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瀏覽家鄉(xiāng)的網(wǎng)站時,知道長篇小說《山楂樹之戀》及其在互聯(lián)網(wǎng)火爆的信息的。據(jù)介紹,作者之一的“靜秋”(也是作品中主人公)是我們?nèi)龒{宜昌人,故事發(fā)生地就在我的家鄉(xiāng)夷陵區(qū),基于這兩點我就不得不找來看看了。
對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來說,小說中的場景、事件、方言讀來倍感親切,有了這些因素,便促成了我的這篇評論。
純真的故事
說《山楂樹之戀》是小說,它來自“靜秋”的親身經(jīng)歷,幾乎沒有任何文學(xué)加工;說它不是小說,它又具備小說的一切元素。然而,形式的東西對廣大讀者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給我們講述了“文革”那個特殊時期的一段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
靜秋是個胸部凸出、屁股翹起被人戲稱為“三里彎”的城里姑娘,無論是長相還是身材在當時都不符合革命標準。因為父親是地主的后代,文革時全家倍受打擊。由于她學(xué)習(xí)成績好,被當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享受“有成分論,不唯成分論”的待遇,學(xué)校安排她和一群學(xué)生去西村坪體驗生活,編教材。
在去西村坪的途中,村長向靜秋們介紹了一株開紅色花朵的山楂樹。靜秋的腦海中便產(chǎn)生一種幻覺,隱約中看見一個身穿白襯衣的英俊小伙子正站在山楂樹下等待自己心愛姑娘的到來。這是因為靜秋熟悉一首蘇聯(lián)歌曲《山楂樹》,
當時《山楂樹》是資產(chǎn)階級腐朽墮落的“黃色歌曲”,歌詞大意是說兩個青年同時愛上了一個姑娘,這個姑娘也覺得他們倆都很好,不知道該選擇誰,于是去問山楂樹。
靜秋住在村長家。在西村坪認識了英俊又有才氣的軍區(qū)司令員的兒子——在勘探隊工作的三兒子。第一次見面是靜秋聽他拉優(yōu)美的小提琴,拉的正是靜秋最喜歡的蘇聯(lián)歌曲《山楂樹》,那個社會禁忌的蘇聯(lián)民歌。她一下子被琴聲吸引住了,出現(xiàn)在她眼前的是一個長相英俊的年輕人。不知為什么,靜秋突然變得無比慌亂起來。歌聲架起心靈的橋梁,在那個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地點,因了這首特定的歌曲,愛情就這樣在年輕姑娘靜秋心底悄悄發(fā)芽。老三也喜歡上了靜秋,給了靜秋前所未有的鼓勵和幫助。村長的妻子想撮合自己的二兒子長林與靜秋談朋友,雖然靜秋有點不知所措,但她不需要問山楂樹,因為她愛的是老三。
老三等著靜秋畢業(yè),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zhuǎn)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卻得白血病去世了,他的骨灰就埋在山楂樹下。
靜秋在《關(guān)于〈山楂樹之戀〉——靜秋答網(wǎng)友問》說:“我丈夫是結(jié)過婚的,而我直到跟他‘同房的那一天,一直是個未經(jīng)開墾的處女地”,因為沒有做愛(靜秋與老三其實是有性行為的,只不過不是傳統(tǒng)意義的做愛),有人說:《山楂樹之戀》主人公只有‘愛而沒有‘性,是那種“干凈”得清澈見底、一塵不染的愛情。對此,筆者不敢茍同。難道有愛有性的愛情就不干凈了?持這個觀點的人我認為是沒有認真看這部小說。如今,“史上最牛的xx”泛濫成災(zāi),中國文學(xué)中像靜秋與老三這樣真心相愛的故事多如牛毛,絕對不能扛起“史上最干凈的愛情”這面大旗,但稱他們是“史上最干凈的愛情之一”是恰如其分的。老三愛靜秋,愛她的美麗、才智,全然不顧她出生地主家庭,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靜秋愛老三,愛他的英俊、睿智,并不因為他是軍區(qū)司令員的兒子,彼此之間愛到骨子深處,沒有絲毫雜質(zhì),從這個角度講,確是“史上最干凈的愛情”之一。
