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河南開封 461500
“種子”
——“大樹”——論民族合唱《沂蒙山歌》的創(chuàng)作特色
李 欣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河南開封 461500
《沂蒙山歌》是一首混聲無伴奏合唱作品,作曲家張以達根據(jù)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改編而來?!兑拭缮叫≌{》又名《沂蒙山好風光》是一首帶有山歌風格的小調,最初流傳于山東臨沂地區(qū),而后傳遍全國。它具有強烈的地方性特點和口語特點,把山東人的淳樸和熱情以及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贊美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這是一筆從民間留傳下來的寶貴財富,是一顆具有深度文化內涵的“種子”,而張以達對這顆“種子”的精心栽培使《沂蒙山小調》不僅是臨沂的、山東的、中國的,還是世界的。
民族合唱;張以達;沂蒙山歌
民歌是人民群眾在生活中自發(fā)的口頭創(chuàng)作,不受專業(yè)作曲技法的限制。歌詞旋律具有本民族地區(qū)的風格特色,節(jié)拍節(jié)奏形式十分豐富,而且與生活情致、生產勞動關系密切;曲式結構比較短,不完整篇幅唱的歌詞常使用相同的旋律進行不斷反復。音樂特點常在音節(jié)、調式、或節(jié)拍等方面明顯的表現(xiàn)出來。作曲家張以達先生通過自己對民族原音樂素材《沂蒙山小調》進行挖掘、再創(chuàng)作,在中國民族音樂素材與色彩性和聲等現(xiàn)代西方創(chuàng)作技法的巧妙結合,運用了和聲、復調,使原作品結構性更嚴謹,賦予了作品更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力,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氣韻。以民歌素材進行合唱創(chuàng)作對我國合唱作品民族化以及西方現(xiàn)代表現(xiàn)手法相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使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單段體的民歌,但張以達先生為這首民歌創(chuàng)作了合適的引子和尾聲,使音樂聽起來更加的完整。該曲的結構如下:
2.1 引子
一個好的開頭可以喚起了聽者對作品的期待,它決定了聽者是否愿意繼續(xù)聽下去。
譜例1:
《沂蒙山歌》的引子部分設計的別出心裁。前兩個小節(jié),首先由女低聲部進聲“嗚”,以g小調主和弦的根音和三音的小三度音程隔兩拍先后進入;第三小節(jié)f音出現(xiàn),b音繼續(xù)保持兩拍解決到a, a音持續(xù)兩拍后再次下行二度到g, g是引子段的穩(wěn)定音,但是4~6小節(jié)f與g形成了二度不協(xié)和音響,制造不穩(wěn)定感。第6小節(jié)f下行小二度到還原e,第7小節(jié)形成了開放型的大小七和弦,起到了屬功能的作用,使引子和主題有一個屬到主的進行。在這里,女低持續(xù)了7個小節(jié)的“嗚”是在塑造一個朦朦朧朧、云霧繚繞的音樂背景,在這種背景下,女高聲部和男高聲部像一對戀人在山谷間的對答——“沂蒙山”,制造了一種幸福甜蜜的沂蒙山生活背景,作為引子又很合適的引出了主題,仿佛讓聽者慢慢的帶到美麗富饒,甜蜜幸福的沂蒙山中。
2.2 尾聲
一首作品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結尾,那么就算之前再精彩,給人留下的也只是遺憾。
譜例2:
尾聲的第一小節(jié)內,男低音聲部首先進入了降B大調的主音和五音,奠定了調性,接著在后兩拍,男高聲部引出了五音上方大二度的純四度音程,接著第二小節(jié)女低音聲部又引出了c音上方大二度的純四度音程,這幾個音程的疊加使用,巧妙的將民族調式中的“宮商角徵羽”五聲音列縱和化成和聲。然后第39小節(jié)男高聲部形成四度音程的商音和羽音同時進行到降B大調的主音,角音保持由五聲調式轉化為西洋調式,巧妙的實現(xiàn)了民族調式與西洋調式的完美結合,天衣無縫。在這里,A T B三個聲部用bom作背景音響,產生了空靈回聲的音響效果,在這種音響效果下,女高音聲部用“咿”唱出“沂蒙山”的主題,音區(qū)高且力度弱,深情而細膩,使樂曲充滿詩意。尾聲四個聲部均從pp的力度到ppp的力度進行演唱,仿佛歌聲在山谷間慢慢地遠去,耐人尋味。
2.3 插部
《沂蒙山歌》的中間插部是原《沂蒙山小調》中沒有的歌詞和旋律。然而合唱改編后的這一插段,使原民歌的素材內容更加豐富、完整。一個好的插部可以給聽眾留下“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印象。
