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實
歷史作為一門學科,與所有學科一樣,存在著專業(yè)與非專業(yè)之別。歷史學很多專業(yè)課程,比如《史學概論》如果讓非專業(yè)的人去聽去讀,一定會產(chǎn)生“受罪”之感。相應地,這樣的書籍,讓非專業(yè)的人士讀起來,自然也會味同嚼蠟。雖然如此,歷史學卻是最具有通俗價值的學科,因為人與社會的歷史,并非只屬于專業(yè)人士,非專業(yè)的讀者不僅有感興趣的權力,也很容易具備深入閱讀的能力。畢竟,生活是歷史的外景地,驚人相似之處比比皆是。了解歷史,是理解生活的一個渠道,所以人生在世,很容易對歷史產(chǎn)生好奇,因而調(diào)動起閱讀的興趣??纯粗袊鴼v史,給予文學、戲劇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原料,中國電影史也指出,早期的中國電影常常從歷史與戲劇中選取素材。
中國文明的連續(xù)性,是今天的人們津津樂道的,豐富而系統(tǒng)的歷史記載,是重要的證明。一部《二十四史》,從上古記載到明朝,僅此一點,就讓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文明國家嘆為觀止。但是,閱讀古代史書,從《史記》到《資治通鑒》,對于多數(shù)人而言,都是有困難的。第一是繁體字難題。古書多為繁體字印刷,現(xiàn)在專業(yè)人士使用的史料,多為繁體字書寫。如果借助工具書,閱讀的愉悅感立刻消失,讓讀者不得不知難而退。下決心解決文字的難題,必須具備足夠的時間,這對于很多讀者而言,完全不切實際。文字的攔路虎,就這樣橫亙在讀者與古書之間,望洋興嘆是基本結局。
即使沒有文字障礙,閱讀古代史書也不無困難。以《史記》而言,需要了解全書結構,知道各個部分之間存在彼此支援的關系,于是結合各個部分甚至不同的傳記弄清一件事,已經(jīng)是比較專業(yè)的行為了。其實,《史記》相對好些,只要知道取舍,只讀傳的部分,以人物為核心的故事立刻可以獲得,閱讀愉悅感會立刻涌上心頭。而表、志的部分可以棄之不顧。世家部分有點難,因為事實上存在兩類世家,一是戰(zhàn)國七雄那樣的政權傳記,一是陳勝世家那樣的人物傳記。后者與傳沒有什么不同,僅僅因為作者認為他們更重要,完全按照傳去讀便沒有問題。政權傳有的時候太枯燥,一個君主之后另一個君主,世系介紹沒完沒了,雖然是歷史的重要內(nèi)容,不做研究完全可以不顧及。
如果讀《資治通鑒》會更有難度。與《史記》那樣的紀傳體不同,人物傳總是比較好讀,但《通鑒》是編年體史書,雖然有追述但畢竟時間是最核心的主線,同年發(fā)生的事必須寫在同一年里,于是各個事件難免不發(fā)生相互影響,讓讀者頗感不耐。沒有專業(yè)需要,讀者如果通讀《通鑒》,至少意志力是絕對可以稱贊的?!锻ㄨb》的難讀問題,在《通鑒》剛剛誕生的宋朝已經(jīng)顯現(xiàn)。據(jù)說司馬光親自邀請幾個人通讀《通鑒》,只有一個叫王勝之的完成,多數(shù)人都半途而廢。司馬光曾經(jīng)想寫部簡化版的《通鑒》,叫《通鑒舉要歷》,當然沒有完成。直到袁樞的出現(xiàn)。袁樞是南宋人,是位《通鑒》的絕對愛好者,他通讀多遍,仍然感到難讀,于是把《通鑒》按自己的原則重新抄寫一遍。他的抄寫,以歷史事件為核心,給每個事件進行了重新命名,如開篇之名為“三家分晉”,然后把《通鑒》的相關文字都系在新的標題之下,于是一部新書誕生了,這就是《資治通鑒紀事本末》,一共239個事件,另有附錄事件66個。一個新的史學體裁由此誕生,這就是“紀事本末體”。
如今,專業(yè)學生都被老師要求先讀《通鑒紀事本末》,而對于非專業(yè)的閱讀者而言,42卷的《通鑒紀事本末》看上去依然部帙浩繁,難免望而生畏。很多的讀史愛好者,絕不是為了研究歷史的來龍去脈,而是為了積累人生閱歷,培根不是說過讀史明智的話嗎?那么什么樣的書籍最為合適呢?