純美的靜秋
靜秋三兄妹出生于教師之家,都非常聰慧,從她們?nèi)置枚汲鰢魧W(xué)并定居海外就可見一斑。靜秋不僅學(xué)習(xí)成績好,而且多才多藝。她會打排球、乒乓球;會寫詩;會拉手風琴、會唱歌、會編舞蹈??梢哉f,如果靜秋學(xué)習(xí)成績不好,如果不會唱歌、不會拉手風琴,她和老三在西村坪和大媽家注定就要擦肩而過,就不會發(fā)生蕩氣回腸的愛情,也就沒有今天的《山楂樹之戀》。靜秋與老三相識、相知、相愛,有它的偶然性,更有它的必然性。
我們在小說中可以看出,靜秋心地非常善良,她愛父母、愛兄妹,為家庭分憂解難。革命樣板戲《紅燈記》里有句唱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一般人都會的做飯、洗衣等家務(wù)活靜秋會做,一般人不會的縫紉、織毛衣、納鞋底等靜秋也會做,特別是她去河里挑砂、腳板亂穿等情節(jié)讓人潸然淚下。靜秋是完美的,完美得無可挑剔。我們小時看過蘇聯(lián)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面有個美女冬妮婭,是我們那代年輕人心中的夢中情人。但蘇聯(lián)的冬妮婭是花瓶,根本無法與勤奮抗爭、多才多藝的靜秋相比。作者艾米把靜秋寫得太完美了,生活中的靜秋或許沒有這般完美,但不影響“靜秋”成為一代人的偶像。
完美的靜秋當然也需要愛情滋潤。靜秋去西村坪時還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女,正是對愛情十分向往而又恐懼的年齡,由于她的年少無知,對性缺乏一些基本的常識。正因為靜秋對“性”的無知和“傻”氣,才有了她的純真和可愛。
靜秋從西村坪回k市休假時,老三提出送她,靜秋拿不準要不要他送,擔心老三圖謀不軌。靜秋就知道男人對女人構(gòu)成威脅,但并不知道這個威脅具體是怎么回事。還有個女伴曾經(jīng)講過,說她姐姐跟男朋友吹了,因為那個男朋友“不是人”,把她姐姐壓到地上去了。壓到地上去了怎么就不是人了?還有就是總聽人說某某被某某“搞大了肚子”,她媽媽一個同事的兒子被女朋友甩了,那個同事總是對人說那個女孩“跟我兒子瞌睡都睡了,肚子都被搞大過了”。從來沒人告訴靜秋,一個人的肚子是如何被搞大的,這些藏頭露尾的說法讓靜秋糊涂了,自己悟來悟去,悟出跟男的睡覺就會被搞大肚子。這樣的迷惑相信那個時候的人們都有過,她媽媽同事說的這種話也都聽說過。
小說中還寫了一個“綠豆湯敗火”的情節(jié):靜秋叫老三去大媽家吃飯,告訴老三大哥帶了一些鹿肉回來,老三同寢室的人開玩笑說:鹿肉可不要隨便吃噢,那玩藝火大得很,你吃了又沒地方出火,那不活受罪?靜秋怕老三聽了他的話,真的不去了,連忙說:“不要緊的,鹿肉火大,叫大媽煮點綠豆湯敗火就行了”,引來眾人不懷好意的笑?,F(xiàn)在恐怕地球上的高中生都知道“出火”、“敗火”是怎么回事情,而在那個時代,不僅僅是靜秋不得其解,而是整個一代人都不得其解。小說對靜秋性無知的描寫是非??尚诺模莻€時代還沒有電視,更談不上網(wǎng)絡(luò)了,愛情小說被當成黃色小說打入冷宮,沒有任何渠道了解性知識。雖然“文革”后期有了生理衛(wèi)生課,但基本是用來做其他科目的作業(yè)了,沒人講解,對性的了解完全來自于道聽途說和跟靜秋一樣自己揣摩。
