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爭光
對“經(jīng)典”的誤讀,不僅存在于我們的閱讀中,大中小學(xué)教育以至于文化學(xué)者,甚至所謂的國學(xué)大師的學(xué)術(shù)專著里也有,且歷史悠久;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更為普遍,通過新的傳播手段,把對經(jīng)典的誤讀向全社會和全民普及。如果真是誤讀,就應(yīng)該指出,哪怕是質(zhì)疑也好。我曾斗膽采用列舉的方式,在幾個學(xué)校講過,現(xiàn)公開發(fā)表,就教于大方之家。
也許誤讀的是我。
一、《丑小鴨》
《丑小鴨》的故事應(yīng)該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一篇課文。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對這一篇世界著名的作品是有誤讀的。
下邊,是我們課本中《丑小鴨》開篇的兩段文字:
太陽暖烘烘的。鴨媽媽臥在草堆里,等她的孩子出世。
一只只小鴨子都從蛋殼里鉆出來了,就剩下一個特別大的蛋。過了好幾天,這個蛋才慢慢裂開,鉆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鴨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鴨”。
——摘自小學(xué)語文課本
2008年,我因為寫作長篇小說《少年張沖六章》,曾經(jīng)逐篇閱讀過中小學(xué)正在使用的語文課本,從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丑小鴨》應(yīng)該在我們現(xiàn)行的小學(xué)二年級語文課本中。課本中的文字并不是安徒生童話的原文,而是經(jīng)過我們的專家改編過的縮寫版。
下邊是這篇童話原文漢譯的節(jié)選:
“讓我瞧瞧這個老是不裂開的蛋吧,”這位年老的客人說,“請相信我,這是一只吐綬雞的蛋。有一次我也同樣受過騙,你知道,那些小家伙不知道給了我多少麻煩和苦惱,因為他們都不敢下水。我簡直沒有辦法叫他們在水里試一試。我說好說歹,一點用也沒有!——讓我來瞧瞧這只蛋吧。哎呀!這是一只吐綬雞的蛋!讓他躺著吧,你盡管叫別的孩子去游泳好了?!?/p>
“我還是在它上面多坐一會兒吧,”鴨媽媽說,“我已經(jīng)坐了這么久,就是再坐它一個星期也沒有關(guān)系?!?/p>
“那么就請便吧,”老鴨子說。于是她就告辭了。
最后這只大蛋裂開了?!班?!噼!”新生的這個小家伙叫著向外面爬。他是又大又丑。鴨媽媽把他瞧了一眼。“這個小鴨子大得怕人,”她說,“別的沒有一個像他;但是他一點也不像小吐綬雞!好吧,我們馬上就來試試看吧。他得到水里去,我踢也要把他踢下水去?!?/p>
——選自安徒生童話《丑小鴨》原文漢譯
縮寫和原文翻譯對那一顆蛋的描述是一致的。就是說縮寫版是尊重原著的。問題主要不在縮寫,而在于對這篇童話的解讀。
在我看來,安徒生的這一篇童話作品,寫的是一個生命成長的故事,但在我們的教學(xué)中,似乎,把一個生命成長的故事講授成了一個生命變異的故事。給學(xué)生留下的印象是:丑小鴨是可以變成天鵝的。這種印象給成長中的學(xué)生留下了不容忽視的后果,那就是:把謬誤當(dāng)成了真理,把非當(dāng)成了是。具體到這篇課文,就是,相信甚或堅信丑小鴨經(jīng)過“努力”和“奮斗”,可以變成天鵝。
事實是,鴨子不可能變成天鵝,無論它經(jīng)過什么樣的“努力”和“奮斗”。
丑小鴨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蛻變成美麗的鴨子,絕不可能變成天鵝。
即使達爾文的進化論是絕對的真理,生命從進化到變異的過程也不會像我們講授的這么容易。何況,達爾文進化理論中的生命變異說已經(jīng)受到了“生命科學(xué)”的質(zhì)疑,甚至否定。
如果確實存在這樣的誤讀,在我看來,其誤讀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幾千年一以貫之的“白日夢”文化給我們的遺傳。而這樣的“白日夢”文化,正是我們的文化歷史中,有許多個類似于丑小鴨可以變成美麗的天鵝這樣的故事和傳說,作為我們的文化成果,也作為我們的精神訓(xùn)誡,在為我們勵志。
二、“知者不惑,
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這三句見《論語·子罕》篇,很著名。對這三句應(yīng)該怎么詮釋?怎么理解?就我的閱讀,研究《論語》的國學(xué)家們也是有誤讀的。他們的誤讀就寫在他們的學(xué)術(shù)專著里。這里列舉幾位:
1.南懷瑾先生的解讀:
這里孔子說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學(xué)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會迷惑。“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huán)境動搖,沒有憂煩。“勇者不懼”,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么可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與大智慧并存的。
——《論語別裁》
2.李零先生的解讀:
仁者的境界是“不憂”?,F(xiàn)在的我們,反而把“憂患意識”掛在嘴邊。佛家講,人生下來就是煩惱,生老病死,沒有一樣不煩惱。我們這一輩子,發(fā)愁的事很多,頭銜、職稱,票子、房子、妻子、孩子,社會交往,人事糾紛,拋卻憂患,說說容易做來難。
“不憂”是很平凡的字眼,也是很崇高的境界。
仁慈者不發(fā)愁,聰明人不糊涂,勇敢者不害怕,孔子說,這三條屬于“君子道”,可惜我沒做到。子貢會說話,他說,老師說的正是老師自己。
——《喪家狗》
3.學(xué)術(shù)明星于丹教授的解讀:
什么叫“仁者不憂”?
