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剛
當今孝德意識逐漸衰落,在中小學開展孝德教育對家風建設、社會和諧、個人品德修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筆者通過對孝德教育進行實踐、反思,認為“登門檻效應法”“自我教育法”“情感滲透法”“無意識教育法”“榜樣教育法”“價值判斷法”等方法較為有效。本文對以上幾種孝德教育方法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字從字形上看,從“孝”從“文”,由此可見,孝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社會教化得以產(chǎn)生的根源、起點和核心內(nèi)容。對后輩進行孝文化的傳承、影響,使得孝觀念內(nèi)化為人們的倫理觀念、外化為人們的道德慣習的過程,稱之為孝德教育。當今社會對孝德教育缺乏重視,學生的孝德意識淡薄,父母長輩為孩子操碎了心,而孩子卻常常因為一件小事不順心就對父母產(chǎn)生怨恨之心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加強中小學孝德教育迫在眉睫。當代很多中小學校認識到了這一重要性,也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孝德教育。如何提高孝德教育的實效性,是我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朱熹說:“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敝祆涮岢鲈诮逃^程中“法”的重要性,離開了“法”(即方法),教育將無法進行。孝德教育方法就是為了完成孝德教育任務,使學生達到修養(yǎng)孝德的目標,是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方式。傳統(tǒng)的孝德教育方法重“馴化”“規(guī)化”,即通過強制灌輸?shù)炔煌问降目刂剖侄?,竭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溫順而老實”的“孝子”。這種“規(guī)訓化”的孝德教育,其主要功能是訓練,而不是教化,它對學生孝德的培養(yǎng)表現(xiàn)為一種為了“有用”而進行的訓練。這違背了當代孝德教育“平等互愛”“自主建構(gòu)”等原則。筆者根據(jù)當代學者道德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結(jié)合孝德教育實踐,深入反思而總結(jié)出以下幾種較為合理有效的主要方法。
一、“登門檻效應法”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這種現(xiàn)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一下子向別人提出一個較高的要求,人們一般很難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斷縮小差距,人們就比較容易接受?!暗情T檻效應”蘊涵的是一種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經(jīng)意處見匠心。明代洪自誠也曾談到這個問題,他在《菜根譚》中說:“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意思是說,批評人的短處不要太嚴厲,要考慮到對方是不是能夠忍受;教育人要養(yǎng)成善德要求不要太高,應當讓別人能夠甘心聽從。中小學生年齡小,對一些大道理無法弄懂,也不愿意接受枯燥無味的孝德教育知識理論,要使學生的品德進步,不能硬性而簡單地提出要求,也不能一下提出太高的要求,切不可操之過急,企圖一蹴而就。比如說,很多學校和父母從兒童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強迫或者誘導他們?nèi)ケ痴b艱深難懂甚至很多字他們都不認識的《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蒙學讀物,先不說此等蒙學讀物是否存在內(nèi)容上的愚忠、愚孝等消極不妥思想,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尊重學生的個人意志,還會讓他們反感,行為上不得已順從,實際上從心理上抗拒。很多教師和家長很羨慕在媒體上“侃侃而背”所謂國學的小孩,殊不知這樣的“神童”只是極個別的現(xiàn)象,更多的孩子是缺乏對國學的興趣。當代中小學孝德教育應該從學生喜聞樂見、欣然接受的內(nèi)容和方式入手。比如,我們可以首先要求學生從給父母倒一杯茶、唱一首歌等小事做起,從養(yǎng)成“不隨意發(fā)脾氣”“傾聽別人說話”“不隨地扔垃圾”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做起。長此以往,良好的行為習慣便會累積為良好的孝德慣習,功到自然成。
二、自我教育法
中國古代先賢所倡導的學思結(jié)合、知行統(tǒng)一、內(nèi)省、自省、慎獨等教育方法充分地體現(xiàn)了強調(diào)個人的自我克制、自我教化的主體自覺性??档乱舱J為,真正品德的產(chǎn)生是來自人們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約束,可以自主規(guī)范地約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自律是自我教育的結(jié)果而不是“他育”所能形成的。在當代中小學的孝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系列的孝德教育的生活和實踐體驗的情境,大力引導學生去反省自己身上有可能存在的孝德缺失,如自己從來不做家務,只會給家長增添麻煩;不聽父母和教師的教導,拿著中餐錢去網(wǎng)吧上網(wǎng)玩游戲,等等。教學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孝德意識和情感,讓學生從自己身上反思,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使孝德教育過程通過學生主體的自我評價、自我設計、自我激勵、自我調(diào)控,達到自我完善。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外因總是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的,自育正是內(nèi)因,他育只是外因,但若對外因置之不顧,則會陷入自然主義、放任自流的誤區(qū)。只有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德育才是真正的德育。孝德的自我建構(gòu)并不等于說孝德是自發(fā)生成的,孝德的自主建構(gòu)是學生在孝德價值觀的引導下,在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孝德教育活動中,在精心設計的孝德教育環(huán)境中自主建構(gòu)的。
三、情感滲透法