今天看來,張國剛教授的《〈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就是這樣一部書。
好書應該有很多標準,而作者的專家身份往往最受重視,原因很簡單,專家的學術底線是令人放心的。張國剛先生作為歷史學家,對于《通鑒》的熟悉是無可置疑的,而此書的寫作,又是針對非專業(yè)人群,于是成為兩個最重要指標的保證。這兩個指標,一是學術根本,一是通俗特性。通俗的歷史寫作,是非虛構的作品,是有學術依據(jù)的,所謂通俗至少是文字通俗,較少專業(yè)術語而已。
因為大眾閱讀的需求,現(xiàn)在市場的通俗歷史書籍并不少,參與寫作的人群也是形形色色,比較而言,專家針對非專業(yè)讀者的寫作并不多。分析原因,不外有兩個,第一是與環(huán)境不適應。學者的環(huán)境主要是學術環(huán)境,但歷史學界不鼓勵專家書寫通俗讀物,相關的學術評價體系,也十分排斥通俗讀物寫作。比如,一個大學歷史教授,如果書寫通俗歷史讀物,在專業(yè)審評的時候,往往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yè),一部通俗讀物的寫作肯定比一篇學術論文更難,但在學術評價中卻不如一篇論文重要。這看上去與號稱重視人民性的中國國情不符合,但事實的確如此。于是,寫不了學術論文的非專業(yè)作者,就成了歷史通俗讀物寫作的主力軍。第二,有的專家不屑于寫作通俗讀物,有的專家是寫不了通俗讀物。長期的學術訓練,導致部分專家只掌握學術語言,請他們把文字寫得通俗一點,他們不會??匣üし驗榉菍I(yè)讀者寫作,是難能可貴的,而張國剛先生此書正是如此。
《〈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一共是20講,也可以說是張國剛的“通鑒二十講”,每講之下,再設三五個小標題。有的標題,直接用了《通鑒紀事本末》的,如“三家分晉”,多數(shù)都是自己命名的。全書的思路,其實跟袁樞是一致的,就是以歷史事件為核心,講述《通鑒》的多個側面。從基本面看,《通鑒》所涉及的歷史,從戰(zhàn)國到五代十國,本書涉及了所有重要朝代,戰(zhàn)國、秦漢、三國兩晉、隋唐,省略了十六國和五代十國,不過在《隋唐霸業(yè)》一講中,第一節(jié)是《北朝政局》,從北魏講到隋朝,多少彌補了大標題中缺少十六國這個時代問題。各個朝代也各有側重,唐朝后期就沒有涉及。
對于非專業(yè)讀者而言,張國剛新書其實比《通鑒紀事本末》更適合,因為張先生的分析與導論,會引導讀者思考,尤其是人生思考。比如《三家分晉》,《通鑒》開篇,司馬光重視的是人才觀的問題,于是用“臣光曰”的方式進行討論,強調(diào)人才德的方面是如何重要。張先生則把當今的領導學內(nèi)容帶進來,導言指出“三家分晉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的基本素質和領導能力是帶好隊伍,不光自己要謙虛謹慎地處理國務政務,而且要讓人愿意跟你走,愿意為你做事。同時,一個真正的人才,應該……”。這樣的導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用,更重要的是,這才是非專業(yè)讀者最想要的東西。在《縱橫捭闔》一講中,主要是秦國的崛起,第一節(jié)是《南取巴蜀》。故事發(fā)生在秦惠文王的時候,關于秦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出現(xiàn)了分歧,張儀主張進攻中原,司馬錯主張南取巴蜀,雙方各自申訴理由,秦惠文王決定贊同司馬錯的意見。張先生的新書認真分析秦國的局面,理清兩個戰(zhàn)略的利弊,論證為什么秦國的決定是正確的。