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nèi)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jié)不計較,可以不糾纏于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nèi)心安靜、坦然。
……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nèi)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
——《論語心得》
從南懷瑾到李澤厚,到現(xiàn)在的于丹、李零,他們的著作為許多人熟知。
以下是我認為他們對孔子這三句話有誤讀的理由——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么是“憂”: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憂”的注解是:
心動也。各本作不動也。今正。玉篇曰。心動也。廣韻曰。動也。與頁部之?義近。從心。尤聲。讀若佑。于救切。古音在一部。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憂”的注解是:
1.憂愁。
2.使人憂愁的事。
3.擔(dān)心;憂慮。
這幾位先生對孔子這三句話的解釋大同小異。然而——
如果仁者不憂,那憂國憂民的應(yīng)該是誰呢?
學(xué)界對“仁者不憂”的解讀和仁者應(yīng)該憂國憂民是矛盾的,而這一矛盾,古往今來的學(xué)者幾乎都視而不見。但實在又知道這一矛盾的存在,怎么辦呢?孔子說的“仁者不憂”,而孔子是不會說錯的。很難辦,那就只能是“此一時彼一時”。在此一時,不憂;在彼一時,有憂。走得最遠的,就我的目力所及,也只在李澤厚先生的此“憂”非彼“憂”。
仁者,到底不憂還是有憂呢?
范仲淹有一篇著名的《岳陽樓記》,也是選在我們的課本里的,關(guān)于憂,是這么說的: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在范仲淹這里,仁者是有憂的,而不是不憂。
范仲淹的仁者有憂,應(yīng)該符合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面對這一核心價值觀,“仁者不憂”就是一句昏話。
但孔子怎么可能說出昏話來呢?那就彎彎繞繞,一拐一扭地證明孔子的話并沒有說錯。直到學(xué)術(shù)明星于丹先生這里,把這四個字連同后邊的八個字一起繞成了心靈雞湯。
關(guān)于“懼”和“畏”的詞義,我不啰唆了,愿意的朋友可以查“漢語詞典”,看看它們的詞義到底有著什么樣的內(nèi)涵和外延。
關(guān)于“智者不慮”,我要說的是:唯有智者才會有慮。小智者小慮,大智者大慮,不慮就無法顯其智,智就是用來慮的,慮不但是智的效用,甚至是它唯一的效用。
關(guān)于“勇者無畏”,我的看法是:
真正的勇者是應(yīng)該有所畏懼的,無所畏懼的勇者只能是莽夫。
我們過去聽過一句話:共產(chǎn)黨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在我們的思維里,不怕死的人就不會有所畏懼。我以為這是錯的。
張志新是曾經(jīng)的一個人物,許多人都知道的。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槍殺了,有人到現(xiàn)在還在紀念她,以此反思那個時代。
在我們受到的教育里,我們熟悉的革命烈士們和張志新一樣,都是不怕死的。但他們的不怕死,絕不是無所畏懼。恰恰相反,正因為有所畏懼,所以他們才不怕赴死,不怕被槍殺、被砍頭。因為,在死亡和他們的信仰之間,他們懼怕的是背叛自己的信仰。以他們的生命觀,用背叛信仰換得茍活,不是人的生命。
不怕死并不是無所畏懼的極致,無所畏懼的含義要比不怕死深刻、寬廣得多。
總之,我認為我們對孔子的這三句話是有誤讀的,或者說曲解。
李澤厚先生對這三句話的解讀是這樣的:
“仁者不憂”,即樂感文化也。其他兩者,很好理解,幾乎是同語反復(fù),但又不是。因為后一詞(不惑不懼)描述的是心理狀態(tài),如以此二句類推,則“仁”自應(yīng)是某種精神愉悅的胸懷心境??梢妰H以“憂患意識”涵蓋孔學(xué)及中國文化者,差以毫厘,失之千里矣??梢?,一方面是“不憂”,另方面是多“憂”(《論語》履見)。此Concern而非Worry也?!盎肌保嗤2粦n外在的利害榮辱,只憂自己的進德修業(yè),宗教性私德也?!渡觇b》所言對政治家甚合適,大公無私,夫復(fù)何懼。宗教性私德范導(dǎo)社會性公德也。
——《論語今讀》
看整部《論語》,正像李澤厚先生所說,仁者之憂,智者之慮,在多處都有提及,是主張仁者憂、智者慮的。比如憂慮天下,為天下而憂,為天下而慮。如果我說的不算錯的話,這三句話中把那三個“不”字去掉,或者把那三個“不”字換成“有”字,應(yīng)該更符合孔子的思想。
《論語》是孔子的學(xué)生對孔子所說、所言的記錄和整理,會不會在記錄和整理的過程之中以自己的理解多寫了一個“不”字呢?或者,把“有”錯寫成了“不”字呢?
如果確實沒有多寫或錯寫,那我就認為,孔子孔老先生也是會熬制心靈雞湯的?!叭收卟粦n,智者不慮,勇者不懼”這三句話,就是他送給傾聽者的一罐養(yǎng)生、處世的雞湯。
這并不奇怪,在中國文化歷史中,他是圣人,但不是神仙,偶爾熬幾罐養(yǎng)生的心靈雞湯,應(yīng)該在情理之中。
而我們的學(xué)者,面對被捧上圣壇的圣人,不敢正視,只能誤讀,甚至曲解,甚至辯解。問題不在被捧上圣壇的圣人,而在我們自己面對圣人時的彎腰屈膝。
三、關(guān)于“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這兩句話的原出處在這兒: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p>
——《孟子·盡心上·忘勢》(九)
這一句,已經(jīng)成為流傳幾千年的一個古訓(xùn),也成為修身養(yǎng)性以處世的名言,被許多人作為座右銘的。意思是: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比如做官,就養(yǎng)自己的身心;如果獲得了社會的承認,有了某種權(quán)力或影響力,就以自己的權(quán)利服務(wù)社會。這算是好聽的解釋。稍微不好聽一點,符合歷史事實一點,應(yīng)該是:獲得權(quán)力就做“治人者”。
在我看來,這樣的座右銘是我們的所謂士大夫文人或懷有士大夫文人理想的人給自己的一罐極不負責(zé)任的雞湯?!斑_”的時候,就“濟天下”,而且是“兼濟”。
“窮”的時候,就只管自己,不想天下了嗎?
如果我沒有“達”,想天下也是白想,所以,不想天下,而“獨善其身”。那我們的古訓(xùn)中,“為不可為之事”又是什么意思呢?窮的時候不想天下,達的時候再想天下、濟天下,是不是有點為時太晚了呢?
如果你讓我“成功”,我就“兼濟天下”,你不讓我成功,我就管我自己;如果我努力要“達”,而沒有“達”,那就認命,處于“窮”境,修身養(yǎng)性,吟風(fēng)觀月,看庭前花開花落,多活幾年是幾年——有識之士們都懷有這樣的思想,這樣作為,“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就會成為普遍的社會現(xiàn)實。
但,這兩句真是孟子的真實思想嗎?
我們來看看《孟子·盡心上·忘勢》的整段文字: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p>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看國學(xué)家們的書太費事,在百度上查一下,是這樣解釋的: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游說嗎?我告訴你游說(的態(tài)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無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無所求?!?/p>
宋勾踐問道:“怎樣就能做到悠然自得無所求呢?”