靜秋的初吻發(fā)生在老三送她回家去的路上。老三說她的心就要從嘴里跳出來了,一下吻住了她的嘴。她覺得大事不妙,拼命推開他。但他不理,一味地吻著,還用他的舌頭頂開她的嘴唇,連舌頭都伸進她嘴里來了,使她覺得很難堪,感覺他很下流。有次靜秋聽大嫂講她談過一個朋友后來因故吹了,幸虧沒讓上身,否則就會身敗名裂。靜秋聽得心亂如麻,以前只知道跟男的“同房”“睡覺”是危險的,現(xiàn)在又弄出一個“上身”,不知道被老三抱過、吻過算不算讓他“上身”了。此時的靜秋是矛盾的、惶惑的。現(xiàn)在的“80后”們可能會覺得靜秋的問話太小兒科了,那個時代禁錮人的思想,男女之間拉手、擁抱、接吻都是很“下流”的行為,如果再來個未婚先孕,一輩子在人前就抬不起頭來了。有次靜秋去醫(yī)院看望住院的老三,借住在護士的房間。那是她第一次與異性“同房”,與老三在一起度過了充滿激情的一夜,但不是完全意義的做愛。老三握住她的手,向下移去,她觸到他的體毛,吃驚地問:“男的也---長---毛?”他讓她的手按在他那個又熱又硬的地方。
她驚慌地問:“你---發(fā)燒?腫了?”
她還沒弄明白他在說什么,就感到手里一熱,他好像在抽搐一樣。她著急地問:“你---沒事吧?你---是不是---很難受?要不要---叫醫(yī)生?”
他用一只手把她兩個乳房向中間擠,想一下都握住,但擠來擠去都沒法把兩個握住。他擠得她身體發(fā)軟,下面好像有什么東西流出來,她慌張地說:“等等,好像----我的老朋友---來了---別把床單搞臟了----”
我們看靜秋與老三的對話,就知道她對性知識是多么貧乏,靜秋是一個情竇初開、不諳世事的女孩。相比而言,大她六、七歲的老三則要老練得多。這以后,靜秋一直以為這就是做愛了,就要懷孕了,直到有次同學(xué)懷孕請她找熟人幫忙打胎,無意中知道男人的根放到“老朋友”來的地方去才會懷孕,直到此時,靜秋才懂得了男歡女愛。自己和老三并沒有跨越那最后一步,是自己冤枉了老三,老三不是因為把她“做了”才躲避自己的,一定是另有隱情,開始了曲折的尋找老三之旅。
純情的老三
老三是那種頗有女人緣、出手大方、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有幾分狡猾又比較另類的小伙子,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注定是青春少女心目中的偶像。
(一)另類
老三按現(xiàn)在的說法是很有思想的青年,而在當時是個另類、異類,是很“反動”的,如果靜秋打小報告,是要被打成“反革命”并坐牢的。有次靜秋問他:山楂樹“真的是因為烈士的鮮血澆灌了樹下的土地,花才變成紅色的嗎?”“你是哪樣聽來的,就哪樣寫,是不是真的,就不是你的問題了?!?/p>
“那你相信那花是----烈士鮮血染紅的嗎?”“我不相信,從科學(xué)的角度講,那是不可能的,應(yīng)該原來就是紅的。不過這里人都這樣說,就當一個美麗的傳說好了?!崩先菍嵤虑笫堑模诋敃r敢這樣表明自己的觀點,要冒相當大的風險,非常難能可貴。他對靜秋編寫一些虛假的東西很不以為然,他說“我想寫的東西,肯定是沒人敢發(fā)表的東西;能發(fā)表的東西,肯定是我不愿意寫的東西?!彼麆耢o秋“你很有才華,很有天分,但生不逢時,不能得到施展。你自己不能看低自己,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總有一天,你的才華會得到社會承認的。你父母蒙受了一些不白之冤,那不是他們的過錯,你不要覺得自己出身在這樣的家庭就低人一等,他們沒做什么見不得人的事。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今天被人瞧不起的人,說不定明天就是最受歡迎的人,所以不必因為這些社會強加的東西自卑”。事實表明,老三的觀點是正確的,得到了歷史的檢驗,給了靜秋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和力量。
