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如[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 長春 130012]
我們都是困在籠子里的生靈——對電影《澄沙之味》的一種另類解讀
⊙王心如[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 長春 130012]
電影《澄沙之味》講述了德江太太、千太郎和若菜三個被困在“籠子”里的人溫情交流的故事,他們相互救贖,幫助對方打開“籠子”,追求身心的自由。生活中我們被困在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籠子”里,我們努力想要擺脫桎梏,然而發(fā)現(xiàn)“籠子”之外還有無數(shù)密密麻麻的“籠子”。即使我們不能擁有純粹的、沒有枷鎖的自由,但我們都有追求自由的權(quán)利。
《澄沙之味》 籠子 自由 希望
“該片改編自明川哲也所著同名小說,以一家銅鑼燒店為背景,講述了曾身患漢森病的老人德江與周圍人展開的溫情交流故事。”這是百度百科對《澄沙之味》所洋溢著“和式”審美氣息電影的概括。誠然,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溫情滿滿、暖流涌動的故事——兩邊種滿了櫻花樹的街道、匆匆穿城而過的黃色列車、裝修古樸的銅鑼燒小店,在日式小清新濾鏡之下,顯得恬淡而美好;質(zhì)性自然的德江太太,深沉憂郁的店長千太郎,單純善良的初中生若菜,在那恬淡美好的情境里,演繹著他們的人生與成長。整個故事即使不算圓滿,也能稱得上是暖色調(diào)的。看過電影的人大都被它溫暖過、感動過,人們也津津樂道于那“暖”背后的人性之光。但筆者始終覺得這“暖”并不是那種蜜糖似的能夠甜化人心的“暖”,而是一種帶有一些悵惘甚至微微酸楚的“暖”,猶似冬日午后的陽光,的確溫暖也的確不甜美。這樣的“暖”,有時候是有點虐心的,因為筆者總是習慣于去思考它們背后的東西,時而順應主流,時而天馬行空,得到的結(jié)果常常有一種吃了冰糖葫蘆的感覺——舌頭不滿足于表面上那層琥珀似的糖漿,為里面紅色的果子所吸引,然后一口咬開,滿口酸澀。于《澄沙之味》,看到德江太太在遺言中對若菜說“我明明答應要幫你養(yǎng)小馬爾文,但是我給放生了。聽著它的叫聲,漸漸聽出它在說起:放我出去吧。對不起”之時,筆者心里的那顆糖葫蘆似乎瞬間裂開了,何止小馬爾文在籠子里呢?德江太太被困在稱作“療養(yǎng)院”的籠子里,也被困在世人偏見目光之籠里;千太郎被困在叫作“銅鑼燒小店”的籠子里,更被困在自己似乎永遠也難以走出的過去之籠里;若菜則被困在名為“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良”的籠子里,還被困在愿望無從實現(xiàn)的悲傷寂寥之籠里……
德江太太去銅鑼燒小店應聘的時候,已經(jīng)七十六歲了。她說自己做了五十年豆沙餡料,很早就想擁有這樣的一份工作。德江太太因為麻風病(即漢森病)被隔離了五十年。直到后來,若菜問起,她說她在若菜這么大的時候就在那里了,心里便更驚。若菜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初中女生,如此算來,德江太太被隔離了六十年有余——輪回了一個甲子,她懵懂美好的青春年華,她始諳世事的青年時代,她不惑、知天命的中年時光,甚至她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人生最后時間,全都埋葬在了那個與世隔絕的療養(yǎng)院里。通往那里的路上,長滿了成蔭的常青樹,看起來綠意盎然。只是,人們所謂“不老”的背后,除卻對“綠”的堅守,也不免暗含著單調(diào)的生命軌跡。有的常青樹可能會覺得,做一棵春開花、夏繁茂、秋結(jié)果、冬飄零的櫻花樹更有意思吧。
德江太太童心未泯,是一個溫暖而可愛的人。她在劇中的獨白,那些用溫馨的語調(diào)講述著的詩味哲理,滿滿都是來自自然的靈感。她喜歡甚至深深熱愛著自然,相信萬物有靈。她在表達自己能夠起得很早的時候,會說“我起得比小鳥還早”;她在煮豆子的時候,會傾聽它們的低語,會“認真款待”它們,因為它們“好不容易從地里長出來”;她在答應幫若菜養(yǎng)馬爾文的時候,會說那是“我、月亮還有你三個人的約定”。她深信世上存在的東西都能說話,所以側(cè)耳傾聽的話,連照射的陽光、刮過的風,都會和她交談。這般熱愛生活、內(nèi)心充滿光明的德江太太實在令人感動。然而這些浪漫的想象背后,又是什么呢?感性地說那是一個人靈魂的美好;而理性地說,那九成和孤獨有關(guān)。這就像古代很多詩人在思念遠方的伊人時,總愛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諸如“紅豆”“嬋娟”“尺素”之類的東西上。若佳人就在身旁,他們的千般情、萬般意便可以悉數(shù)訴給不過咫尺之遙的“她”,又何苦望月長嘆、對豆長思呢?又何苦為青鳥遲遲未至而感到焦慮呢?這也像一些空巢老人,得不到子女的精神贍養(yǎng),便養(yǎng)一條狗,還叫它“兒子”,把它當作兒子來疼愛。那狗身上承載著的,叫作“無處安放的父愛、母愛”。德江太太覺得萬物都會說話,不過是因為她想聽到罷了。如果她有家人守候在身邊,如果她有很多朋友,如果她能夠找到聆聽她心聲的人,她對“物”的執(zhí)念,便不會那么深。只可惜,那些只是“如果”而已。真相,慘淡而寂寥——因為得了麻風病,便被哥哥拋棄了,然后就被關(guān)在了那個名為“療養(yǎng)院”的籠子里。從此,她與親人被徹底隔離,甚至母親親手為她織的白色針織毛衣也被處理掉了。從此,她做母親的資格也被生生剝奪;從此,她便在世人被遺忘的一隅生活了六十年有余。
