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冰
(山東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濟南 250358)
大學生同伴依戀與冒險行為的關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王 冰
(山東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濟南 250358)
目的:探究大學生同伴依戀與冒險行為的關系,考察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親密關系經(jīng)歷量表、自尊量表以及青少年冒險行為量表對283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1)同伴依戀、依戀回避、依戀焦慮與冒險行為均存在顯著正相關;同伴依戀、依戀回避、依戀焦慮與自尊皆顯著負相關;自尊與冒險行為顯著負相關;(2)自尊在同伴依戀與消極冒險行為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在依戀回避與消極冒險行為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并在依戀焦慮與消極冒險行為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同伴依戀;冒險行為;自尊;大學生
1 問題提出
冒險行為(risk-taking behavior)指參與那些可能產(chǎn)生不利結果的行為[1]。根據(jù)社會適應性與可接受度,有積極和消極冒險行為之分[2]。相較于其他時期,青少年時期的個體更可能發(fā)生吸煙、酗酒、危險駕駛和暴力犯罪等消極冒險行為[3],對自身和周圍人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4],因此探究冒險行為影響發(fā)生機制,對于減少和積極應對青少年冒險行為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jù)Jessor[5]提出的問題行為理論(Problem-behavior Theory),影響青少年冒險行為的因素包括環(huán)境因素(如同伴依戀)和個體因素(如自尊)兩方面。首先,同伴依戀(peer attachment)是指青少年與同伴建立起來的相互給予溫暖與支持的親密關系[6],其與親子關系是影響青少年冒險行為的兩個重要環(huán)境因素。青少年處于發(fā)展的特殊時期,來自父母的影響逐漸減少,同伴關系成為影響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7][8]。同伴依戀同青少年的認知情感[9]、行為表現(xiàn)[10]和心理健康[11]等方面的適應和發(fā)展密切相關。根據(jù)Harris[12]的群體社會化理論(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簡稱GS理論),良好的同伴關系意味著個體能夠以適當方式解決問題沖突,而消極同伴關系使得個體難以適應環(huán)境,對同伴表現(xiàn)出更多的沖突攻擊。相關研究也發(fā)現(xiàn),良好的同伴關系能緩解不良環(huán)境引起的青少年不良內外化問題[13],表現(xiàn)出更少的攻擊破壞行為[14];而不良的同伴影響越大,青少年反社會行為[15]、吸毒[16]、違法犯罪[17]等行為的發(fā)生幾率越大。
自尊是個體對自我價值的整體評價,是影響冒險行為的一個重要人格變量[2],低自尊水平會導致諸多問題行為的發(fā)生[18]。Rosenberg 的社會連接理論(social-bonding theory) 認為,低自尊削弱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連接,增加了個體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從而增加了暴力行為。自我提升假設[19]也認為,人們有維持高自尊、追求良好自我感受的需求,因此愿意承擔一些利益的損失而做出冒險行為。相關研究也發(fā)現(xiàn),自尊與吸煙[20]、喝酒吸毒[21]以及攻擊行為的發(fā)生[22][23]均存在負相關。
可見,同伴依戀和自尊都是青少年冒險行為的影響因素。而根據(jù)個人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理論[24],遠端的環(huán)境因素(如同伴依戀)會通過近端的個體因素(如自尊)對個體心理健康及行為表現(xiàn)產(chǎn)生間接影響。也有實證研究表明,自尊在初中生同伴依戀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25],在交往能力與孤兒焦慮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26],楊珊珊等人[27]也發(fā)現(xiàn),人格在中學生同伴依戀和親社會傾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是自尊是否在同伴依戀和冒險行為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尚缺乏應有的實證證據(jù),而且以往相關變量的研究大多以青少年早中期的初高中生為研究對象,而忽視了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心理學上,大學生屬于晚期青少年,他們大多遠離父母獨立在校生活,親密接觸的同伴成為其主要依戀對象,而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jiān)督,其冒險行為也可能較初高中生更為常見。探討大學生的同伴依戀對其冒險行為的影響,以及自尊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假設模型如圖1。
