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并存發(fā)展。就目前來看,兩制并存的局面將繼續(xù)存在并長期存在下去。那么,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之間的關系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的探索與研究,是當前一項很重要的研究任務,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兩制關系歷史發(fā)展進程的梳理與研究,進而試圖探討其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性問題,從而為未來兩制關系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相互關系
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階段,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時代格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和兩類國家并存。如何認識這種并存格局下的兩制關系,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定內外政策的一個基本依據。
1 兩制關系的發(fā)展不同階段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關系的發(fā)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到二戰(zhàn)結束。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制度還僅限在一國范圍,兩制關系實際上就是指蘇聯(lián)與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在此期間,兩制關系經歷了從武裝較量到和平共處,進而發(fā)展到戰(zhàn)時同盟。
2.第二階段,是從二戰(zhàn)結束后到蘇東劇變。這一時期,隨著社會主義由一國擴展到多國,兩制關系表現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關系。這個時期,兩制關系經歷了從冷戰(zhàn)對峙到東西方緩和的轉變。這種轉變的大的時代背景是時代主題由戰(zhàn)爭與革命向和平與發(fā)展的轉變。
3.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蘇東劇變至今。這一時期,以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演變?yōu)檗D折,持續(xù)了近半個世紀的東西方冷戰(zhàn)結束。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經受住蘇東劇變的嚴峻考驗,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經受住蘇東劇變的嚴峻考驗,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的關系在“互利”和“雙贏”的條件下不斷發(fā)展。
2 對兩制關系認識的發(fā)展與演變歷程
隨著兩制關系的發(fā)展和演變,社會主義對兩制關系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發(fā)展的過程。從蘇聯(lián)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成開始算起,大致可以分為列寧時期、斯大林時期、和鄧小平時期三個階段。
1.列寧時期對兩制關系的認識
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創(chuàng)立人和領導者,列寧最早提出了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相互關系的理論和政策,并進行了時間不長,但彌足珍貴的實踐。列寧最重要的貢獻,是從蘇維埃俄國的實際出發(fā),在政治關系上,提出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和平共處;在經濟上,提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國家對外經濟關系,積極利用資本主義一切文明成果的思想。
列寧提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和平共處是基于兩方面的考慮:第一,和平共處是社會主義國家生存的需要。列寧是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者。盡管他曾急切盼望世界革命能迅速勝利,但當事實證明國際資本主義的力量比新生的社會主義要強大的多,世界革命靠短促突擊不能取勝后,便適時提出了社會主義想要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生存下去,就要與資本主義和平共處。他說:“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系聯(lián)系起來?!盵1]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出發(fā),應當承認,列寧當時提出與資本主義和平共處,主要是為了解決處于資本主義包圍中的社會主義的生存問題,為首先勝利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爭取起碼的外部條件。第二,和平共處的基礎是“世界共同的經濟關系”。列寧從世界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相互和平共處是雙方的共同需要,其實現基礎就是“世界共同的經濟關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面對著一個“生產力的普遍發(fā)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發(fā)展”的共同世界時,不可避免地發(fā)生著經濟聯(lián)系。正如列寧所指出:“有一種力量勝過任何一個跟我們敵對的政府或階級的愿望、意志和決定,這種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經濟關系。正是這種關系迫使他們走上這條同我們往來的道路?!盵2]列寧對當時情形的分析師:資本主義國家近年來最迫切、最實際和表現的最突出的利益,是要求發(fā)展、調整和擴大同俄國的貿易。而社會主義俄國也急需發(fā)展同資本主義的貿易,引進外國的資金、先進設備、管理經驗和科學技術,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正是存在于“世界共同的經濟關系”中的利益紐帶,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和平共處具有了現實基礎。
2.斯大林時期對兩制關系的認識
列寧逝世后,斯大林堅持列寧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他認為,由于有了無產階級政權,蘇聯(lián)能夠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用自己的力量”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在二戰(zhàn)后,斯大林還提出了“兩個平行世界市場理論”:“兩個對立陣營的存在所造成的經濟結果,就是統(tǒng)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瓦解了,因而現在就有了兩個平行的也是相互對立的世界市場?!痹诋敃r,斯大林的這一理論對鼓舞蘇聯(lián)人民自立更生建設社會主義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斯大林顯然對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趨勢缺乏足夠的認識,過分強調了蘇聯(lián)經濟的獨立性。他曾說過,我國的經濟要作為獨立的經濟單位發(fā)展起來,這種獨立的經濟單位主要是依賴國內市場,依靠我國工業(yè)和農民經濟的結合。[3]由于斯大林這種錯誤理論的指導,導致蘇聯(lián)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起,縮減外貿規(guī)模,使蘇聯(lián)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文化聯(lián)系處于較低的發(fā)展水平。斯大林沒有足夠地估計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重要性,這使蘇聯(lián)形成了封閉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道路。并且斯大林這一道路對社會主義中國初期的建設與發(fā)展或多或少也打上了不可磨滅的自我封閉烙印。
3.鄧小平時期對兩制關系的認識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會主義國家先后開始了改革。在蘇東社會主義改革遭受嚴重挫折的同時,從文革浩劫中走出來的中國,在鄧小平等的領導下,走上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之路。就兩制關系而言,無論是改革還是開放都涉及到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者關系的調整,當然也需要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互關系進行重新的認識與定位。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鄧小平提出了以下一些認識:第一,提出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第二,創(chuàng)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聯(lián)系起來,更新了社會主義觀念,也更新了資本主義觀念。第三,把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同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聯(lián)系起來,更深刻地揭示了處于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長期性。第四,提出新的社會主義本質觀和“三個有利于”,作為評判學習、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是非標準。第五,把對外開放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從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不斷提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交往的水平。第六,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偉大構想并付諸于實踐,創(chuàng)造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和平共處,學習、利用資本主義的成功經驗。
可以看到,在過去一百多年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總體上處于對峙與斗爭的狀態(tài),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取代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千方百計想演變社會主義。然而兩者無論是從制度層面,還是從國家關系層面,誰也沒能戰(zhàn)勝誰。兩制關系的歷史表明,無論誰想快速戰(zhàn)勝誰,都不會成功。在很長的一個時期里,“一球兩制”的局面不會改變。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頁。
[2]《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2頁。
[3]《斯大林選集》上卷,第596頁。
作者簡介
王珂,男,河南商丘人,本科畢業(yè)于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現在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yè)學習。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