至今仍對一本書上若菜去查找與德江太太的病有關(guān)的資料時的一句話記憶猶新:我們也想生活在明媚的世間。有人說,一個人越向往什么,他的生活中就越缺少什么。向往明媚春櫻、明媚日光、明媚笑顏的德江太太,生命中所缺少的,不就是明媚嗎?療養(yǎng)院的“籠子”不過是把他們隔離在了偏僻的一角,世人的不解、嫌棄、厭惡目光編織成的無形籠子,才是真正地把他們隔離在明媚世間之外的元兇。無形的籠子比有形的籠子可怕之處在于,想要掙脫有形籠子的桎梏不算太難,但是無形的籠子無邊無際,大得甚至需要用光年來丈量。
德江太太把馬爾文從有形的鳥籠里放走,是因為覺得它在對她說“放我出去吧”。那五個字,又何嘗不是她內(nèi)心的獨白呢?她想逃脫,逃脫各種有形或無形的籠子。后來,她還是得償所愿了——她因為肺炎去世了,大家為她種了一棵樹,叫作染井吉野。那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觀賞櫻花品種,櫻花也是她的最愛。等這黃葉遍地、西風漸緊的秋過去,再等待一個冬天,就是來年的春了。那時候,染井吉野的芽一定會沐浴在陽光之下吧。她愛的,明媚的陽光之下。四季多番輪回后,第若干個春天,又是春櫻爛漫。這一次,再也沒有人能夠奪走屬于她的明媚了。
電影的開頭,天色蒼白,一個男人獨自從略有銹跡的樓梯上了天臺,腳步聲沉重。他蹲在一個角落里,點燃一根煙,看旭日初升,城市在晨光熹微中漸漸有了顏色。這大概是在春天吧,櫻花開得嬌媚可愛,淡淡的粉色甚是柔和。如此場景,總?cè)菀鬃屓撕鸵粋€詞聯(lián)想起來——希望。
但是,那個名叫“千太郎”的男人卻是滿面滄桑、目含憂郁的,他似乎和“希望”無關(guān)。
下了天臺,包上白色頭巾,和好面液,準備開店。把圓勺里盛著的混合著面粉的液體攤開,等待鐵板的熱量將它烤成圓餅。下面的那一面烤成棕色的時候,就翻一面。過一會兒,就抹上早已準備好的豆沙餡料。循環(huán)往復,迎來又送走一個又一個客人。他做這一切的時候,看起來很認真,然而眼里卻沒有什么喜悅、成就感之類的東西。可能是因為他做著自己不那么喜歡的工作吧。
當?shù)陆闷妫骸安粣鄢蕴鹗车娜藚s在銅鑼燒店工作,為什么???”他回答:“我也很苦惱,不過還是更喜歡這工作。”“那樣的話在酒館里工作不就好了?!彼聊徽Z。德江太太的建議,還是讓他動心了吧,或者,他也想過在一家酒館工作??墒牵F(xiàn)實將他束縛在了銅鑼燒店里,讓他苦惱??赡芩鄲赖牟皇亲鲢~鑼燒本身,畢竟他能對它說出“喜歡”二字。他苦惱的,是自己的無從選擇,是對未來的迷茫。并非不知道該做什么而迷茫,反而是因為太過清楚地知曉自己會做什么卻心不甘情不愿而感到惆悵。難道他的面前,只有那一條路可走嗎?銅鑼燒店老板為他背負的賠償金,他可能在店里工作一輩子也還不清。難道他的余生,都是要為付清少不更事時任性的代價、償還老板的人情而活嗎?這銅鑼燒店,已經(jīng)困了他好些年,興許還會再困他幾十年。他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難道會生生地困住他一輩子嗎?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好在善良的雅典娜女神及時關(guān)上了潘多拉魔盒,將“希望”永遠留在了人間。千太郎遇見了德江太太,救贖了他的身與心的德江太太。她告訴他,做豆沙是要投入感情的。她“認真款待”每一粒紅豆,為它們加油。她投入感情做出的豆沙,也讓不愛吃甜食的他覺得美味可口。她告訴他:“店長,我們的出生,是為了親眼見識這個世界,去傾聽這個世界。所以啊,就算沒有成為什么,我們啊,在我們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義喲?!蹦莻€一顰一笑間滿是真誠,一言一語里盡是童趣的德江太太,如同春日里明媚的陽光,將他心里的霜雪逐漸融化。店里的銅鑼燒因為豆沙的存在感變強,能和皮完全融合而愈發(fā)美味的同時,他的內(nèi)心也漸漸充滿光明,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當他辭去銅鑼燒店的工作后,那個有形的籠子便被打開。當他知曉自己生命的意義時,那個無形的籠子也徹底消失。
筆者相信千太郎會像德江太太所說的那樣,做出能表達自己心意的銅鑼燒。他會沿著自己選擇的路一直走下去,走到旭日初升、其道大光。路上他仍會遇到很多困難、挑戰(zhàn),不過那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當困住心靈的籠子已經(jīng)被打開,還有什么籠子能夠真正困住他呢?
