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摘要:武術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著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同時武術也是我國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之所以成為一項體育項目,與古代時期軍事斗爭相關聯(lián),也是近代尚武精神的結果。新時期,武術除了體現(xiàn)出競技性以外,更應該將其視作民族文化,繼承并且弘揚,通過武術教育培養(yǎng)民族精神。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武術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成為傳播我國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武術發(fā)展 驅動力 文化傳播 國家需要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182-02
武術的產生與發(fā)展必然與社會發(fā)展相順應,因為有了社會及國家的需要才有了武術,而武術的發(fā)展同樣基于社會及國家的發(fā)展需要。正如馬克思所說,“需要是一切活動的初衷,從而對活動有強烈的驅動作用?!蔽湫g產生于國家需要,其發(fā)展需要國家的支持與驅動,這是武術發(fā)展必然命運。
一、武術發(fā)展需要緊抓機遇,得到國家行為驅動
武術原本是用于搏殺而產生的技藝,且歷朝歷代均作為一種戰(zhàn)爭工具,為了自衛(wèi)與防身,到了明清時期,逐漸成為一種文化載體,體現(xiàn)了重和諧、重整體思維、重辯證思維與重意境,在此階段產生了武術精神,我國儒家思想的自強不息精神,正是武術所崇尚的精神。實際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一種民族精神,武術價值功能體現(xiàn)在技藝上,為了將武術的技藝本領提高,需要不斷對抗與打斗,這樣做的目的也是對人的意志進行磨煉,對人的斗志進行鼓舞。
(一)武術發(fā)展面臨的機遇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各國的文化紛紛涌入到我國,也使我國不斷吸納各國文化,“西學”與“西化”已經滲透到我國各個領域,成了時代發(fā)展的標志。我國一直沒有停止向國外學習的步伐,“西學”可以說推進了我國民主、和諧、繁榮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步伐,但是在“西學”過程中,我國逐漸遺棄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進入到21世紀以來,全球化趨勢下,國外文化滲透更加劇烈,促使我國民族文化處于被逐漸遺忘的邊緣,各國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剝奪也使人們意識到了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我國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先進文化也走向了國際舞臺,被很多國家采納與認可,武術就是其中一種,無論是在影視劇中還是在我國各路武學門派中,各國均體驗到了武術的博大精深,在國外人士看來,中國的武術既高深莫測,又富有張力與激情。[1]
(二)武術對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承載
從武術精神上可以看到我國民族精神的影子,實際上“自強不息”是武術精神,也是民族精神,一直以來,武術的價值體現(xiàn)在增強技擊能力上,人們?yōu)榱藢⒓紦裟芰μ岣?,會不斷與別人對抗與打拼,長期下來養(yǎng)成了不服輸的精神,磨煉了人的意志力與持久力,鼓舞了人們的斗志。[2]習武之人大都崇尚“武德”,在磨煉自己毅力的同時,注重修身養(yǎng)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具備武德之人的習武人士通常都為武學大師或者宗師,使武德成為一種長期積淀而來的高尚精神境界。儒家思想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體現(xiàn)了習武之人需要德藝雙修,既要著眼于錘煉品質,又能夠肩負起報效國家的重擔,先修身后展抱負,這正是武術精神的彰顯與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
二、結合武術發(fā)展實際大膽改革,真正滿足“國家需要”
(一)對武術教育體系進行改革
當前,武術已經與競技體育接軌,正因如此,具有文化內涵的傳統(tǒng)武術才更應該被世界所認同,作為一種民族文化代表向世界傳播。此外,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院校武術課程依然以競技武術為主,未能將民族傳統(tǒng)體現(xiàn)專業(yè)特點體現(xiàn)出來。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對武術未來發(fā)展進行變革。首先,設置武術課程,通過學校培育武術師資是做好武術技能儲備的重要途徑,從專業(yè)院系的武術課程設置著手,在課程設計上需要將競技武術影響下的技術框架打破,將套路、散打、功法、實戰(zhàn)結合起來,形成課程的核心。[3]同時,開設與武術相關的課程,比如,武術歷史方面的選修課程、語文課中增設武術相關的知識內容等,將民族精神與武術自然銜接起來。
其次,教育部門與武術主管部門相互配合,將武術作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可以與體育課合并到一起,單獨開設武術方面的課程,教育部需要立足于當前教育目標,將武術作為我國特有的運動課程,像日本的空手道、韓國的跆拳道一樣成為民族精神的承載體,發(fā)揮其特有的功用。最后,對普通學校的武術課進行改革,真正讓武術成為傳播民族精神的載體,當前,很多青少年不僅身體素質下降,在精神層面也容易受挫,未能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民族精神中的自強不息與堅忍不拔,且道德意識弱化,這對整個民族的發(fā)展極為不利。
(二)讓武術進入到孔子學院
當前,很多崇尚中華文明的國外友人紛紛到孔子學院學習,體驗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與傳統(tǒng)思想??鬃訉W院是我國設立在海外的傳授漢語與傳播中華文明的教育機構,學院始終將孔子的“和為貴”和“和而不同”理念作為核心[4],將推進中外文化交流作為目標,將共同建設繁榮、和諧的世界作為宗旨。2004年在韓國首爾設立了第一家孔子學院,如今全世界已經有70多家孔子學院,有120多個國家提出孔子學院的設立申請。
通過孔子學院的設立可以看出,文化的傳播不需要平臺,而是載體,孔子學院就是將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到世界的重要平臺,而平臺中需要有各個文化載體作為支撐,其中一種文化載體就是武術。這一載體有著特殊性,不像其他載體透過語言或者文字進行文化傳播,而是以肢體語言進行傳播,減少了語言上的障礙。武術不僅體現(xiàn)出攻擊性與防御性,更能夠傳播先進的文化與精神,包括武德與武術文化等,引導人們不斷對民族文化進行追尋。
孔子學院開設的武術課,其目的不僅是增強學生體質,更是培養(yǎng)武術精神,調動其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但是武術的作用并非這些,武術體現(xiàn)著我國古代先秦的深謀遠略,彰顯著“和為貴”的理念,也正是我國各族兒女謙卑、內斂、含蓄,但又剛烈、不卑不亢的美好性格,對樹立起奮發(fā)圖強、和平崛起的大國形象有著促進作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武術像中國這樣看重武德,我國從古代起就出現(xiàn)了以柔克剛、后發(fā)制人、以靜制動等武學理念,與俄國大力士、日本武士道精神有著根本不同。要想使我國武術真正順應“國家需要”,就必須在內容上大
膽創(chuàng)新,將武術技藝與武術文化結合起來,在結合的同時體現(xiàn)出防衛(wèi)性的文化特色,以滿足我國文化傳播的需要。
三、結語
當前,經濟全球化已經來臨,國與國間的聯(lián)系日趨緊密,我國各領域建設開始與國際接軌,離不開各國技術與人力的支持,需要始終保持這種開放與兼容的發(fā)展模式,善于運用各種文化載體。武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對向世界傳播我國民族文化有著推動作用。需要對武術形式與內容進行大膽改進與創(chuàng)新,以適應時代發(fā)展需求,更好地面向世界傳播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同為,王震,丁麗萍等.論21世紀武術發(fā)展的戰(zhàn)略構想[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25(3):68-71.
[2]任鋒.文化生態(tài)學視域下的武術多元化發(fā)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11):43-45.
[3]關彥莉.明代武術發(fā)展與明代社會[J].搏擊
?偊b 武術科學,2010,2(4):17-18.
[4]吉燦忠.競技武術“文化空間”之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29(2):197-200,218.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