(二)狡猾
我這里說老三狡猾不含貶義,對他的“狡猾”筆者倒有幾分欣賞。如老三想吻靜秋:你聽我的心跳這么快,再跳,就要從嘴里跳出去了。你的心也跳得很快,快到嘴邊了。靜秋有些狐疑:還沒你的快,怎么就說快到嘴邊了?“你自己感覺不到,你不相信的話,張開嘴,看是不是到嘴邊了?!辈坏褥o秋反應(yīng)過來,他已經(jīng)吻住了她的嘴。
有次他送了支鋼筆給靜秋,靜秋不要。他要她一定要收下筆,如果她不肯收,他只好送到她組里去,告訴他們這是他為教改作的貢獻,專門送給靜秋寫村史的。靜秋怕他真的跑到組里去,搞得人人都知道了他們的關(guān)系,只好收下了。其實即使靜秋不收鋼筆,估計老三也不會把筆送到組里去的,他正是抓住了靜秋害怕的心理,按三峽的土話說:老三確是乎姑娘兒的高手。
再如他向靜秋表明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厭惡,說“你如果要揭發(fā)我,我也認了,死在你手里,心甘情愿。只求你在我死后,在我墳上插一束山楂花,立個墓碑,上書:這里埋葬著我愛過的人”,在靜秋面前大打悲情牌,試想靜秋怎會舍得去打小報告呢。
(三)女人緣
老三對靜秋說:幸好沒生在甫志高那個年代,不然我肯定是個叛徒。如果敵人拿你做人質(zhì)來威脅我,我肯定一下就叛變了。這句不革命的話,包含著老三對靜秋深刻的愛。他在日記本的扉頁上寫到:“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了,但是我會等你一輩子?!睘槭裁匆纫荒炅阋粋€月?為什么要等到二十五歲?原來靜秋媽媽跟老三談了一次話,老三要跟靜秋談朋友,必須等到靜秋畢業(yè)以后,老三計算出要等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才能與靜秋相見,對他來說要忍受多么大的相思之苦。二十五歲的由來是靜秋說她結(jié)婚要到二十五歲后才會考慮??戳饲懊娴脑?,似乎是老三要跟靜秋分手,出彩的是后面的“但是”,給人先悲后喜,悲喜交加,這正是老三的玩皮、幽默、可愛之處。
老三患白血病以后,一直不敢告訴靜秋實情,靜秋知道后,他說:“你活著,我就不會死;但是如果你---死了,我就---真正地----死了”,“聽到(靜秋)這個名字,即便我一只腳踏進墳?zāi)沽耍乙矔位啬_來看看你”,這番哲語般的話說得何其好啊。靜秋表示要隨老三而去時,他急了:“我要你好好活著,為我們兩個人活著,幫我活著,我會通過你的眼睛看這個世界,通過你的心感受這個世界。我要你---結(jié)婚,生孩子,我們兩個人就活在孩子身上,孩子又有孩子,我們就永遠都不會死”,聽了這段表白,相信任何鐵石心腸的人都會為之動容。
(四)同情心和正義感
老三愛靜秋是那種刻骨銘心的愛,雖然他是司令員的兒子,經(jīng)濟也并寬余,但他對靜秋卻出手大方,擔心靜秋壞了眼睛,為她買大瓦數(shù)燈泡、支付電費,擔心靜秋生活苦了,買肉、香腸送到大媽處改善伙食,擔心靜秋和她媽媽身體,送他毛線、冰糖,膠鞋,給錢、糧票,點點滴滴,于細微之處體現(xiàn)了他對靜秋的關(guān)愛。當靜秋去打工,弄傷了腳時,他萬分心痛,聽說萬駝子對靜秋動手動腳,老三立馬就要去找他算帳(到現(xiàn)在還不知道萬駝子是不是他打的),這樣的準“模范丈夫”在生活中非常少見。
純正的方言
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看到有四川的讀者根據(jù)小說的方言,斷定故事發(fā)生在四川某地。也難怪,宜昌、巴東與原屬四川的巫山(現(xiàn)屬重慶)相臨,習(xí)俗相近,很多人都把宜昌人當成四川人,就是我在武漢向人問路時,人家也會問我:“你是四川人吧?”