圖1 假設模型
2 方法
2.1 被試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式,對山東某大學的283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生77人,女生206人,參與者年齡M=20.85,SD=1.45。
2.2 研究工具
2.2.1 親密關系經(jīng)歷量表
采用李同歸和加藤和生(2006)修訂的《親密關系經(jīng)歷量表》(ECR)中文版,對依戀進行測量。問卷共36個題目,有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2個維度,問卷可以測量戀人間的依戀關系以及同伴間、親子間等依戀類型。本研究測量的是同伴依戀,問卷總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4,其中依戀回避、依戀焦慮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81和0.89。
2.2.2 自尊量表
(2)用蒸汽沖洗導電片,將剝鋅后的陰極板用蒸汽沖洗3 s,蒸汽管與導電片成45°斜角向外沖洗,避免將Cu2+沖到陰極板面上帶入電解槽。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的中文版,該量表由季益富和于欣[28]引進和翻譯。量表共10個題目,采用四點計分(1=“非常不符合”,4=“非常符合”)。根據(jù)田錄梅[29]的建議,由于第8題不適合測量中國人的自尊,在這里給予刪除,剩9個項目,其中第3、5、9、10題為反向計分,之后計算總得分,總分數(shù)越高說明被試的自尊水平越高。本次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7。
2.2.3 青少年冒險行為問卷
青少年冒險行為問卷(ARQ)由Gullone[30]編制,包括:青少年冒險行為量表(Risk Behavior Scale,ARQ-RB)和風險知覺量表(Risk Perception Scale,ARQ-RP)。本研究采用張晨、張麗錦和尚麗[31]修訂的青少年冒險問卷-冒險行為量表(ARQ-RB)。問卷總共17個題目,采用五點計分(0=“從不”,4=“總是”)。問卷包括4個維度,分別為刺激尋求、叛逆、魯莽和反社會冒險,其中刺激尋求維度屬于積極冒險行為,叛逆、魯莽和反社會三個維度屬于消極冒險行為。與大多數(shù)研究相一致,本研究探究的是消極冒險行為,故僅采用后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0。
2.3 數(shù)據(jù)收集與統(tǒng)計分析
由經(jīng)過培訓的心理學專業(yè)人員進行問卷的發(fā)放與收集,采用方便取樣的方式,作答前由主試講明要求,
解釋指導語,在被試遇到疑惑或問題時及時給予指導,以確保其正確理解問卷內容。問卷答完后當場收回。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錄入與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
3.1 大學生同伴依戀、自尊及冒險行為的相關分析
對各變量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表明,同伴依戀、依戀回避、依戀焦慮與冒險行為均存在顯著正相關;同伴依戀、依戀回避、依戀焦慮與自尊皆顯著負相關;自尊與冒險行為顯著負相關。
表1 同伴依戀、自尊及冒險行為間的相關分析(n=283)
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下同。
3.2 大學生同伴依戀、自尊影響冒險行為的中介模型檢驗
在相關分析基礎上,分別以大學生同伴依戀回避、依戀焦慮為自變量,消極冒險行為為因變量,自尊為中介變量,對各變量得分中心化后,進行自尊的中介效應檢驗,用SPSS 20.0按步驟進行回歸方程分析,結果如下:
表2 自尊在同伴依戀、冒險行為上的中介效應檢驗
表3 自尊在依戀回避、冒險行為上的中介效應檢驗
表4 自尊在依戀焦慮、冒險行為上的中介效應檢驗
由表2可知,自尊在同伴依戀與消極冒險行為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同伴依戀不僅對冒險行為有直接作用,而且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對冒險行為產(chǎn)生間接影響,中介效應的占比為0.29×0.15/0.20=21.75%。
另外,自尊在依戀回避與消極冒險行為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見表3),中介效應的占比為0.17×0.12/0.15=13.60%;自尊在依戀焦慮與消極冒險行為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見表4),中介效應的占比為0.23×0.13/0.14=21.36%。
4 討論
4.1 主要變量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同伴依戀(依戀回避、依戀焦慮)與消極冒險行為顯著正相關,與研究假設相一致。這意味著依戀回避或者依戀焦慮的青少年個體,會發(fā)生更多的消極冒險行為。其次,大學生同伴依戀(依戀回避、依戀焦慮)與自尊存在顯著負相關,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個體自尊的發(fā)展,不良的同伴關系不利于自尊的發(fā)展,與以往研究[32]一致。再次,與以往研究[33]相一致的還有,自尊與大學生消極冒險行為顯著負相關,低自尊個體會發(fā)生更多的消極冒險行為。相關研究也發(fā)現(xiàn),自尊與吸煙[20]、喝酒吸毒[21]以及攻擊行為的發(fā)生[22,23]均存在負相關。
