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付[安徽省鳳臺縣第一中學, 安徽 鳳臺 232100]
俗世眾生狂歡生活的深情描繪和勇敢追求——《虎丘記》主題的另一種闡釋
⊙楊云付[安徽省鳳臺縣第一中學, 安徽 鳳臺 232100]
《虎丘記》作為明代散文的代表作,它的意義不在于山水風光的描繪和流連山水時情志的抒發(fā),它是對那個時代俗世狂歡生活的一往情深的描繪。
俗世生活 狂歡場景 深情描繪
《虎丘記》是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字中郎)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山水游記中的經(jīng)典。但綜觀全文,山水處卻著墨甚少,僅在第三段有幾處:“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而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作為一篇游記中描繪山水的句子,這些很難稱得上是“既隨物以宛轉(zhuǎn),亦與心而徘徊”(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的精彩文字。作者這樣寫有兩種可能:一是作為山水,虎丘沒有特別能使袁中郎動心之處,二是袁中郎本意不在山水。
“其山無高巖邃壑”,文章開始的這一句倒可以使我們確信虎丘的山水在袁中郎看來其實并不美麗,作者對這片山水本身也并不是十分贊賞。作者這樣寫就好像說一個自己喜愛的卻不美麗的女孩沒有明眸皓齒的容顏一樣。那么是什么吸引了他“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是什么使他念念不忘寫下了這篇游記?
人們擁擠、喧嘩而來,他們不在乎眾人的擁擠擋住了自己欣賞山水的視線,他們也不在乎眾人的喧嘩攪擾了自己欣賞山水的興致,其實他們本無意于山水。游賞“去城可七八里”的虎丘對吳中的人來說并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況且“簫鼓樓船,無日無之”“每至是日(中秋)……連臂而至”的生活,日日年年的重復中,再美的風景也會有厭倦的時候。所以他們選擇中秋這一天“傾城闔戶,連臂而至”,恰恰就是為了這份擁擠,這份喧嘩,這份俗世生活的狂歡熱鬧。“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這是凡人的世界,俗世眾生的生活,不需要圣者的矜持與寧靜。
不到三十歲的袁中郎用濃艷的色彩,油畫般地描繪著俗世生活的狂歡。閱讀著當時這位還很年輕的生活觀賞者與記錄者留下的文字,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袁中郎對他所描述的俗世生活的陶醉之情、贊美欽羨之意。
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從時間的跨度上更進一步具體細致地表現(xiàn)了這俗世生活的狂歡景象,寫得極富層次性。這種層次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時間的層次性,分四個階段:布席之初、未幾、已而、比至夜深,強調(diào)了時間之久。按照這四個階段依次寫了四組場景,亦即第二個層次。四組場景寫歌者由多到少,初,“唱者百千”,“比至深夜”則“一夫登場”。歌聲由粗雜到精妙,初,“聲若聚蚊”,后“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在聽覺流動的場景間渲染以視覺變化搖曳的明月樹影。這一段文字,作者筆觸細膩深情,彌漫著淡淡的浪漫詩意,表現(xiàn)出極為精湛的藝術(shù)功底。今日讀來仿佛一篇令人迷戀的露天賽歌會、演唱會的實錄?!案傄孕缕G相角”“席席征歌,人人獻技”(張岱《虎丘中秋夜》),每個人是觀眾,而每個人又都是演員。這里或許有昨天還在閨閣中吟詩填詞的大家閨秀,這里可能有昨天還在市井間吆喝叫賣的街巷販夫,但今晚卻都可以大大方方地“靚妝麗服”,來縱情聲色,獻藝博彩。沒有羞怯,沒有矜持,沒有自卑,只有勇敢、坦然、自信地表達著自己,制造著俗世的狂歡,又欣賞著俗世的狂歡。
四百年前,那個“文學——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各個領(lǐng)域,逐漸出現(xiàn)全面上揚的勢頭。而且,在倡導個性解放,要求擺脫禮教束縛、肯定人的自然欲望、重視表現(xiàn)真實情感等方面……都顯示出鮮明的一致性”(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的明代,那個誕生了以表現(xiàn)俗世繁華與俗世欲望為主要特征的《三言》《二拍》《金瓶梅》的明代,人們對繁華享樂的追求,對自我欲望的張揚,正是一個平凡的個體生命的真實需要。于是,虎丘在俗世的狂歡中被集體無意識地詮釋成眾生向往的舞臺—— 一個供俗世眾生進行狂歡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人們對俗世生活狂歡的欲望與滿足有著一種驚人的相似性。四百多年前的俗世狂歡熱鬧中帶著優(yōu)雅,相對差異中又有著絕對的平等,那是一種生命的繁華樸質(zhì)、綺靡純潔的生動展示?;⑶鹬星锸撬资辣娚墓?jié)日盛典,俗世眾生能不眷戀癡迷嗎?難怪“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