三峽人把方言叫“土話”(我這里說的三峽包括川東、渝東、鄂西),小說中土得掉渣的三峽土話比比皆是,作為三峽的讀者,讀來倍感親切,這個感受,是三峽以外的讀者所不能體會到的,也是他們想了解的。我以為,《山楂樹之戀》如果沒了這些原汁原味、原湯原水的土話,它的火爆就可能大打折扣。
(一)與吃有關(guān)的方言
本文與吃有關(guān)的方言,包括方言本身與吃有關(guān),也包括小說中的情節(jié)與吃有關(guān)。
“吃一筷子”。小說中靜秋想見老三,苦于沒有機會,終于逮著一個機會叫老三去大媽家吃飯。“我已經(jīng)吃過飯了,說說看,老大帶了什么好東西回來,看我要不要過去吃一筷子。”這里的“吃一筷子”不是限定只能吃一筷子菜,更不是去吃筷子,而是指去吃飯。
“中年半截”。靜秋站在那里不肯坐:“大哥叫你現(xiàn)在就過去,有個人表壞了,叫你去修的。大哥帶了一些鹿肉回來,叫你去吃……”老三同寢室的一個中年半截的人開他玩笑?!爸心臧虢亍敝钢心耆耍龒{人一般把四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人叫“中年半截”,一個人的生命按八十至一百歲計算,四、五十歲正好是“半截”,是比較形象的。
“屋山頭”。長林去大嫂娘家弄來一藍核桃給靜秋媽媽治病,靜秋跑去找長林,想問問是怎么回事。她找了一會兒,看見長林坐在屋山頭吃飯?!拔萆筋^”,指房子的側(cè)面。
“澀嘴”。靜秋想,這一籃子核桃夠媽媽吃一陣了,但媽媽每次都不肯吃,叫她們兩姐妹吃,說媽媽身體不要緊,不會有事的,你們兩個人還小,要長身體,你們吃吧。兩姐妹就說核桃好澀嘴,不愛吃。我不知道“澀嘴”是否我們?nèi)龒{宜昌特有的方言,真正的核桃“澀嘴”并不強烈。那個時代靜秋的思想很“革命”,動不動就是“毛主席教導(dǎo)我們”,筆者也套用一句毛主席語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親口嘗一嘗”,把沒成熟的梨子、柿子咬一口,就知道什么是“澀嘴”了。
“餓牢里放出來的”。靜秋結(jié)束在西村坪的采訪就要回家了,長林送靜秋回k市,激動得不得了,大媽也激動得不得了,為長林張羅做客的衣服鞋襪,又教他出門的禮貌,囑咐他見了靜秋的媽媽要叫“老師”,不要像根木頭;走路要輕手輕腳,不要像打夯似的;吃飯的時候要細嚼慢咽,不要像餓牢里放出來的一樣。顧名思義,牢里吃不飽飯,從牢里放出來的人吃飯時狼吞虎咽,形容一個人饑餓之極大口吃飯的不雅之態(tài)。
“兩面黃豆腐”。老三在縣城接靜秋回西村坪的途中,到一農(nóng)戶家吃晚飯。那頓飯對靜秋來說,真是太豐盛了,新米煮出來的飯?zhí)貏e好吃,幾個菜也是色香味俱全,有一碗煎得兩面黃的豆腐,一個炒得綠油油的青菜,一碗咸菜,還有兩根自家做的香腸。所謂“兩面黃豆腐”,就是將豆腐兩面煎黃。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只有在逢年過節(jié)或者家里來了貴客時才能吃上這“兩面黃豆腐”的,貧窮的靜秋家里當然不能例外。那個時候“兩面黃豆腐”是地地道道柴火做的豆腐,用現(xiàn)在時髦的說法就是“原生態(tài)”,比機械打的豆腐好吃多了。掌勺的把些許菜油倒入鍋中,將豆腐兩面煎的焦黃,撒上蔥花和豆瓣醬,端上一碗香噴噴的“兩面黃豆腐”,那真的就是在過年啊。如今的靜秋身居美國,想必很難再吃上地道的“兩面黃豆腐”了。
