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羅陽
1959年9月2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題為《大躍進的產兒》的社論,盛贊剛剛完工的十大建筑“是我國建筑史上的創(chuàng)舉”。
1958年,正值“大躍進”時期,全國上下爭產爭收,大煉鋼鐵。當時,國民經濟面臨危機,中蘇關系也趨于惡化,赫魯曉夫攻擊中國“大躍進”搞得糟,中國現(xiàn)在“窮得沒有褲子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提出要在經濟建設上有所突破,要做幾項經典工程,展示新中國的面貌和實力,也向1959年建國10周年大慶獻禮。這幾項工程就是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全國農業(yè)展覽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北京工人體育場、北京火車站、釣魚臺迎賓館、華僑大廈十大建筑。
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1958年9月8日,國慶十大建筑動員大會在中央電影院召開,1000多名在京的設計和施工單位領導參加了動員會。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里做動員報告,說我們一定要爭口氣,向看不起我們的人證明,我們自己也能建設現(xiàn)代化國家。萬里還給設計部門下達命令,說這批工程要邊設計、邊施工、邊備料,設計部門要盡快拿出方案,施工部門爭取10月份破土動工,為明年國慶10周年獻禮。在物力、財力都十分有限的當時,要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十大建筑,其難度可想而知。但確實如前述《人民日報》的社論所言,十大建筑如期完成了,成就了中國建筑史上的創(chuàng)舉。當時克服時間緊、任務重、條件差等困難的秘訣就一個字一一“集”,集領導之力,集名師之力,集人民之力。全國上下一盤棋,集中力量搞建筑,最后終于不負眾望,在1959年國慶前交出了滿意答卷。而這些幾十年前建成的建筑在今天的北京,仍是具有特色的地標性建筑。
集領導人之力
十大建筑首先是集各級領導才思和力量之大成者。不可否認,在今天看來,十大建筑還有著相當高的審美價值,這離不開當時設計師們的苦心孤詣,但更離不開當年中央和各個層面領導人高屋建瓴的指導。當時,周恩來直接負責對十大建筑建設的領導,一向工作認真細致的他對十大建筑工程費盡苦心。用一位參加過十大建筑的設計師的話來說,周恩來才是十大建筑真正的總設計師。
人民大會堂是十大建筑的重中之重,周恩來對此也傾注心血最多。當時周恩來就親自擬定涉及人民大會堂的總原則:“借鑒民族傳統(tǒng),要探索新中國建筑亦藝術的新形式和新內容,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痹诰唧w設計上,周恩來也是煞費苦心。對觀眾席的設計,周恩來提出:“萬人大會堂是人民的會堂,臺上和臺下應該融為一體,要表現(xiàn)‘海天一色、渾然一體的形式和功能,不要用包廂?!蔽覀兘裉炜吹降娜嗣翊髸玫挠^眾席,視野開闊,敞亮舒適,就是按周恩來的這一思路來設計的。大會堂的屋頂怎么設計,當時爭議較大,周恩來就提出一個頗具深意的解決方案:“會堂的屋頂照明和裝飾,要象征并體現(xiàn)黨領導下的廣大群眾心向著黨?!蔽蓓斨虚g的紅星就代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波浪式前進。好看的同時,又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