張先生指出“我們發(fā)現(xiàn),司馬錯講的道理,其實就是悶著頭發(fā)財,就是在你實力不夠強大的時候,你要避免成為眾矢之的”。這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嗎?至少也是人生抉擇吧。讀史明智,首先是人生智慧的提升。歷史,不過是前人的人生,因為所有人生都有相似性,于是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就可以成就后人的智慧,讀史于是成為提高人生智慧的課堂。所謂通俗特性,并非單指文字通俗,更是指議題的發(fā)散性,不僅對理解歷史有幫助,對于理解人生也有幫助。
讀《通鑒》,資料主要來自《通鑒》,不會曲解史書的資料,也不會違背歷史學的基本理論與規(guī)律,這就是學術性的把握。張先生此書,為了把故事講得更生動,把問題說得更透徹,資料根本沒有局限于《通鑒》,《史記》《漢書》的資料常常被使用,甚至還使用考古新近發(fā)現(xiàn)的資料。即使是《通鑒》閱讀,也不是說只有《通鑒》的資料最恰當。這是讀者幸運之處,這也是專業(yè)學者的可信任之處。這就是學術根本性的體現(xiàn)。
張國剛《〈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中華書局,2016年。
學術性與通俗性獲得保證,是否就具備了好書的一切特征呢?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性,可以讓我們增長智慧。歷史與現(xiàn)實的隔絕,可以培養(yǎng)我們另外一種能力,即冷靜地觀察,客觀地分析,建立一種他者視角,從而克服自我、克服沖動、克服主觀的情感糾結和介入。讀書的好處,是臨時拜托自我,完全沉浸在另外一個世界,那個世界的最大好處是與我無關。等到從讀書中醒來回歸現(xiàn)實,又可以信心百倍地投入了。如果在現(xiàn)實世界,我們也能學會冷靜面對,我們的成熟度和成功度,都會獲得大幅度提升。
辛德勇先生著《海昏侯劉賀》,就是一部這樣的書。請你跟隨教授的指引,走進西漢?;韬畹氖澜?。這個世界,遙遠又陌生,與讀者沒有一點關系。西漢有位只當過27天皇帝的人,他叫劉賀,當皇帝的熱勁還沒上來就被廢黜了。廢黜了皇帝被封為?;韬?,后來到?;杩h居住,最后埋葬在那里。海昏縣屬于今南昌市,漢代叫豫章郡。2011年,劉賀的陵墓被發(fā)現(xiàn),2015年正式向世界公布,2016年,部分隨葬品在北京展出,成為多年以來最為轟動的考古學大事件。劉賀墓保存完好,豐富的隨葬品令人嘆為觀止,各種各樣的黃金堆積在墓中,金餅、金板、馬蹄金、麟趾金讓人目不暇接,于是一連串的問題涌入人們的頭腦之中:墓主人到底是什么人?如此豐厚的隨葬品說明了什么?有關他的歷史記載是否真實?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劉賀墓中大量文物的發(fā)現(xiàn),讓劉賀立刻成為明星。從漢代歷史研究專家到一般群眾,很多人受到劉賀吸引,新的看法、新的解釋和新的論文,乘著傳媒帶來的東風,蜂擁而至。劉賀研究,于是超出了學術的領地,迅速向全社會傳播開來,劉賀成了社會話題,成為時尚話題,一時演變成了大眾關心的問題。劉賀研究,原本屬于純粹的史學題目,在這種條件下,具備了大眾話題的所有條件,即使很地道的研究,也具備了通俗的特性。辛德勇先生的《?;韬顒①R》,是很單純的學術著作,但因為主人公屬于公眾關心的人物,學術著作也擁有“好書”的資格。
