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珍珍
古詩詞教學不單單是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背誦,也要幫助學生進行古詩詞鑒賞,使其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語文教師要依據(jù)小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思維,采用比較閱讀法,使課堂教學過程更加開放,幫助小學生積累豐富的古詩詞,增強其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1.比較閱讀法概述
比較閱讀法是指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兩首或兩首以上的古詩詞,并對古詩詞進行對比和分析,明確古詩詞共性和個性特點,以加深對古詩詞的認識和理解,并豐富學生的詩詞儲備。比較閱讀法更注重學生的體驗性,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內(nèi)容,對比較閱讀法進行合理運用,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并豐富其語文素養(yǎng)。比較閱讀與單篇詩詞教學不同,其便于小學生實現(xiàn)閱讀拓展,把握古詩詞特點,并對其進行遷移運用。
2.比較閱讀法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實例分析
以王昌齡和王安石的同名《出塞》詩為例,進行對比分析。
《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王安石
涿州沙上飲盤桓,看舞《春風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淚落,蒙蒙吹濕漢衣冠。
(1)確定比較點。在比較閱讀法應用過程中,要對比較點進行選擇和確定。該過程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及求知欲,便于幫助學生進行文本感受及理解。經(jīng)比較,學生能夠了解古詩詞的體裁、思想主題和表達方式等,對特定古詩詞的結構和語言風格等具備清晰的認識,以靈活掌握各類古詩詞文體及表達方式。在比較閱讀中,體裁、內(nèi)容、結構等均可作為比較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對上述兩首《出塞》詩的內(nèi)容、思想情感、景物等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確兩首古詩的共同點及差別之處,幫助他們了解作者的心境及創(chuàng)作意圖,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
(2)求同和求異。比較點確定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兩首詩歌的相同之處及不同之處。在該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小學生對兩首古詩進行鑒賞和分析,能夠幫助他們開拓思路,探討這兩首古詩詞的規(guī)律,使其理解詩歌的深層思想內(nèi)涵及意義。
求同比較,多被應用到不同事物之間。古詩詞教學中,語文教師可選取不同題材和意象的古詩詞,使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尋求相同點。上述兩首古詩,內(nèi)容存在相似之處,均描寫塞外風光及作者的家國情懷;體裁上也都屬于七言絕句;作者情感更是存在共通之處,基調(diào)都較為悲傷。人教版小學教材中,各單元古詩詞雖不是同一作者寫的,但主題類似。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主題角度出發(fā),分析古詩詞之間的共同點,幫助學生對古詩詞進行理解和記憶,提高他們的歸納總結能力,豐富他們的古詩詞儲備。上述兩首古詩雖出自不同朝代和作者,但均為出塞詩,都描寫了塞外風光及作者的家國情懷。
求異比較,顧名思義,比較兩首古詩詞的不同之處。求異比較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應用比較普遍。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接觸的都是比較簡單的古詩詞。教師可嘗試引導學生對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者的同名作品進行比較,讓學生感受到同一景物在不同作者筆下的呈現(xiàn)以及同一作者面對不同事物的心境等,以提高小學生的獨立閱讀及思考能力。上述兩首古詩詞雖同為出塞詩,但作者所處的朝代及政治歷史背景的不同,在景物描寫和情感宣泄上也存在差別,前者雄壯,后者悲傷。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對比和分析,以便于小學生深化對古詩詞的理解。
3.比較閱讀法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為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需要在該方面投入的教學精力比較多。小學古詩詞教學不僅僅是提高了小學生的語文成績,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及古詩詞鑒賞能力,豐富了他們的語文知識儲備。將比較閱讀法應用到古詩詞教學中,能夠幫助小學生對各類古詩詞進行比較和分析,加強他們的理解程度,認識到古詩詞中存在的相同點和異同點,幫助他們掌握古詩詞的思想內(nèi)涵和情感表達。該教學方法極為有效。
綜上所述,將比較閱讀法應用到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小學生的古詩詞儲備,使學生在比較閱讀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欣賞能力、理解能力及閱讀分析能力,為學生未來語文學科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體會古詩詞的價值,真正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鏡洋鎮(zhèn)下施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