孟子說:“崇尚德,愛好義,就能悠然自得無所求。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掉義,得志時不背離道。窮困時不失掉義,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時不背離道,所以不會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施給人民恩澤;不得志時,修養(yǎng)品德立身在世。窮困時,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p>
我不知道這是誰的解釋,但應(yīng)該是有代表性的,被普遍接受的。
我不能接受這樣的解釋。理由是:
1.看孟子的原文,其中的“囂囂”被解釋成了“悠然自得無所求”?!皣虈獭闭媸沁@樣的意思嗎?我覺得是可以討論一下的。
《說文解字》里對“囂”的釋義是這樣的:(囂)聲也。喧也。
以我的理解,這里的“囂囂”應(yīng)該是發(fā)自己想發(fā)的聲音、說自己想說的話,與“悠然自得無所求”沒有關(guān)系。如果是“悠然自得無所求”的意思,放在孟子原文里,不但別扭,也語義不通,“悠然自得無所求”是硬貼進去的釋義,并不符合孟子原文的本義。
2.看孟子的原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兩句之前,還有文字:“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边@里的“見”應(yīng)該和“隱”是相對的。修身“見”于世,而未必不“囂囂”。
所以,在我看來,我們從孟子的一整段話中抽出來的這兩句是一種斷章取義,為我所用,這樣的斷章取義即就是不算一種對原創(chuàng)的曲解和篡改,也是一種誤讀。
再說幾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的這兩句成為名言,是中國士大夫文人和正人君子們給我們的饋贈,其中有著他們的志向和情懷,也屬他們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脈。至“達”境,“兼濟天下”是沒有問題的,不僅能夠“兼濟天下”,也能夠在“濟天下”的同時“兼”、“修身齊家”。“窮”時呢?如果能夠“獨善其身”,也需要資本,至少,不能缺吃少穿。
我們也可以想一下,缺吃少穿的都是些什么樣的人呢?缺吃少穿以至于饑腸轆轆的時候,什么樣的人能夠“獨善其身”呢?可見,說“窮則獨善其身”的人,即使不是什么富人,也應(yīng)該是衣食無慮的溫飽型人。而這一句“窮則獨善其身”,也僅適合于這樣的人,在所謂的“窮”而不“達”時,以“抱懷守志”。
我們的士大夫文人給自己預(yù)留的進退之地是這么得廣闊!
這也是他們把“悠然自得無所求”強加給孟子那一段文字的原因吧?
說得刻薄一點,至“窮”境而不能“達”,不是不想“求”,而是不讓“求”,沒法“求”,技窮而不得不“悠然自得”。
我曾對這兩句名言有過幾句簡評,先寫進了一篇文章,許多年之后,又把它寫成了毛筆字,收在了去年出版的一本毛筆字書中。是寫在“內(nèi)圣外王”四個字底下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其另一版本。
進退自如之計乎?流氓行世之道乎?
四、關(guān)于“井底之蛙”與“東海
之鱉”及“燕雀”與“鴻鵠”
這幾個詞應(yīng)該是我們都知道的,最早的出處應(yīng)該是《莊子·秋水》和《逍遙游》。
“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應(yīng)該是莊子文章的衍生品。
在我們的文化歷史中,“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經(jīng)常和“東海之鱉”相對,“燕雀”經(jīng)常和“鴻鵠”相對,貶前者而褒后者,是我們的流傳幾千年的勵志名言,其效力至今不減。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在我的印象里,最早的出處應(yīng)該是《史記》的“陳涉世家”。
引用莊子的原文和司馬遷的《史記》,會占很多篇幅,因為大家都熟悉,不粘貼了。
我以為,這樣的褒與貶,是對《莊子》原著的誤讀和曲解。
原著中并沒有對高大上遠的褒揚,也沒有低小下近的貶損,更沒有對生命的歧視。
現(xiàn)代自然科學(xué)的理論,比如量子理論,有“萬物統(tǒng)一理論并不存在”的觀點。這應(yīng)該是最新的科學(xué)成果,既是自然科學(xué)的,也應(yīng)該是人文學(xué)科的,至少會擴及到人文學(xué)科。它同樣沒有對高、大、上、遠的褒揚,對低、小、下、近的貶損。
量子理論以玻璃缸里的魚對世界的觀察和認知為例,論證了玻璃缸里的魚對世界的認知可以自成體系,符合“真理”的核心元素。
在這里,我得老實交代,我并不懂量子理論,只看過普及性的一點讀物,包括在微信圈有朋友轉(zhuǎn)發(fā)的一篇霍金的文章。
關(guān)于霍金的那一篇文章,可以做以下簡述:
有人認為圓形魚缸里的金魚看到的世界是彎曲的,彎曲的表面會讓金魚眼中的現(xiàn)實世界變得扭曲。就是說,魚缸里的金魚無法認知確實的世界。然而,霍金認為,雖然“金魚在圓形魚缸里看到的景象與我們在魚缸外看到的顯然不同,但這并不妨礙它們發(fā)展到一套科學(xué)定律來描述它們觀察到的魚缸外物體的運動?!辈ⅰ白屗鼈兡軌?qū)︳~缸外的物體未來的運動做出預(yù)言?!?/p>
“沒有哪個理論能夠描述宇宙的方方面面?!?/p>
魚缸里的金魚認知到的世界,在我們看來是扭曲的,但這種“扭曲的認知”對魚缸里的金魚來說,卻有可能是科學(xué)的。“萬物統(tǒng)一理論不存在”的判斷,不但沒有貶損和歧視魚缸里的金魚,而且承認了它們認知的科學(xué)性。以對世界的認知而言,玻璃缸里的金魚和我們是平等的,都有各自的科學(xué)性,也都有可能扭曲。
我們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和貶損“井底之蛙”褒揚“東海之鱉”勵志,不僅是一種偏執(zhí)的勵志,而且蘊藏著對不同生命的歧視。這樣的勵志,不但不有益于我們構(gòu)建符合理性的價值觀,還會塑造偏狹的人格。
再說幾句:相對論也許證明了牛頓力學(xué)并非絕對真理,但并沒有否定牛頓力學(xué)的科學(xué)性。事實上,現(xiàn)在的人類正像魚缸里的金魚一樣,還在實踐中應(yīng)用著牛頓力學(xué)的定理。牛頓力學(xué)并沒有過時。
還有,只有理性在場,我們才能夠構(gòu)建我們跟近于健康的價值觀、生命觀,甚至健康而不扭曲的人格。
以上例舉,都在經(jīng)典之列,一篇是洋人的,其余是我們自己的。我們現(xiàn)在講文化自信,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不僅有可以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比肩、媲美的文化成果。對我們的成果的繼承,是我們文化自信的組成部分。
是的,我們的文化歷史中確實有很多珍貴的東西,但我們在炫耀我們珍貴的文化時,也在糟蹋著我們的文化,誤讀和曲解就是糟蹋的一種。
五、關(guān)于“美文”教育
我們語文教育中的美文,都是些什么樣的美文呢?
在我的印象里,我們語文教育中的美文大都是類似于唐宋八大家的那一類散文,比如《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滕王閣序》等等。近現(xiàn)代散文中《荷塘月色》《梅雨潭的綠》《漓江山水》《荔枝蜜》等等。
有沒有老師講過《過秦論》是美文?《吊屈原賦》呢?《記念劉和珍君》呢?
這樣的可能性很小。
在我看來,《過秦論》這樣的文章就是具有大美的美文。
中國是一個散文大國,有優(yōu)秀的散文文化傳統(tǒng),如果擴大一點散文的范圍,中國的絕大多數(shù)留傳下來的文字都可以在散文的范疇之列。
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時期,莊子的《逍遙游》《齊物論》這樣的文章,其想象力、表現(xiàn)力、才情與思想,尤其是思想,哪一項不符合美文的標準呢?很可惜,我們看到了它的哲學(xué)性,把這樣的文章都劃到哲學(xué)的范疇里了,從散文文學(xué)中剔了出去。
哲學(xué)論文就不能是美文嗎?
我們的美文教育推崇的美文大都是“小美”。就我的閱讀印象,唐宋以后,比之于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我們的眼界、心界變得越來越小,也包括對“美”的認知。
我們可以欣賞和書寫品茶之美、賞花之美、養(yǎng)魚之美、小橋流水之美、鼻煙壺水煙袋之美,喜歡它們的精致、優(yōu)雅。面對《過秦論》《記念劉和珍君》這一類富含思想,情感蓬勃飽滿的美文之美,都少有關(guān)注、體味。這固然與我們的文化歷史傳承中審美的流變有關(guān),也應(yīng)該與我們語文教育中關(guān)于美文的教育有關(guān)。這樣的傳承和美文教育合力塑造了我們審美的眼界和心界。
因為對“美文”的誤讀,文之“大美”,從我們的閱讀審美中幾乎失蹤了。
這樣的誤讀,首先是從我們的學(xué)者,甚至大師開始的,然后是教授、作家、編劇,直到我們中小學(xué)的老師。
我們能夠欣賞《滕王閣序》的美,對其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津津樂道。這當(dāng)然沒錯,問題是,我們在欣賞《滕王閣序》之美的同時,而對《過秦論》《記念劉和珍君》這樣的美文卻如美“盲”一樣。
如果把《過秦論》和《滕王閣序》,把《記念劉和珍君》和《梅雨潭的綠》放在一起比較,前者的才情和表達手段甚至修辭,并不比后者差,甚至還要超過后者。我們很可能把《過秦論》和《記念劉和珍君》這樣的美文僅僅只認作“戰(zhàn)斗的檄文”,而不能領(lǐng)略其文章之美了。
面對大美,我們變成了摸象的盲人。
如果我們這樣的對“美文”的誤讀還要繼續(xù)的話,我們就不可能走進大美、真美的境地。
我們不是想擁有詩意的、美的生活嗎?走向美的境地,既有審美的能力,又能擁有符合美的規(guī)律和原則的生活,不就是人類的終極理想嗎?