除了大的方面周恩來親自指導,在其他的細節(jié)設計上,周恩來也很用心。用萬里的話來說:每一個具體的設計,周總理都管得很細。當時,周恩來和萬里差不多一個星期就要就工程問題做一兩次研究,他們一起查對規(guī)劃、設計,親自看每個部位的設計圖紙。因為工作很晚,萬里和周恩來經常在一起吃飯。當時設計組在天安門城樓上邊擺放了1:10的大會堂模型,周恩來親自走進去感受,和設計師商量每個部位應該怎樣修改和調整。除了親力親為外,周恩來的過人之處還在于,他能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發(fā)揮集體智慧,一起解決設計中的難題。當時,設計組對人民大會堂外墻的顏色舉棋不定,周恩來提議不要急著下結論,可以去找調色專家征求意見。萬里找來了清華大學的調色專家,最終才確定了現(xiàn)在在我們看來依然特別漂亮的外墻的顏色。周恩來特別尊重設計專家,親自跟他們談話,請他們吃飯,聽取他們的意見。當然,不光是人民大會堂,十大建筑的其他建筑,也凝聚著周恩來的心血,比如民族文化宮的高度和瓦片的顏色,北京火車站的立頂?shù)?,都是周恩來親自過問、親自確定的。
毛澤東雖然日理萬機,但對十大建筑也十分重視。聽說大會堂建設得很好,他半夜兩點鐘走出中南海,去參觀人民大會堂。到了人民大會堂,他每個角落都不放過,認真欣賞。參觀中,萬里提議毛澤東為大會堂取個名字。毛澤東關切地問:“現(xiàn)在大會堂的工地叫什么?”萬里回答說:“就叫大會堂工地?!泵珴蓶|說:“那就加個人民吧!就叫人民大會堂。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大會堂。我們的總路線現(xiàn)在不都叫‘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嘛!這是簡稱,原來是‘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照這樣子叫人民大會堂也可以。”萬里拿了筆墨,請毛澤東把人民大會堂幾個字寫了下來,毛澤東欣然應允。
當然,除了毛澤東、周恩來以外,十大建筑還凝聚了當時其他各個層面領導人的心血。前文提及的萬里就參與了十大建筑建設全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59名副部長以上的中央領導人、9名元帥、16名將軍、1300名政協(xié)委員先后參觀并指導北京火車站的設計和建設工作。民族文化宮的建設則凝聚著時兼國家民委主任的烏蘭夫副總理的關懷,在選取設計方案的時候,陳毅、賀龍、李富春、李先念、習仲勛等12位國務院副總理也給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見。中國革命博物館從設計到展品陳列都浸透著各級領導的才思和心力。中央書記處多次開會討論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品陳列原則和開放問題,黨中央還專門籌建領導小組,指導展品陳列。北京市委開過3次五級干部會議,專門討論博物館的施工問題。彭真及北京市其他相關單位的領導,多次到施工現(xiàn)場視察工作,聽取匯報。
全國上下一盤棋,地方領導也在配合行動。當時,中央還通知各省、市、自治區(qū)在施工力量和物資供應上要大力支援首都國慶工程。按照中央的指示,為集中指揮,按大區(qū)成立了首都國慶工程上海、武漢、廣州3個地區(qū)工作組,各省、市、區(qū)派出強有力的領導干部帶隊,協(xié)調各方力量,為十大建筑提供智力、財力、人力的支持。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提出十大建筑在修建中要貫徹少而精、質量要好、藝術要精的原則,十大建筑也確實按著這個原則去建設,過硬的建筑質量讓后來人也感受深刻。正是來自各級領導層的動員和配合,才為十大建筑能順利達標奠定了組織基礎。
集名師之力
曾參與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設計工作的常沙娜談及十大建筑的設計工作,動情地說:“那個年代,講的就是奉獻精神,大家全力以赴,哪里會想給自己多少設計費的問題?沒有,誰都不會想。方案采用之后也不署個人名字,都是集體的,都是學院的成果。作者心里當然很清楚,看見自己付出心血的成果被采用,對作者來說就是最大的欣慰和榮譽,也是最大的鼓勵和回報。”如常沙娜所言,在十大建筑建設過程中,無數(shù)專家和學者都鼎力配合,獻計獻策,保證了十大建筑又快又好地建設完成。十大建筑中每一個工程,都不是一個或者幾個設計師的獨立作品,是各方專家集智集力的成果。最大限度地調動這些才智,才保證了一年內竣工的十大建筑擁有了可以流芳的精美。