4.2 大學生同伴依戀、自尊與冒險行為之間的關系
4.2.1 大學生同伴依戀對冒險行為的直接影響作用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同伴依戀(依戀回避、依戀焦慮)對消極冒險行為有直接的影響作用,有著不良同伴依戀關系的青少年會發(fā)生更多的冒險行為。同伴關系不良的青少年往往缺少社會交往機會,獲得的親社會教育不夠,因此難以適應學校環(huán)境,面對矛盾沖突對同伴表現(xiàn)出更多的攻擊行為[12],甚至產(chǎn)生高危行為以及行為障礙等。前人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不良的同伴影響會導致青少年發(fā)生更多的吸煙及飲酒、吸毒[16]、違法犯罪[17]等消極冒險行為。
4.2.2 自尊對大學生同伴依戀影響冒險行為的中介作用
同伴依戀不僅對冒險行為有直接作用,而且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對冒險行為產(chǎn)生間接影響。這意味著大學生的不良同伴依戀會降低其自尊水平,進而增加其消極冒險行為的發(fā)生。青少年時期身體特征、社會技能等的發(fā)展變化以及來自他人的評價(尤其是同伴的評價)等都會影響青少年自我認同和自尊的發(fā)展。良好的同伴接納會使個體自尊水平提升,而同伴關系不良的個體,對自己產(chǎn)生消極評價,從而降低自尊水平[32]。例如,依戀焦慮的個體對于親密同伴的拋棄和拒絕充滿了焦慮與恐懼,這種恐懼會使得個體忽視他人對自身的積極評價,而更多地關注消極負面評價,長此以往,個體的自我接納程度降低,表現(xiàn)出低自尊水平;同樣依戀回避的個體害怕、不適應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這種不安全的同伴依戀關系使得青少年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內化癥狀,缺少對自身特質能力的準確認知,進而影響自尊水平的提高。然而,低自尊是諸多問題行為發(fā)生的基礎[18],低自尊的個體往往有較低的自我評價,對自身能力缺乏自信,認為自己難以獲得他人的贊賞,因此更可能參與刺激冒險行為(如吸煙、喝酒等)。相關研究也發(fā)現(xiàn),低自尊個體更加趨向于參加一些消極的冒險行為,例如抽煙[20]喝酒以及毒品使用[21]等。
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對于大學生同伴依戀、自尊與冒險行為關系的研究是基于橫斷研究的數(shù)據(jù),未來可以通過縱向研究該影響模式的發(fā)展變化及因果關系等做出更準確的推斷。其次,本研究僅針對不良的同伴依戀與消極冒險行為的關系進行探究,未來研究可以探索積極同伴依戀、積極冒險行為等的相關關系。盡管如此,本研究從個體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兩方面探究了青少年冒險行為的影響機制,發(fā)現(xiàn)同伴依戀不僅對冒險行為有直接作用,也會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對冒險行為產(chǎn)生間接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為進一步指導干預并促進青少年健康行為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定依據(jù)。
[1] Boyer T W. The development of risk-taking: A multi-perspective review[J]. Developmental Review, 2006, 26(3): 291-345.
[3] Steinberg L, Albert D, Cauffman E, et al. Age differences in sensation seeking and impulsivity as indexed by behavior and self-report: evidence for a dual systems model[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8, 44(6): 1764.
[4] 周麗華, 張曉賢. 青少年高冒險行為與大腦發(fā)展[J]. 心理學探新, 2012, 32(3): 199-203.
[5] Jessor R. Problem-behavior theory,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and adolescent problem drinking[J]. Addiction, 1987, 82(4): 331-342.
[6] 雷靂, 伍亞娜. 青少年的同伴依戀與其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的關系[J].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9, 7(2): 81-86.
[7] Macek P, Jezek S. Adolescents' assessments of parents and peers: relationships to self-esteem and self-efficacy[J]. Ceskoslovenska Psychologie, 2007, 51: 26.