可我們連什么是真正的美都難以認知,而且,竟然對這種難以認知連一點點的懼怕和擔(dān)憂都沒有,我以為,這倒是更應(yīng)該引起我們擔(dān)憂甚至懼怕的。
其所以會有這樣的誤讀、曲解,在我看來,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中國的政權(quán)結(jié)構(gòu),從個人的舉賢薦能到完備的科舉制度,一直伴隨著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即使現(xiàn)在的教育和政權(quán)人才的輸送,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資源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實。從科舉制度到“獨木橋”,到現(xiàn)在“精英教育”的國家化、全民化,幾千年來造就了我們單一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和單一的人格。
我們的公民教育時時都沒有放松,道德教育、英雄教育是我們普通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的組成部分。這樣的公民教育,不僅沒有改變,反倒強化了我們?nèi)烁窈臀幕睦斫Y(jié)構(gòu)的單一。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渴望成為精英,成為“英雄”,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精英,出人頭地。我們不但有望子成龍的渴望,而且相信子女成龍可以成為現(xiàn)實,而事實是,正像鴨子不可能變異為天鵝一樣,我們和我們的子女只能成人,而不可能成龍成鳳。
如果十三多億中國人,每一個人都是精英,每一個人都是人中龍,這個國家會是什么樣的國家呢?那一定非??膳拢膳碌綍標牢覀兠恳晃?。
就是如此單一的民族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塑造成了我們的“白日夢”人格類型。
但我們還是要做白日夢。
就因為我們天天在做白日夢,我們才會誤讀和曲解我們的經(jīng)典。
我們的職業(yè)教育不但不發(fā)達,甚至缺失,而精英教育又不斷地強化著我們的精英意識,全社會性的對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歧視,是口不言說的事實。生活在這樣的社會里,又有幾個人心甘情愿去做一個工匠呢?
我們有精英意識,有君臣意識,有官民意識,唯獨缺失生命的平等意識,職業(yè)的平等意識,尤其缺少自由思想的意識,說得嚴重一點,從春秋戰(zhàn)國之后,我們幾乎就沒產(chǎn)生過什么思想,也沒產(chǎn)生過偉大的思想家。沒有思想,誤讀我們“經(jīng)典”,應(yīng)該是不奇怪的,少有驚詫的。
這就是我們的現(xiàn)狀。
我們的現(xiàn)狀是從我們的歷史中承繼而來的。
如果真有誤讀,如果誤讀不可避免,但警惕并盡可能減少誤讀,應(yīng)該是可以做到的。
不再有意地或者故意地、沒有任何前提條件地取笑井底之蛙,毫無節(jié)制地歌頌東海之鱉,張揚鯤鵬,歧視麻雀。丑小鴨、井底之蛙、麻雀,和天鵝、和東海之鱉、和鯤鵬一樣,都是生命,不再讓它們活在歧視的境地里,自卑以至于絕望,讓我們大家都活著吧,都活得愉快,各自實現(xiàn)各自的價值,去過自己愿意過的生活。為什么都要去做人中之龍呢?都去做鯤鵬呢?人人各得其樂,健康、自強,不害人、不作惡,善待自己,也與人為善,不挺好嗎?我認為這就是和諧社會了。
我們也不要再把那些富含思想、情感蓬勃飽滿的美文從我們的美文世界里排除出去。對美文的認知,實在和對世界與生命的審美關(guān)系深刻,與我們構(gòu)建健康的價值坐標關(guān)系深刻。
責(zé)任編輯:劉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