疾馳的黃色列車匆匆穿城而過,扎著兩條辮子的小女孩,溫順地跟在她母親身后走。
“你想上高中?但是家里沒錢送你上補習班?!憋@然,不富裕的家庭條件困住了想要求學的她——初中生若菜。
日本和中國的子女教養(yǎng)觀念,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差異:日本的父母更強調(diào)子女的獨立性,因而很少有人像中國的一些父母那樣,傾其所有也要滿足孩子的求學愿望。何況,由若菜從容自然地問店長千太郎要銅鑼燒店的“殘次品”來看,她家里條件的確窘迫,也就無從怪若菜母親的語氣和態(tài)度太過決絕了,而實在是無奈。
懂事的若菜在問千太郎能否在店里打工的時候,大抵已經(jīng)想放棄自己的求學夢了吧。然而放棄自己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東西,該有多難、多不舍。一次,她和千太郎去一家飯店,遇見了在那里兼職的學長。當她對千太郎介紹說“那是學校社團里的一個學長,已經(jīng)上高中了”之時,羨慕之情溢于言表。還有一次,她和三個年紀相仿的初中女生坐在一起吃銅鑼燒。聽到那三個女生談論“上學是一件多么無聊的事”的時候,她的眼里滿滿都是落寞。不一會兒提示鈴響起,三個女生起身準備去上補習班,留下她一人坐在那里,極像一只落了單且無力繼續(xù)飛行的大雁,孤獨而無奈。這一切,多殘酷啊。特別是親耳聽到自己日思夜想的東西在別人眼里微如塵芥,就像一個極度饑餓的人,嗅聞到“朱門酒肉臭”,眼睜睜看著有錢人家把一些還未動過的珍饈佳肴當作泔水倒掉時的心情。
也由于家庭條件拮據(jù),她住在不能養(yǎng)寵物的小公寓里??墒?,她確實喜歡小馬爾文,后來離家出走,都帶著它和它的籠子。之前德江太太問她,金絲雀的叫聲是什么樣的,她能準確形象地模仿出來,大抵是因為真的喜歡,觀察至微吧。金絲雀小馬爾文的陪伴,也是若菜“不覺得孤單”的原因之一吧??赡茉谝恍]有星星也沒有月亮的夜里,若菜曾將自己滿腔落寞與失意傾訴給馬爾文聽。馬爾文不會懂什么“高中”,什么“家庭條件”,但一定懂得“自由”。同為“籠中鳥”,它大概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小主人因為“不自由”而難過吧,就像自己被關(guān)在籠子里面,不能在藍天中歡快地飛。
德江太太曾經(jīng)對若菜感嘆“年輕真好啊”,曾經(jīng)望著小鳥飛過的地方感嘆“真羨慕小鳥啊,自由自在的,那么自由地飛”。但是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小鳥都能夠自由自在地飛,也不是所有年輕人都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未來。
若菜最后一次出現(xiàn),是在看望過德江太太的染井吉野之后,來年春櫻漫漫時,她背著單肩包,在兩邊種著櫻花的路上,踽踽獨行。不知道她讀高中的心愿是否有機會實現(xiàn),但她和千太郎一樣,一定從德江太太那兒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優(yōu)秀的電影總是有對現(xiàn)實人性與人生的映射、演繹。電影中的麻風病人德江太太、銅鑼燒店長千太郎、初中女孩若菜,都被困在一個個籠子里。電影外的我們,又何嘗不是被困在一個個有形或無形的籠子里呢?作為生來向往“自由”的生靈,我們有時會嘗試著或掙脫或打開各種籠子,我們不斷離開之前的籠子,然后發(fā)現(xiàn),籠子的外面還有層層籠子,密密麻麻。即使不能獲得純粹的“自由”,但我們都有追求“自由”的權(quán)利,它能帶給我們的幸福,可能超過“自由”本身吧。即使“人生總是有各式各樣的困難”,但“在我們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義喲”。
作 者:王心如,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本科生。
編 輯:李珂 E-mail:mzxs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