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林
河南廣播電視臺,河南鄭州 450002
摘 要 新聞評論在主流媒體輿論引導重任中承擔著一種特殊的責任。文章總結梳理了河南廣電全媒體三組系列評論在選題、采訪、表達、傳播方面的創(chuàng)新實踐,對新媒體語境下,新聞評論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與有效傳播進行了深入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 新聞評論;選題;創(chuàng)新;融合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1-0104-02
新聞評論是媒體的靈魂和旗幟。2016年,河南廣電全媒體先后推出三組大型系列評論:“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系列(18篇)、“我們的黨代會”系列(4篇)和“河南再出發(fā)”系列(8篇)。三組評論立足大局、體現(xiàn)擔當,析事明理、引導輿論,改進文風、創(chuàng)新表達,開創(chuàng)了河南廣電全媒體新的評論話語體系,開辟了廣播電視傳統(tǒng)媒體和“三微一端”新媒體融合傳播新路徑,在引導主流價值、打造言論品牌、提升媒體影響力方面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本文結合這三組評論,試從選題、采訪、表達、傳播四個維度深入剖析河南廣電全媒體在新聞評論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上的探索與實踐。
1 選題創(chuàng)新,讓評論更有時代性
新聞評論的成敗關鍵在于選題。選題是否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是否能夠抓住問題的實質,將直接決定新聞評論的質量和價值。成功的選題必須吃透“兩頭”,一頭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中心工作;一頭是各地區(qū)各部門的實際情況和基層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上下兩頭結合,既是黨委政府關心,又是普通百姓關注的選題,自然會“叫好”又“叫座”。
大氣污染是近年來百姓高度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一個較為敏感的話題,如何破題?2016年7月4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吹響了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的號角。河南廣電全媒體大膽抓住這一重大選題,精心策劃組織,在一個多月時間里,陸續(xù)推出系列評論十八篇,從宏觀到微觀,結合實際,條分縷析,直擊痼疾,建言獻策,最終把治理大氣污染這一全民“共識”變成全民“行動”。這組評論及時、準確傳達了黨委政府的聲音,輿論引導與環(huán)境治理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起到了1+1>2的效果。
“我們的黨代會”和“河南再出發(fā)”兩組評論,皆是圍繞省第十次黨代會重大主題展開。廣播電視評論選擇這一主題,必須充分考慮媒體傳播特點,讓群眾愿意聽、喜歡看,評論切入的角度至關重要。“我們的黨代會”——街頭隨機采訪聽到的這句話,讓評論員心頭為之一暖,一下找到了會議與百姓的契合點。系列評論從百姓身邊變化說起,迅速拉近了黨代會與百姓的距離。同樣,“河南再出發(fā)”系列評論選擇百姓關注度較高的文化強省、脫貧攻堅、簡政放權等內(nèi)容切入,做到專業(yè)知識通俗化,理論闡釋接地氣,使評論有了很強的貼近性和滲透力。
《南方周末》有一句廣告語是:在這里,讀懂中國。新聞評論的選題也應該有這樣的大視野、大關懷:將選題與作者所處的時代結合起來,緊扣時代脈搏,針對社會熱點,選擇恰當角度進行生動而深刻的說理,這樣的評論就會擁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進而推動這個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
2 采訪創(chuàng)新,讓評論更具附加值
什么是好評論?一個基本的判斷是有沒有附加值。簡單地說,就是讀者能否通過你的評論獲得他所不知道或者忽略的信息和知識,你的評論中是否包含著你獨家的信息、獨到的判斷或者獨特的價值認知。
附加值從哪里來,一個重要的渠道就是調(diào)查采訪。
有新聞界人士曾提出,新聞評論是“七分采訪,三分寫作”,原因在于,只有通過采訪才能真正吃透“上情”和“下情”,真正掌握基層實際、群眾呼聲和現(xiàn)實問題,寫出的評論才能言之有物、針對性強;真正實現(xiàn)了與群眾的交流、溝通,了解群眾所思所想,寫出的評論才能觀點鮮明、邏輯性強;真正體驗到新聞發(fā)生地的社會背景、風土人情,寫出的評論才能鮮活生動、可讀性強。
以“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系列評論為例,在創(chuàng)作之初,評論員考慮比較多的是:我省各地污染防治的真實情況怎樣?治理的難點和壓力在哪兒?有無好的經(jīng)驗?帶著這些問題,評論員“兵”分多路,從豫西走廊到豫東糧倉,從工業(yè)重鎮(zhèn)到花木之鄉(xiāng),行走數(shù)千公里,深入全省多個市縣走訪、調(diào)研、座談,掌握大量一手信息。同樣,在創(chuàng)作“我們的黨代會”系列時,河南廣電依托18省轄市駐站記者,采訪各地企業(yè)家、農(nóng)民、干部、教師、醫(yī)生等各界人士對黨代會的期盼,48小時內(nèi)傳回20多萬字采訪素材,涉及1 500多個問題。
有專家感嘆說:河南廣電全媒體三組系列評論,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可以看出評論員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很多的調(diào)研和功課,言之有物,論之有據(jù)。