曾經參加過十大建筑設計的人回憶:十大建筑的設計方案,前后一共提出過400多個,每一個方案都凝結著一個設計團隊的巧思,最后方案也不是一家之言,而是若干個設計專家及方案的集合體??梢哉f,十大建筑的設計就是一個專家學者的群體大協(xié)作,其中尤以人民大會堂的設計最為突出。
十大建筑動員大會后第二天,北京市委和中國建筑學會聯(lián)名向全國各地著名建筑專家發(fā)出了一份特殊的邀請電報,17個省、市黨政領導和建筑學家很快就收到了電報。3天之內,來自各地的設計精英和泰斗級人物就來到了北京。這其中有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張镈,北京市規(guī)劃局主任趙冬日,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南京工學院建筑系主任楊廷寶等30多位專家。這些專家中的大多數(shù)人只知道要來北京,但是具體做什么工作都不知道,直到來北京開會后聽了情況介紹,才知道自己是要來設計人民大會堂的。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聽聞自己是要為十大建筑做設計,很多人都歡欣鼓舞,因為自己的設計才華有了很好的施展空間。更重要的是,能為中國建筑、為國家做點貢獻,讓大家更感自豪和榮耀。清華大學建筑系一位年僅30余歲的青年教師就曾說:在中國建筑師的心目中,大多數(shù)公共建筑都是外國人設計的,但這次要做這么大的建筑,而且要反映我們特定歷史時期的經濟面貌,大家都很受鼓舞。
根據(jù)安排,30多位專家在5天內拿出了第一稿。在市委提出審查意見后,又用了5天給出了修改稿。第三次修改用了6天,盡管大家都加班加點,認真構思、認真設計、認真修改,但第三稿仍然沒有通過審查。30多位設計師由于理念不一致,在人民大會堂擺放在天安門廣場東側還是西側、大會堂的高度能否超過天安門城樓等問題上一直爭論不休,第三稿也卡在了這兩個問題上。后來根據(jù)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意見,決定人民大會堂建在天安門廣場西側,高度可以超過天安門城樓。盡管基本問題解決了,但是到1958年國慶節(jié)前夕,已經經過5次修改的方案仍然沒確定下來。時間越來越緊迫,怎么辦?這時候還是用全國上下一盤棋的方法!選擇有特點的方案制成照片,發(fā)往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qū)以及13個重要城市。盡管這些地方按照規(guī)定提前發(fā)回了反饋方案,但仍因為受限于面積,要讓大會堂容納“一萬人開會、五千人吃飯”仍然很有難度。后來,北京市規(guī)劃局突破之前規(guī)定面積的局限,終于給出了滿意的答案。用當時參加設計的人的話說:“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奇跡,是新中國領導人與國內幾乎所有建筑專家日夜奮戰(zhàn)的結果,共提出84份平面方案、189份立面方案,設計用的圖紙不計其數(shù)。每一張圖紙上都浸透著設計師們的汗水和心血,這一切都只為實現(xiàn)全國人民的夢想?!?/p>
事實上,十大建筑中每個建筑都是“設計奇跡”,都是大批建筑專家集體努力的結果。中國革命博物館由北京市建筑設計院主持,邀請清華大學等單位參加集體設計。農展館的設計工作由北京工業(yè)建筑設計院承擔,戴念慈、林樂義、嚴星華等著名的建筑師都參與其中,在很短時間內就拿出了幾十個設計方案,最后方案就是從這幾十個方案中脫穎而出的。
集人民之力
1958年10月,國慶工程指揮部向北京市建工局提交了《國慶工程物資申請計劃書》,其中國慶工程第5號簡報這樣寫著:
鋼筋:至今1噸也沒有,這樣即便解放軍展覽館和大禮堂能在10日以后開工挖土,但如鋼筋不能及時供應也將中途停工……如果由于材料供應不上而不能如期開工或中途停工,則不僅影響整個工期,而且會產生極其不良的政治影響,首先是廣大建筑職工的熱情受到挫折。
國慶工程辦公室
1958年10月6日
