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僅需要有一個好的頂層設計,還需要落到學校發(fā)展的層面積極推動。做好推進工作自然會涉及課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問題。這些年,我們確立了一個重要主題,即站在“整體育人”的高度構建學校課程體系。為便于實踐操作,我概括為學校課程體系設計的“一二三”,表明我們在構建學校課程體系,乃至推動整個學校課程建設與改革時,要把握好六個關鍵方面。
“一”是建立一種信念
要將課程改革與整個基礎教育改革、與學校發(fā)展、與探究更加有意義的教育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在整個學校發(fā)展的結構中起承上啟下、橫貫左右的關鍵作用,課程建設對學校的發(fā)展具有特別的意義和作用。學校可以將學校課程體系的整體建構作為支點,通過課程建設牽動影響學校其他方面工作,最終實現(xiàn)學校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突破。因此,我們建議學校把課程改革擺在重要的位置,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樹立兩種意識
第一個意識是課程意識。課程意識其實就是建立一種新的課程觀,掌握課程的性質、內涵、特征以及課程建設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基本方法。課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課程是指學科課程,特別是國家規(guī)定必修、由國家課程標準限定的各類學科課程。廣義課程是指圍繞學校育人目標,促進學生學習、生活、交往和成長的所有教育內容及其過程和活動安排。廣義課程比較接近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課程觀。按照這個思路,我提出了“一事一物皆教育,時時處處有課程”的口號。言下之意,凡是學校提供的有助于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的各種教育內容,都可按“課程化”的路徑和手段納入學校課程體系
之中。
為便于大家理解,可以用四個“不一定要”來界定廣義課程或者生活課程。第一,課程不一定要在教室里上。實施課程,還可以在教室外、操場上、學校其他場所,甚至走出校園如社區(qū)、家庭、公園以及網絡等。第二,課程不一定要有老師教。課程實施的主體,甚至開發(fā)的主體可以包括老師在內更多的人。許多地方,家長參與到學校的課程建設當中,或者有第三方作為課程的供應者進入學校課程體系設計當中,形成了一種新格局。第三,課程不一定要用教材。除了傳統(tǒng)的學生用書、教師教學參考書、教輔讀物外,還可以有其他活動方案等。第四,課程不一定要有考試。還可采用多元化評價辦法,如展覽、展示、表演、體驗、參與,甚至表現(xiàn)性評價等。
2012年,我在北京市海淀區(qū)指導14所小學開展“小學課程整合自主排課”國家體改項目時,提出按課程六大屬性梳理課程“族概念”。從管理上看,根據課程設立者或批準者不同,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從形態(tài)上看,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社團課程、實踐課程、環(huán)境課程。從課程領域上看,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分成若干個課程群落。從功能上看,分為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選擇性課程和綜合性課程。從學習方式上看,有必修課、必選課,有自修課、自選課,還有學校分普修、專修、精修。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學校所有的課程都可以一一對號入座。
第二個意識是學校課程體系意識。學校課程體系是學校育人目標的具體化和實施載體,規(guī)定了育人模式實施的規(guī)劃方案。從本質上講,課程體系就是將所有課程以及課程應具備的要素進行排列組合以后,形成的一個課程結構框架和一套實施運作體系,包含眾多課程要素,規(guī)定明確具體的程序、步驟以及每個步驟的操作
事項。
學校課程體系構建一般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圍繞學校育人目標的設計。第二個階段主要解決學校課程體系的本體問題,即從課程目標到內容,再到課程具體設置、課程結構的搭建,同時考慮到課程資源(包括老師、學生、時間、地點以及相關的資源等),并對整個課程進行全程評價。在這兩個階段中,將育人目標轉化為課程目標,是課程體系設計的關鍵與難點。如果在這方面有所突破,整個學校課程設置、內在邏輯,甚至是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課程結構框架,都會非常合理精巧。從育人目標出發(fā),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
“三”是把握三個關鍵點
學校課程建設首先要回到教育本質和學校本位上來,只有圍繞著育人,在“培養(yǎng)什么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上做文章,這樣的課程、課程改革和課程體系的建構,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第一個關鍵點是高度,要站在“整體育人”的高度考慮學校課程體系建設。要把課程體系建設的原點和起點都搞清楚,這就是課程的核心一定是“人”。但大家對“人”的理解存在很多問題,許多校長教師聲稱“眼中要有人”“一切從學生出發(fā),為了學生一切”,實際上這個“人”往往是抽象的人、碎片化的人、分裂的人、非自主化的人。我們提出要變抽象的人為具體的人,變碎片化的人為完整的人,變分裂的人為有血有肉的人,變非自主化的人為自主發(fā)展的人,確保每個學生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成為有獨立人格和獨特行為方式的人。
這里必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除了知識學習、知識傳授,甚至知識灌輸之外,我們還應該賦予學生什么。從課程建設的角度看,我們要清晰回答“我們到底要發(fā)展學生什么”這個問題,甚至在設計一門具體課程時,都要考慮這門課程最終達成的結果,賦予了學生什么。
關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一定要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進行,一定要將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素質教育戰(zhàn)略主題以及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三個重要思想,進行校本化的表達和實施。
學校設計育人目標時,必須從學校生源的特質出發(fā),去捕捉這些生源身上跟別的學校學生不一樣的東西,把它抽象出來,然后對照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進行校本化表達。這里面的潛臺詞是,這所學校想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學校能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人?學校是否真正培養(yǎng)出想培養(yǎng)的人?如果把這三個問題組合起來進行思考,那么,學校育人目標所指向的這個“人”,一定是非常具體、非常真實的人。
第二個關鍵點是集成度。把是否搭建科學合理、充滿活力、特色顯著的課程結構,作為衡量和評判學校課程體系是否達到要求的重要指標。就一個結構而言,一般有橫向的類結構和縱向的層次結構之分。類結構可從學習領域進行劃分。眾多學習內容按一定的邏輯關系,可分成若干個課程群落,既可按德智體美來劃分,也可按課程內容來劃分,有時學校還可以按照自有的邏輯劃分不同的課程領域。層次結構則是從課程功能上來進行區(qū)分。學校課程很多,在實現(xiàn)育人目標的過程中,它們的作用有大有小,因此在課程內容選取、課時安排時一定要考慮其量級,由此產生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選擇性課程和綜合性課程之分。類結構和層次結構最終搭建起一個基本的課程邏輯結構,讓課程有種“立起來”的感覺。
當然,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還要考慮課程實施問題。例如,課程計劃的編制、具體科目的設置、學生課表的編制、每日教學安排以及課程資源的獲得和使用等??傮w上看,要堅持“可行”原則,要充分考慮學校的課程資源,看看有沒有場地,能不能騰出一些教學時間來,甚至直接把它排在課表里面,再接著考慮師資以及課程資源的供給問題。
第三個關鍵點是審美度。在學校課程建設過程中,除了滿足一些基本需求、甚至達到學校特色和品牌建設的需要外,還要考慮到整個課程的適宜性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更多地去追問課程體系建設的意義和價值。最近市面上有本新書叫《全新思維》,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觀點。例如書中提到凡事要有“意義感”,要求我們不斷地追問做一件事情的意義、價值、目的、目標,以及對人的發(fā)展、對學校發(fā)展的意義。
實際上,學校課程體系整體建構的最終效果,都可以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精、人精我妙”這16個字來描述。需要強調的是,任何事情如果在“精妙”二字上多做一些文章,多打幾個問號,就一定會做得跟別人不一樣,一定會做得很精美,甚至最后達到一種極致的效果。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