好的評論要靠好的作風和文風來實現(xiàn),靠好的腳力、眼力來完成,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評論員本身就應該是一個成熟的記者,真正厚重的評論本就應該建立在扎實的采訪基礎上。
3 表達創(chuàng)新,讓評論更接地氣
評論是一種思想表達,是一種觀點傳遞。廣播電視新聞評論,不同于報紙評論,必須考慮線性傳播的媒體特點,在改變文風、創(chuàng)新表達,解決評論可聽可看易懂、入耳入腦入心上下功夫。
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的三組系列評論,每篇文章800字左右,短小精悍、清新明快、朗朗上口,尤其善于使用來源于生活本身的“新鮮”語言,極富表現(xiàn)力和個性的語言,來增強評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按蜈A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系列評論中:“出門捂著臉,吃飯蓋著碗,一年吃個預制板”“老大難,老大難,老大出馬就不難”等出自百姓之口的市井俚語,詼諧、幽默、通俗易懂,卻又及其形象、生動、貼切;“河南再出發(fā)”系列中《新型城鎮(zhèn)化是富民之路》一文指出,“只有讓農(nóng)民少起來,才能讓農(nóng)村富起來。”語言淺顯直白;“我們的黨代會”系列中,“關注黨代會,就是關注河南的明天,就是關注我們自己”等話語,則猶如和老友傾心交流,循循善誘、和風細雨、潤物無聲。
在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評論還必須考慮如何適應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受眾不同的閱讀體驗,在同一主題的個性化表達、可視化表達上謀求創(chuàng)新與突破。河南廣電全媒體三組評論在刊播過程中,各媒體結合自身特點,各揚其長,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電視摒棄了過去主持人坐著播報的方式,充分利用演播室大屏,設計制作新的背景,主持人站在大屏幕前娓娓道來,把“字音畫”的手段發(fā)揮到極致;新媒體制作了集文字、圖片、音視頻為一體的融新聞,可讀可看可聽,引來網(wǎng)友紛紛點贊。
創(chuàng)新,知易行難。好評論要引導而不訓斥,深刻而不深奧,易懂而不淺陋,犀利而不尖刻,平和而不平淡。歸根結底,要在創(chuàng)造性表達、實事求是表達、形象化表達上下功夫。
4 傳播創(chuàng)新,讓評論“走”得更遠
河南廣電全媒體這三組系列評論是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推出的,融合傳播使評論傳播效果較以往成倍放大,“走”得更遠。
2014年10月,河南廣電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大象融媒體集團,按照“中央廚房”生產(chǎn)模式,真正實現(xiàn)了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河南廣電還在全國首次提出“廣電全媒體”概念,在系列評論傳播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旗下廣播、電視、報紙、網(wǎng)站、微博微信微視和新聞客戶端,以及戶外大屏、公交移動電視等多媒體傳播優(yōu)勢,聚合發(fā)力,唱響“同一首歌”,實現(xiàn)宣傳無死角、全覆蓋。
在三組評論的刊播過程中,宣傳管理部門發(fā)揮了“指揮中樞”的作用,統(tǒng)一調(diào)配媒體資源、同一步調(diào)行動,有條不紊、徐徐推進,保證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組系列評論還吸引了全省18省轄市電臺、電視臺,多家縣級電視臺、地方日報轉發(fā)轉載,實現(xiàn)了省市縣全媒體聯(lián)動,開創(chuàng)了一省媒體互聯(lián)互通、融合傳播的新范例。
數(shù)據(jù)表明,“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系列評論在電視臺播出期間,《河南新聞聯(lián)播》收視率較前兩周翻了一番,同時段收視排名提升了8個位次。一組評論能引起千萬人的關注和期待,除了“內(nèi)容”好之外,新媒體傳播之功也不可小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diào),要尊重新聞傳播規(guī)律,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面對信息嚴重過剩,受眾注意力分散的新形勢,河南廣電采用評論這種最直接表達態(tài)度的形式,用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有銳度的文字,展現(xiàn)了超強的贊揚、動員和批判的力量,用廣電全媒體更多元、更生動的手段,共同服務于思想的表達與傳播。在當前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河南廣電所做的互聯(lián)網(wǎng)形勢下新聞時評話語體系新探索和全媒體傳播路徑新實踐,在全國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參考文獻
[1]汪家駟.論黨報新聞評論的創(chuàng)新[J].中國記者,2007(1):10-11.
[2]袁新民,張進.黨報評論寫作創(chuàng)新[J].新聞前哨,2009(4):19-20.
[3]程鐵軍,劉純友.創(chuàng)新黨報評論的探索與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0(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