[8] 金晶. 初中生依戀、主觀幸福感及自尊的關系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2.
[9] Burt K B, Obradovi J, Long J D, et al. The interplay of social competence and psychopathology over 20 years: Testing transactional and cascade models[J]. Child development, 2008, 79(2): 359-374.
[10] 紀林芹, 陳亮, 徐夫真, 等. 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對兒童心理社會適應影響的縱向分析[J]. 心理學報, 2011, (10): 1151-1162.
[11] 楊圓圓, 張仲明, 郭曉偉, 等.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父母同伴依戀的關系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2, 20(9): 1371-1373.
[12] Harris J R. Attachment theory underestimates the child[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09, 32(01): 30.
[13] Bowker J C W, Rubin K H, Burgess K B, et al.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stable and fluid best friendship patterns in middle childhood[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1982-), 2006: 671-693.
[14] Kawabata Y, Crick N R, Hamaguchi Y. Forms of aggression,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peer victimization in a Japanese sampl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friendship quality[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10, 38(4): 471-484.
[16] Donaldson I A, Alonzi R, Barratt D, et al. Focal therapy: patients, interventions, and outcomes-a report from a consensus meeting[J]. European urology, 2015, 67(4): 771-777.
[17] Loes C, Pascarella E, Umbach P. Effects of diversity experiences on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Who benefits?[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2, 83(1): 1-25.
[18] Ostrowsky M K. Are violent people more likely to have low self-esteem or high self-esteem?[J].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10, 15(1): 69-75.
[19] 劉永芳, 畢玉芳, 王懷勇. 情緒和任務框架對自我和預期他人決策時風險偏好的影響[J]. 心理學報, 2010, (3): 317-324.
[20] Carters M A, Byrne D G. The role of stress and area-specific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 smoking[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3, 65(3): 180-187.
[21] Kavas A B. Self-esteem and health-risk behaviors among Turkish late adolescents[J]. Adolescence, 2009, 44(173): 187.
[22] 黃曼, 史滋福, 劉妹. 未成年犯自尊與攻擊性的關系: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3, 21(4): 603-604.
[23] Teng Z, Liu Y, Guo C.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aggression among Chinese students[J].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15, (21): 45-54.
[24] Magnusson D, Stattin H. Person-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ies[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1998.
[25] 鄧林園, 馬博輝, 方曉義. 初中生同伴依戀與生活滿意度: 班級自尊的中介作用[J].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16, 14(2): 145-151.
[26] 周永紅. 人際交往能力與孤兒焦慮: 自尊中介作用分析[J]. 中國特殊教育, 2015, (12): 13.
[27] 楊珊珊, 馬世超, 李淼. 青少年同伴依戀對親社會傾向的影響——人格的中介作用[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5, (19): 12-16.
[28] 季益富, 于欣. 自尊量表[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999, (12): 318-320.
[29] 田錄梅. Rosenberg (1965) 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J]. 心理學探新, 2006, 26(2): 88-91.
[30] Gullone E, Moore S, Moss S, et al. The adolescent risk——taking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J].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2000, 15(2): 231-250.
[31] 張晨, 張麗錦, 尚麗. 青少年冒險問卷——冒險行為量表在中學生中的信效度[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1, 25(8): 636-640.
[32] 張麗華, 張索玲, 寧微. 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影響青少年自尊的路徑分析[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9 (11): 1378-1381.
[33] 田錄梅, 夏大勇, 李永梅, 等. 積極同伴壓力、自尊對青少年不同冒險行為的影響[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6, 32(3): 349-357.
(責任編輯:張連軍)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Attachment and Risk-taking Behaviorof College Students: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
WANG Bing
(School of Psychology,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358)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attachment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elf-esteem on this relationship. Methods:Totally 283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in the study, and they were assessed with Peer Attachment Scale, Self-Esteem Scale and Risk Behavior Scale(ARQ-RB) to measure the self-esteem,peer attachment and the risk-taking behavior.Results:(1)In the present study,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self-esteem, peer attachment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and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ere found between peer attachment and risk-taking behavior.(2)Self-esteem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attachment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peer attachment; risk-taking behavior; self-esteem;college students
2017-04-12
王冰(1992-),女,山東濰坊人,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3.013
B844.2
A
1009-2080(2017)03-00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