“地間皮”。天晴的時候,農(nóng)場的老師們出去挖野蔥野蒜回來吃。下了雨,就到山上去撿“地間皮”,洗干凈了炒出來,有點象黑木耳。是三峽的坡上長的一種山貨,至今我都叫不出它的學(xué)名,跟松菌一樣,生長于雨后。那個時候少油,“地間皮”并不好吃,砂子也很難洗凈,我是不喜歡吃這玩意的。不過,正如老三說的一樣,那時臭的,現(xiàn)在就香(大意)。過去把豬的大腸叫“下水”,吃這些東西頗掉身價,得偷偷摸摸,雞爪干脆就剁下扔掉了。如今,“地間皮”、南瓜葉、肥腸、雞爪都是價格不菲的東東,都是城里人特別喜歡吃的農(nóng)家菜、家常菜。
“爭嘴”。小說第7章里寫到:老三象吃了大虧一樣叫起來:“你要給他織毛衣?那你也要給我織件毛衣!”靜秋笑道:“你怎么象小孩爭嘴一樣?別人要織一件,你也要織一件?”爭嘴的事在我們?nèi)龒{孩子多的家庭里經(jīng)常發(fā)生,并不局限于吃,如大人給老大買了新鞋,老二也要買,這同樣也叫爭嘴,兒時我跟弟弟光華、華遜就經(jīng)常為吃、穿“爭嘴”,成年了再來回味,那也是一段難忘的童趣。
(二)與心態(tài)有關(guān)的方言
“只當被瘋狗咬了一口”。小說第39章寫到:靜秋如果知道老三是一個跳梁小丑,她也就不為這事煩惱了,只當被瘋狗咬了一口的,上回當,學(xué)回乖。三峽宜昌版的阿Q精神,自己寬慰自己。
“上回當,學(xué)回乖”。是三峽宜昌版“吃一塹,長一智”,意即受一次騙(失敗一次)就積累一次經(jīng)驗、教訓(xùn)。
“機會來了門板都擋不住”。靜秋終于如愿以償?shù)仨斅毩?,那段時間真是運氣來了門板都擋不住,王主任給靜秋的媽媽透露了一點內(nèi)部消息,說他給學(xué)校提過了,請學(xué)校在適當?shù)臅r候,讓靜秋出來教書。形容好運多多,來得快、來得猛,勢不可擋。特別是對逆境中命運出現(xiàn)轉(zhuǎn)機的人來說,對“機會來了門板都擋不住”體會更深。
(三)與言行有關(guān)的方言
“歇一腳”。靜秋去西村坪時,背包壓在背上,又重又熱,靜秋覺得自己背上早就汗?jié)裢噶耍掷锾岬哪莻€裝滿了小東西的網(wǎng)兜,那些細細的繩子也似乎早就勒進手心里去了,只好不停地從左手換到右手,又從右手換到左手。正在她覺得快要堅持不下去了的時候,忽聽王村長說:“到了山楂樹了,我們歇一腳吧?!?008年4月,我因公去遼寧省大洼縣出差,熱情好客的東道主帶領(lǐng)我們參觀一處動物園,看見一種動物一只腳落地,一只腳休息,相互輪換。而三峽人的“歇一腳”并不是歇一只腳,泛指休息一會兒。
“發(fā)腦”。老三送靜秋回k市休假,山頂?shù)穆愤€有點寬,兩個人并排走著,老三一直側(cè)著臉望靜秋,問:“大媽昨天找你干什么?”“她叫我在K市幫長林買毛線,幫他織件毛衣----”“大媽想讓你做他兒媳婦,你知不知道?”他見她臉龐漲得紅通通的,好像要發(fā)惱一樣,不敢再問了?!鞍l(fā)腦”意即“當真了”、“生氣了”。
《山楂樹之戀》中還有許多三峽方言,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紹,只能由讀者自個去品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