這時,距離人民大會堂開工只有22天,鋼筋還是一噸也沒有,材料和物資緊缺。盡管如此,因為人民大會堂的特殊政治意義,周恩來指示,工程所用材料必須全部使用國貨。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怎么解決材料不足的難題?還是全國上下一盤棋。1958年底,國慶工程指揮部向全國各省市求援。很快,全國各地的工廠、工人很多都投入到為人民大會堂工程趕制材料的工作中去。
原來無材可用的人民大會堂工地很快變?yōu)橐粋€聚集全國材料的建材博覽會場所。很多材料都是當時獨一無二的。我們熟悉的那枚巨大的國徽,高4.85米,寬4.5米,重2000公斤,是北京市東城區(qū)五金機電廠精心制作的。萬人大禮堂頂棚中心的大五角星,是由內蒙古包頭鋼鐵公司二局和上海長征化工塑料制品廠共同制作的。五角星葵花燈外圍的鎏金花瓣,是上海金銀制品廠的工人和技術人員設計生產的,房頂?shù)匿摿菏怯砂颁摓榇髸锰刂频?000多噸鋼材制成的,而固定它們的螺絲、螺母則是從全國各地運來的。
眾志成城,正是各地大力支持,全國各地擰成一股繩,才解決了材料短缺的困難。其實,當時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十大建筑還面臨著人力不夠的困難。要在短時期內完成這十項偉大的工程,僅僅靠北京當?shù)氐氖┕り犑遣豢赡艿摹_@時候,又是全國上下一盤棋,18個省、市和中央的有關部門派來了優(yōu)秀的施工隊伍,提供了大量物資,承接了繁雜的訂貨任務,僅建筑工人就派來了1.4萬多人。
當時,這些建筑工人都以能參加國慶工程建設為榮。雷鋒,大會堂動工的時候,他正在遼寧鞍鋼化工總廠的洗煤車間當推土機手。1958年底,遼寧要為十大建筑輸送工人,雷鋒在各個方面的考核都過關了??墒遣痪茫瑵M心憧憬為十大建筑添磚加瓦的雷鋒卻收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遼寧地區(qū)只招收木工、瓦工和鋼筋工,由于工種的限制,雷鋒只能與大會堂工程失之交臂。據(jù)雷鋒的戰(zhàn)友回憶,雷鋒曾為此特別遺憾說:“沒能為大會堂建設添磚加瓦,是我一生的一大遺憾?!?
當時十大建筑的工地,熱火朝天,展現(xiàn)了一個新生社會主義國家的朝氣和活力。工地上的工人都是按作業(yè)計劃和工程進度銜接,按工程需要上下班,不論白天黑夜,不計時間,不計報酬,不計較活的輕重。外地來支援的工人,都是參加了當?shù)氐恼蝿訂T的,認為支援首都建設國慶工程是一生的光榮,表示一定要扛紅旗回去,都爭先恐后接受任務。合家團聚的春節(jié),工人發(fā)起了本地、外地工人一律不回家過春節(jié)的倡議書,照常上班干活。當時,工人中還流行一個下雨歌:“小雨不下班,大雨干半天,不論白天黑夜,雨停即上班?!闭且驗橛袕V大工人沒日沒夜加班加點的工作,才保證了十大建筑建設的順利進行。
僅僅在人民大會堂的工地,就有30萬人次參加了工地的義務勞動。抗美援朝的英雄楊勇將軍,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歸國代表團的160多位代表,到人民大會堂工地上幫忙運土方。這其中有六七十歲的“官位顯赫”的老部長,有當年參加過萬里長征的白發(fā)蒼蒼的老紅軍。楊勇將軍和大家并肩作戰(zhàn),把工地當戰(zhàn)場,從早干到晚,中間只作簡短的休息,吃自己帶的咸菜窩頭,不愿給國慶指揮部添麻煩。婦女、青少年也來到了工地,2100多名參加全國婦女代表大會的代表組成了勞動隊,北京市青少年組成了志愿團,戰(zhàn)斗在工地前線。還有很多義務勞動者自發(fā)組成的突擊隊,即使下雪他們也不停工,照舊來到大會堂的工地現(xiàn)場。
但凡興土木、搞建設,必然會涉及到動遷,這是一個敏感而困難的話題。當時,十大建筑占地需拆遷2.1萬間民房,而拆遷周轉房只有5000余間,缺口很大。在今天看來,這個拆遷工作涉及的面廣,難度不亞于工程建設本身。加上拆遷周轉房遠遠不達需求數(shù)量,更是給拆遷工作增加了難度。但當時的拆遷工作卻出乎意料地容易,拆遷群眾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主動投親靠友,自愿緊縮住房,所有拆遷居民僅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搬遷完畢,保證了工程順利進行。就像后來為精簡城市人口動員1800多萬城市人口去農村時毛澤東感嘆人民群眾好一樣,十大建筑建設過程中,這些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能放棄自己的老宅,主動寄居他人門下,緊縮住房,彰顯的是這些人對黨和國家真誠的熱愛之情,體現(xiàn)的是他們的質樸和善良。
