可能有科學理性的分析。綜合分析問題,另外一個關鍵就是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綜合分析問題,核心是要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能正確地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從而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綜合分析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做出決策的關鍵,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是全面地考慮、分析問題。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其原因就在于每個人的眼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作為管理者,應盡可能將所有的因素考慮在其中,擺脫自我眼光的局限性。其次要主動預測行為的后果,我們常說,決策實際上就是選擇。作為管理者,經常會遇到判斷哪種可能性最好的事情,有時面對幾種可能的選擇,也會左右為難,這時就應該預測一下行為的后果。因為任何一項決定都可能影響深遠,尤其是高層領導,更應該慎重做決定,做決定之前,一定要預測付諸實施之后,會產生哪些后果。再者要善于從敵方角度看問題。比如在淮海戰(zhàn)役中粟裕在分析杜聿明從徐州逃跑的可能路線時,就站在了杜聿明的角度去權衡利弊:“假如我是杜聿明,下一步路我從哪條路轉移更有利”。每個人思維上都存在著一定的限制和慣性,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時,總會打上個人獨特的“烙印”,要善于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
決策目標是指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在對問題進行調查和研究基礎上預測想要達到的結果。它是決策的核心和根本所在,是決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因此,在決策的第二個階段,除了要找出關鍵的問題以外,還要有明確的決策目標。在確定決策目標時,要把握幾個主要的原則:明確性、層次性、可行性和持續(xù)性。
決策第三步:擬制多元方案,確定最優(yōu)決策
擬訂方案一般分為兩大步:第一步是設想階段,在設想階段,要求決策者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這些與決策者的知識水平、能力以及膽識密切相關。第二步是精心設計,根據設想,冷靜思考,反復計算,嚴密論證,認真推敲。在這個過程中,還需做兩件事:一是確定方案的細節(jié),細節(jié)決定成敗。二是方案初步形成后,就要對方案進行論證,以確定決策方案的科學性,也是為擇優(yōu)方案提供科學的依據,其論證的目的就是對具體方案的優(yōu)缺點做出比較和分析,找出最有可能解決問題,最客觀、最有實效的方案。論證方案時,要對備選方案進行考察、評估。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揚民主,尊重科學,認真聽取不同的意見,對于反對意見,不能進行打壓,要考慮其合理性,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決策一開始就遭遇失敗,才有可能保證整個決策的順利進行。
決策方案選優(yōu)時的原則包括適應性原則、公共利益原則,適應性原則:是考慮方案是否能夠適應所處環(huán)境的變化和意外的干擾。公共利益原則:管理者進行決策時既要考慮單位本身的目標,還要考慮到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公共利益原則就是要求在決策方案的選擇中要注意該方案是否有利于建立本組織的良好聲譽,是否能提高本組織的知名度,是否有益于維護公眾的利益等。我黨我軍對待戰(zhàn)俘政策就是典型的例子。
以上所提出的關于管理者科學決策的步驟方法,是普遍性參考,在面對普通條件下的常規(guī)問題時可以運用這些步驟去分析解決問題。但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遇有特殊情況,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淮海戰(zhàn)役,我們可以看到,戰(zhàn)場上的形勢絕非一成不變的,敵人的動向容易讓人捉摸不透,而這一點,粟裕把握的恰到好處,他靈活的處理好了進與退,攻與防的關系,進攻時則以必勝的勇氣向敵人心臟挺進,積極主動的創(chuàng)造戰(zhàn)場條件。退守則是在時機和條件不成熟時,避開敵人主力,避實就虛,以退為進,集中力量尋找時機,求得有效的進攻。正是有了靈活應變科學決策的能力,才能進退自如,攻防結合,在戰(zhàn)場上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