劉賀是漢武帝的孫子,他的奶奶是漢武帝曾經(jīng)十分寵愛的李夫人,有首流傳很久的歌,據(jù)說主人公就是這位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边@位李夫人的哥哥,有一位就是貳師將軍李廣利,他統(tǒng)帥漢朝的軍隊攻入貳師城,獲得汗血寶馬,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經(jīng)典故事。李夫人給漢武帝生了一個兒子,即昌邑王劉?,而劉賀就是劉?的獨生子。漢武帝晚年追求長生不老,使勁吃藥,結果導致性格暴躁,疑神疑鬼,在經(jīng)歷了太子事件打擊之后,很快駕崩。臨死,確立8歲的劉弗陵為太子,他就是漢昭帝。同時,命令霍光、金日銸、上官杰、桑弘羊、田千秋五大臣輔佐少帝。立刻,宮斗的戲碼上演了,主人公不是昭帝而是霍光。漢昭帝22歲就駕崩了,在位這十幾年,都在霍光的控制之下,至于其他幾位大臣,除了金日銸正常去世外,都被霍光除去。
昭帝之后,在漢武帝的兒子中,有廣陵王劉胥最長,但霍光不敢立劉胥為帝,因為劉胥已成年,可能不會聽任霍光擺布,于是劉賀出場了。此時的劉賀,年齡約20歲,比昭帝小一輩,但此人有特點,就是為人“輕狂”,即白癡之意?;艄獾挠靡饴啡私灾阌诳刂贫?。誰知道,劉賀果然輕狂,根本不知道政治厲害,更不了解霍光的手段,竟然開始調(diào)動人馬,安排武裝,讓霍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冒犯。于是,27天之后,劉賀的皇帝身份被宣布廢黜。后來又怎樣了?宮斗的故事剛剛拉開帷幕,霍光的結局,劉賀的結局,疑案重重,直到兩千多年后,劉賀的陵墓被發(fā)現(xiàn)。
辛德勇教授的《?;韬顒①R》,講的當然就是劉賀一生的故事,但是,圍繞劉賀的一生,故事從來就不簡單。歷史的真相是最核心的問題,歷史的記載是又一個問題。因為記載已經(jīng)被人動過手腳,當事人為掩藏真相進行過現(xiàn)場處理,難度本來就不小。由于出現(xiàn)了考古資料,難度再加一層。更復雜的是,歷代的史學家都對這個問題進行過研究,闡述過看法,最新的研究都要面對,層層解剖,一一對話,最終解析所有資料,還原歷史真相,運用適當?shù)倪壿嫞遄们‘數(shù)脑u價……看看歷史學家怎樣工作,確實是煞費苦心。
歷史原本就很有趣味,研究更是充滿趣味。冷靜客觀,摒棄一切主觀傾向,要處理那么多材料,要面對那么多問題……最初你可能最擔心的是劉賀,后來你最同情欽佩的可能是辛德勇教授。歷史研究原來可以如此美妙,這里的世界竟然如此完整,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真理確實是顛撲不破的。如果你產(chǎn)生了這樣的感覺,你的閱讀就成功了。
辛德勇《海昏侯劉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年。
一次考古發(fā)現(xiàn)讓劉賀成為公眾話題,那么絲綢之路呢?中國本來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國家,現(xiàn)在,因為“一帶一路”的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讓絲綢之路這個原本只存在于學術界的概念大放光芒,成了更加重要的公眾話題。圖書市場的反應很迅速,有關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的書籍大量出現(xiàn),多年前的著作也逢再版機會,翻譯、編著更是層出不窮。絲綢之路的研究視角無窮無盡,凡是絲綢之路上曾經(jīng)的歷史故事、地理風貌,甚至販賣過的貨物,往來的人員,無一不可以成為書寫的主人公。那么,什么樣的絲綢之路書籍,更值得推薦給大眾呢?