皇城根下,老宅子里,老百姓世代居住在這里,可國家需要的時候,這些老百姓卻愿意搬離,甚至主動緊縮住房,他們傻嗎?其實他們不傻,他們愿意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就國家的利益,緣于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感情,黨和國家能體恤他們。群眾眼睛是雪亮的,你能真心誠意為人民著想,人民也會體會你的難處,為你著想。在籌建十大建筑時,周恩來強調:“一定要同時注意解決人民居住問題,今年北京建住宅的計劃少了,應增加20萬平方米,8個月搞起來,不搞科學館、美術館,也要蓋住宅?!泵裆堑谝晃坏?!在拆遷過程中,周恩來非常關心被拆遷的群眾,多次出面過問拆遷,并指示在和平里修建住宅樓,妥善安置搬遷的居民。當他察覺到住宅建設進度緩慢時,在一次會議上專門談到這個問題,嚴肅指出:“你們光注意搞人民大會堂,不注意群眾的生活問題;大會堂蓋好了,群眾沒安置好也不行!我們的人民群眾多么好啊,我一想起他們就日夜不安……”由于周恩來的親切關懷,搬遷的居民較快地住進了新的住宅。周恩來又指示有關部門:“人民大會堂建成后,要把搬遷的群眾全部請回來參觀。也請他們來看一場文藝演出!”
黨和國家不僅對這些拆遷戶關愛有加,對建筑工地的工人,也是極盡人性的關懷。如果一味向老百姓索取,而不知道體恤老百姓,也換不來工人們無盡的熱請和干勁。興建十大建筑的時候,正值“大躍進”時期,國家經濟條件已經不那么好了,市場供應開始緊張。工地實行食堂公伙制,肉、菜定點專供,絕對保證供應,還補助一部分食油。春節(jié)時,各個工地發(fā)動幾千名工人自己動手包餃子,在改善伙食的同時,增進了團結,鼓舞了干勁。生活保證了,歸屬感和認同感有了,干活就更有勁兒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建設緊張而快樂地進行著。
當時修建十大建筑,一切是從國家大局出發(fā),完全突破了地方、部門的藩籬。當然,這其中也曾有人有私心,但都很快被“扼殺在搖籃之中”了。籌備十大建筑過程中,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和有關部門提出要修建政府辦公大樓的計劃。周恩來態(tài)度堅決地反對:“只要我當總理,你們就要把大興土木的念頭取消,國務院不能帶這個頭!”當時,周恩來還專門就這件事征求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的意見。習仲勛說:“人民大會堂是人民代表開會討論國家大事的地方,需要建設。中南海這個地方,過去袁世凱、段祺瑞他們辦過公,我們拾掇一下就可以辦公了,不一定要蓋辦公大樓。如果要蓋辦公大樓,府右街一片民房都要拆掉?!敝芏鱽碚f:“你的意見很好,和我的想法一樣,國務院不需要蓋辦公大樓。”
當年的蘇聯(lián)專家鮑爾特在為北京火車站落成召開的記者會上說:“和你們共事半年,我懂了,中華民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我們認為辦不到的事,你們辦到了。”我們確實做到了爭一口氣,彰顯了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的高效與團結。十大建筑不是一個公司完成的,背后支持它的是一個國家,是各個層面領導層統(tǒng)一步驟的努力,是幾千名設計師集體的日夜勞作,是幾十萬老百姓的理解與付出。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向世界展示了她所蘊含的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人民群眾向世界展示了她所擁有的強大的創(chuàng)造性和偉大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