譜例3:
“果子兒那個熟了、五谷那個香……”,這一段是主題的一個延伸,生動活潑,歌詞與音樂相輔相成,描繪了沂蒙山歡樂的豐收場面,以及人們喜悅的唱出了豐收的贊歌。前段曲風緩慢抒情,插部段卻生動活潑,曲風上兩者形成對比。插部段前兩個樂句進行了節(jié)奏的模仿,后兩句進行了節(jié)奏的模仿,前兩句是描寫,后兩句是感情的升華。本段的女高音聲部的音程跨度很大,使用了音程的轉位和大量的五度、八度大跳,表達出了豐收后的喜悅情緒。
西方合唱的音樂形式從20世紀初葉傳入中國,經過近百年的探索與發(fā)展,在合唱音樂創(chuàng)作者的努力下,合唱這種形式在中國大地上生根,并開出民族之花。張以達在創(chuàng)作《沂蒙山歌》的“和聲民族化”體現(xiàn)于他在西方傳統(tǒng)功能和聲體系的基礎上加以了變化,淡化和聲的功能性,強化其五聲性,使西洋調式和民族調式能巧妙的結合在一起。
3.1 和弦功能性的運用
如譜例4,引子部分已g小調的主音開始,結束在g小調的重屬和弦,緊接著第8小節(jié)以g小調的Ⅴ級到Ⅰ級,第9小節(jié)重屬到屬 小節(jié)到Ⅰ級,第十一小節(jié)仍然是Ⅰ級,男低聲部的f音為延留音。如譜例3,插部(中段)以降B大調展開,18小節(jié)前3拍為Ⅰ級到Ⅳ級的進行,18小節(jié)第四拍為重屬,19小節(jié)第一拍的男低聲部的f音為先現(xiàn)音,19小節(jié)第二拍為屬和弦;20至21小節(jié)是上一樂句的模仿,和聲仍然是主→下屬→重屬→屬的進行。
3.2 五聲音階構成和弦
如譜例2,尾聲部分以降B大調的主音和五音,接著在后兩拍,男高聲部引出了五音上方大二度的純四度音程,接著第二小節(jié)女低音聲部又引出了c音上方大二度的純四度音程,這幾個音程的疊加使用,巧妙的將民族調式中的“宮商角徵羽”五聲音列縱和化成和聲。
3.3 二度音程的和聲使用
在五聲調式中,大二度是它的基本音程,屬于和聲色彩性。不穩(wěn)定性較強的音程,二度結構和聲以大二度比較常見,大二度音程的使用在本作品中也是和聲民族化的一個特點。如譜例1,在引子的第4小節(jié)開出現(xiàn)f- g音程,連續(xù)持續(xù)了10拍,雖然在時值上作了延長處理,但卻帶有內在的動力感,推動著音樂向前進行,使不穩(wěn)定感強化,音樂的民族味道更濃厚。
譜例4:
由多條橫向旋律線條的交織形成了復調織體,它既能在音樂上突出旋律的線性感,又能強調各個旋律之間的對比。張以達在創(chuàng)作《沂蒙山歌》著實體現(xiàn)了這一復調的創(chuàng)作手法。
“青山那個綠水,映朝陽……”運用了“層疊式”模仿的復調寫作手法。主句是由第12小節(jié)開始的男高音聲部的樂思,男高音一拍后女低音的第一應句模仿接進來,女低音兩拍后接入男低的第二應句,男低兩拍后女高音聲部和男高音聲部進行了主句交換,使音樂的動力繼續(xù)加強。此外,各應句進的時間上并不相同,第一次的應句模仿是相隔一拍,后兩句的模仿是兩拍,這樣的處理不僅使得音樂上有了張力的變化,而且使各主、應句重音所進的位置多樣化,突破了節(jié)拍的邏輯重音,這樣的非周期的聲部進入,突出了主句與應句的獨立性,使旋律的起伏更加明顯,造成此起彼伏,流動性強的音響效果,非常符合音樂形象“綿延不斷地青山”和“蜿蜒流淌的綠水”。
《沂蒙山小調》原型缺乏完整的藝術形式,是純粹本能創(chuàng)作的產物,它是一顆種子,而《沂蒙山歌》的誕生卻是種子到大樹的質變,張以達就是這個培育種子的園丁,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上大膽、前衛(wèi),使民族音樂新穎化。他在創(chuàng)作中大量使用了和弦外音(延留音、先現(xiàn)音、輔助音),去增加音樂的色彩力度。在復調寫作手法上,兼顧橫向線條與縱向織體結構的復雜性,使音樂的表現(xiàn)豐富多彩。作曲家張以達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當代的民族合唱創(chuàng)作上無疑不是一種成功的典例,為我國現(xiàn)代的民族合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究其成功的原因,不僅與他作曲基礎理論知識、熟知中國民歌的功底有關,還與其自小大量的合唱演唱經驗以及生平從事的合唱事業(yè)密不可分。希望張以達的成功創(chuàng)作的經驗可以給更多的后來人帶來啟示,使我國民族風格的合唱作品日益繁榮。
[1]張韻璇.復調音樂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52- 82.
[2]黎英海.漢族調式及其和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173-190.
[3]樊祖陰.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103-142 .
J61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