在袁中郎的筆下虎丘中秋成了可以表現(xiàn)和詮釋的生活文本,其內(nèi)涵是俗世眾生對狂歡生活的制造及對這種生活的癡迷情感的勇敢表達。照這樣說,這個文本的名字應該是《虎丘中秋記》,類似張岱的《虎丘中秋夜》,而不應是《虎丘記》,但袁中郎卻以《虎丘記》名之,這其實是為了淡化這種狂歡生活的時空特定意義,而使之具有一種日常生活的普遍性的可能。誰不希望自己癡迷的生活是日日普遍的存在?再看看文章第三段的景色描寫也具有這種淡化特定時空意義,使狂歡具有普遍性可能的作用。
說到第三段,“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亦興闌矣”,這幾句頗耐人尋味。從這幾句中我們可以看到,袁中郎曾想在虎丘上重修廢棄已久的平遠堂,并供奉曾在此為官的韋應物與白居易,但最終未果,原因有三:一是生病,二是辭官,三是一個未經(jīng)證實的揣測。只要我們用心想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三個原因無非都是借口,根本還是袁中郎“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的愿望不強烈。這幾句看似與俗世眾生的生活意義聯(lián)系不大,其實根源處正暗示了袁中郎潛意識里本就不愿用這兩個“精神偶像”來“監(jiān)視”俗世凡人的狂歡。
在文學上主張“獨抒性靈”,“要求詩自由地抒發(fā)人的生活欲望”(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的袁中郎對俗世狂歡的生活深情地張望著,他熱愛這俗世的生活。但當他作為一個官吏踏入這個俗世眾生狂歡的舞臺時,“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官,成了他無法融入俗世生活的“咒語”。要真正融入這熱鬧的俗世生活中,成為狂歡的制造者與欣賞者,就必須解除身上的這道“咒語”。這道“咒語”一定要解除,因為俗世生活太美、太迷人,袁中郎無法拒絕它的誘惑?!八杖ス伲胁宦犌耸险?,如月!”曲者,世俗之音樂、世俗之快樂,為之,他指月發(fā)誓,多么直率!多么癡誠!“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余言否耶”,“咒語”一經(jīng)解除,他是多么的高興!
在《虎丘記》中,袁中郎對俗世狂歡生活的喧嘩優(yōu)雅、繁華樸質(zhì)、綺靡純潔進行了一往情深的描繪,真實地表達著自己的沉醉陶然和對這種生活真誠勇敢的追求。沒有圣道,沒有天下,沒有矯飾,沒有做作,只有人的真實欲望,人的真情歡歌,“率心而行,無所忌憚”(《袁宏道散文注評·敘陳正甫會心集》)。因為即使是“真實的卑下也比在封建教條壓抑下形成的虛偽的高尚要好”(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眾人用檀板喉舌來唱,袁中郎用筆墨文字來唱,但皆是“直寫性情”!
和前代的山水游記比較起來,袁中郎的這篇文章中沒有唐宋山水游記中常見的道德感和宗教意識,有的只是人的俗世生活和對這種生活的癡迷追求。這或許就是人的生命自覺意識在不經(jīng)意間的表現(xiàn)吧?!爸欣梢宰杂傻厥惆l(fā)‘喜怒哀樂嗜好情欲’為‘可喜’的‘真聲’,正是要打破對于文學所加的種種道德束縛,伸張新鮮真實的生活情感與欲望在文學中的權(quán)利”(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并使底層的現(xiàn)實主義的俗世眾生的狂歡有了浪漫主義的詩質(zhì)。
[1]張岱.陶庵夢憶[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袁宏道.袁宏道散文注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章培恒等.中國文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作 者:楊云付,安徽省鳳臺縣第一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和高中語文教學。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