趙豐先生的《錦程———中國的絲綢與絲綢之路》,成了今年的首選。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用絲綢定義絲綢之路的時候,當然是有感于絲綢在這條古代國際大通道上的重要作用。后來,很多研究者根據(jù)自己研究的不同對象,多次重新命名這條道路,如玉石之路、宗教之路、香料之路,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依然是“絲綢之路”這個經(jīng)典命名最具影響力。如何讓今天的讀者了解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或者今人如何認識這條絲綢之路?跟所有的歷史課題一樣,資料必須是首先面對的。歷史文獻中,不乏絲綢以及絲綢之路的相關記載,但是絲綢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原本就是一種物品,需要近距離地進行了解,觀察經(jīng)緯線、色彩、圖案等,然后才能弄清它的來龍去脈。這些,僅僅依靠文獻是完全做不到的。
出生于絲綢之鄉(xiāng)的趙豐先生,從大學時代就開始研究絲綢,尤其關注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絲綢。如今坐擁幾十年的研究經(jīng)驗和累累碩果,趙豐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已經(jīng)是世界范圍內(nèi)絲綢之路絲綢考古的研究權威?,F(xiàn)在根據(jù)講座文稿整理的《錦程》,是他絲綢考古研究的通俗著作,而我們從中看到的是他幾十年的經(jīng)驗和絲綢視角的絲綢之路。了解絲綢之路當然要從絲綢開始,但是,沒有絲路上的絲綢考古,研究就無從說起,現(xiàn)在好了,有了這部《錦程》,絲綢與絲綢之路的人類故事,讓你一覽無余,飽盡眼福。
趙豐教授是絲綢考古的權威學者,在他的書中,很多絲綢故事他都是經(jīng)手人。要從考古現(xiàn)場把古人身上的絲綢衣裝剝離下來,那可是個復雜的技術工作,當初要花費幾個月的工夫才能完成,在書中,他的描述卻是云淡風輕。他不經(jīng)意講述的故事,無不精彩動人。絲綢考古,在解讀人類文明的交往中,竟能發(fā)揮如此大的作用。
《錦程》是講座文稿整理而來,講座最初針對的就是非專業(yè)人士,所以書寫文字簡潔明了,很少用專業(yè)術語。對于一件出土絲織物,作者不厭其煩地仔細講解,不僅讓讀者明白文物本身,更要交代文物的出土地、文物的制作地,讓我們看到,絲綢之路上,到處都有絲綢出土,各個時代的絲綢織物,都紛紛從地下探出身,讓今天的人們了解當年絲綢之路的盛況,人類文明交往的精彩細節(jié)。中國人最初怎么發(fā)現(xiàn)了蠶,然后進行家養(yǎng),于是發(fā)明造就了絲綢事業(yè)。西方人如何歡迎中國的絲綢,如何從誤解到真正明白,最后各地的絲綢作品如何相互交流,彼此交融,共同成就了人類的錦繡前程。
古代的絲綢,時間越久,越難以保留。所以,只有考古發(fā)掘,才能發(fā)現(xiàn)古代的絲綢。這些絲綢之路的第一證明物,每一件都在講述著人類的文明故事。讀《錦程》很容易感覺到,絲綢之路真是一座絲綢博物館,地下文物的豐富,遠超人們的想象。從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半顆蠶繭開始,絲綢的故事就拉開了序幕,在馬王堆漢墓,在曾侯乙墓,所有中國古墓中出土的絲綢實物,中國人不會感到半點吃驚。但是,在南俄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絲織品,就不會視若無睹了,要知道,那個時候,絲綢之路的故事還沒有開始呢。在新疆的樓蘭古城發(fā)現(xiàn)了漢代的織錦,你可能不會太在意,但是在和田尼雅古城發(fā)現(xiàn)了古希臘風格的棉織物,你該有怎樣的表情呢?那青海都蘭出土的太陽神紋錦呢?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里,曾經(jīng)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公主如何把絲綢的秘密藏在帽子里偷運到了新疆和田,誰能想到,斯坦因在和田的一個古代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幾塊木板畫,畫的正是同一個主題。
絲綢之路,從草原絲路、陸地絲路和海上絲路,從戰(zhàn)國絲綢的西傳,到明清時期中西方的大規(guī)模交流,用絲綢寫就的一部絲綢之路歷史,十三章的篇幅并不多,但整個絲綢之路的歷史,就這樣立體而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如果閱讀此書讓你興趣大開,沒有問題,每一章都有參考文獻,足夠滿足你深入閱讀的需要。
絲綢之路是一個宏大的敘事,找一個小角度,質樸而踏實地了解這個文明交融的歷史,《錦程》會讓你不虛此行。
如果有一天,中國的大眾都喜歡閱讀這樣的學術圖書,徹底明白歷史敘事和歷史虛構之間的根本區(qū)別,懂得欣賞真實之美,堅持有一分證據(jù)說一分話,歷史學就會滿懷自豪了。
趙豐《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黃山書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