情感滲透法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妥善處理好情感與認知的關系,有意識地滲透情感因素,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促使學生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學方法。情感朝向人的內(nèi)心世界,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長久以來我們的孝德教育偏重孝行訓練,忽略情感成長與引導,于是關乎學生心理健康、生活質(zhì)量、社會和諧的問題隨之而來。教育的本質(zhì)是順其自然的導引,而不是一種強制性的行為。古代道家非常贊賞水的自然偉力,在于水善于順勢而行。孝德教育也要因物自然。孝德教育不可輕逆學生的情感,保持人的本性才是教育的神圣。中華傳統(tǒng)孝德本身就源于血緣親情,有一種斬不斷的藕斷絲連的關系,所以孝德教育要“尊天之時,隨地之性,應人之心”。孝德教育要重視情感的引導和滲透。例如,孩子對母親天生就有一種“反哺之情”,我們的教育就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內(nèi)容的選擇上,就應當滲透母愛之情,以母愛來激發(fā)孩子內(nèi)心的情感因素。我們從近年來很多學校舉行的“感恩勵志”教育活動現(xiàn)場就可以體會到情感教育的作用。雖然我們也不是很贊同這種純粹的說教活動,其形式主義也許更多一些,但這樣的“感恩勵志”教育活動滲透的就是情感教育的因素,一種天生的親情被激發(fā),以致現(xiàn)場的師生、家長紛紛相擁而泣。在孝德教育中,教師更應該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讓學生“曉之以理”。要寓情于理之中,寓情于知識之中,情理相融,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心境中領悟道理、升華人格。
四、無意識教育法
無意識本是心理學術語,從心理學角度而言,無意識屬于人的非理性方面,是一種潛在于心底而未被主體自覺地意識到的意識。無意識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人的無意識心理,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的一種道德教育方式。無意識教育是相對于有意識教育而言的。有意識教育具有積極的一面,比如說“感恩勵志”教育演講活動,教育目的和手段非常明顯,類似的演講、講座、報告、德育課等教育方式就是有意識教育,但這種教育也有弊端,如教育方法單一,以理論灌輸為主;教育目的彰顯、教育手段直接,給人以“我說你聽”的強塞硬灌的印象。在某些情況下,教育的目的越明顯,就越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或?qū)剐睦?。在實踐中往往容易造成受教育者“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的不良后果。在孝德教育中尤其如此,我們有意識地給學生灌輸《孝經(jīng)》,講授何謂孝、為何孝,大張旗鼓地宣揚要將學生培養(yǎng)成有孝心的孩子,也許會讓學生感到壓抑,感到自己頭上還有一頂沉甸甸的“孝心之帽”。在孝德教育實踐中,也會經(jīng)常聽到很多人對這樣的思想課有抱怨,甚至還有人認為有意識的孝德教育泛濫了,會讓人有惡心之感。只有將有意識教育和無意識教育有機結(jié)合起來,用無意識教育的獨特優(yōu)勢彌補有意識教育的不足,充分發(fā)揮二者的互補作用,才能增強道德教育在實踐中的實際效果。
五、榜樣教育法
榜樣教育法是以正面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模范行為向?qū)W生施加德育影響的一種德育方法。我國古代教育家歷來重視榜樣教育,孔子常舉堯、舜、禹等人作為榜樣,教育弟子們“見賢思齊”,強調(diào)以身作則,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傳統(tǒng)孝德教育也樹立了很多孝子孝行典型以此來彰顯他們的孝心;當代社會也樹立了諸如中央電視臺“尋找最美孝心少年”之類的孝德榜樣。當代中小學孝德教育的孝德榜樣教育法對受教育者既有激勵作用,又有利用人的“從眾心理”對受教育者進行隱性熏陶的作用。
這種孝德教育法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選擇的榜樣人物既要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也要有學生身邊的人和事,講身邊人的故事,會更有教育效果,可以評選身邊的“孝德之星”;二是所選擇的榜樣事跡必須積極健康,保護人格尊嚴,引人向善;三是所選擇的榜樣人物事跡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了”。四是“身教重于言教”,要注重教師自身尊老、敬老等孝德行為的榜樣示范作用。
六、價值判斷法
價值判斷法是引導學生用辯證思維對孝德行為的利害實質(zhì)進行辨析,以引導學生理性地反思孝德行為的價值,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孝德教育方法,這也是提高學生道德判斷力的方式。價值判斷法其實質(zhì)與新課程提倡的研究性學習是一致的,表現(xiàn)在對孝德教育方式、內(nèi)容的價值進行反思和探究上。首先是對是否應該傳承中華孝德的辨析,這是最基本的孝德教育觀的討論。在各種思潮侵蝕之下,再加上傳統(tǒng)孝德確實存在許多糟粕,到底應不應該傳承、怎么傳承、傳承哪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討論。其次,對于一些傳統(tǒng)孝德中的愚孝行為應該辯證否定,比如“恣蚊飽血”等;還有一些過時的孝德意識和行為,也應該辯證否定,比如,“親嘗湯藥”對于毫無醫(yī)學常識的孩子來說,是萬萬做不得的事情。對于以上這些情況,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價值判斷:值不值得做?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盡孝?再次,對于何謂孝,為何孝,孝的真?zhèn)稳绾畏直?,是否一定要“家貧才能出孝子”,當代中小學生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孝之類的問題,也應該組織學生進行探究討論和判斷。最后,引導學生靈活地化解道德沖突。教師先要對學生的道德水準做出判斷,然后選擇適當?shù)牡赖聝呻y事例或用學生思想中的“困惑點”“疑難點”來引發(fā)討論。例如,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假如你知道父母做了錯事,在法律和親情面前,你該如何選擇?通過這樣的討論使他們正確對待孝德與法律的矛盾,實現(xiàn)自我完善。因此,通過對以上孝德價值的不斷反思判斷,學生才會知道如何去選擇正確的行孝方式,才能提高道德判斷力。
(作者單位:湖南省懷化市鐘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