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
小時候的記憶大多在吃的東西上,即便在物質貧瘠的年代,因為爸媽的愛與用心,我也從沒有感覺到生活辛苦。
我的年少時光,彌漫著爸媽廚房里的飯菜香,晃動著奶奶菜籃子里的糕團,還有外婆做的糯米丸子、姑媽家的下午茶點和弄堂里一聲聲叫賣的“桂花甜酒釀”。爸媽家的早餐桌是最為豐盛的,粥飯、湯面、小菜,也會自己制作點心,配茶、咖啡,小孩子一定要喝牛奶。
受家庭影響長大后的我也重視三餐的營養(yǎng)搭配,葷菜以魚蝦為主,少量雞肉和牛肉,很少有豬肉,每餐都有蔬菜,而且吃蔬菜多過米飯。家里的飯碗都是最小的,要么干脆不吃主食,要么每餐一小碗,再好吃的菜也不會多盛一口飯。花兩個小時認真做好一頓飯,哪怕一個人也用漂亮的碗盤盛了細嚼慢咽。一個人更要好好照顧自己,胃里暖了心才能安穩(wěn),廚房是家初始的地方。充滿煙火氣息的家庭是幸福的,這樣的原生家庭培養(yǎng)出的自信與幸福感,最終會讓我們變得非凡。
中學離家較遠,需要早出晚歸。爸媽每天比我早起1個小時,做早餐的時候還要把我中午要帶的飯菜做好,學校有食堂,但爸媽覺得不夠營養(yǎng)。冬天的早上,我們家的廚房總是最早亮起燈火,爸媽一起做飯的身影,就是我心中愛情最早的模樣。送我坐上學校的班車,媽媽先去菜場買菜,然后再上班,一年四季都早睡早起。菜,總是早上最新鮮的,各種顏色、飄著清香,帶著花朵和露水。爸媽說過:“吃上不需要省錢,吃頓好的,你的人生觀都會改變。”
人生觀就是我們立身處世的一種態(tài)度,爸媽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做飯吃飯里也蘊含著情趣與見識,選擇什么樣的食材,就是在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碑斈阏嬲哌M“吃”這件事,也就真正走進了生活,當你選擇了做更好一點的人,你想過的有品質的日子也就快來了。這是見識。會做飯的人自帶光芒,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如果我們也有能力照顧別人,幸福也就傳遞開來了。這是情趣。
好多年里我堅持做好手邊的事,工作就拼盡全力,回家就做飯吃飯,和境遇無關,和金錢無關,只和自己有關。于是我一直擁有溫暖的家,安全感從自己心底升騰起的時候,外面再大的風雨也不怕。
不會做飯的吃貨,很容易就墮落成了飯桶,除了美味的誘惑,研究食物的來源也是一種樂趣。采購食材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包括產地、口味、做法和搭配。為了買到最滿意的東西,我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各個超市和菜市場的貨品,一些特殊的食材或許要跑到很遠的超市才能買到,但我從不會覺得這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在尋找幸福的味道。
不會做飯,吃就是亂吃,用也是湊合,家不像家,工作敷衍,婚姻也可以將就,放縱自己的人生始終是失敗的。
現(xiàn)在這個年代,小時候的味道已經很難找尋,食材變得越來越不健康、甚至還會吃出病。所以我們更要精挑細選,親手為自己和家人做湯羹,不吃剩菜剩飯,拒絕街頭和貨架的垃圾食品,這才是養(yǎng)生的第一步。吃上,能省下來的都是以健康為代價,能摳出去的都是本該有的快樂,人生苦短,從嘴里省錢實在是不值得。
每個月去咖啡館吃一兩次早餐,或是去特色餐廳品嘗自己做不出的好東西,即便你的人生觀不需要改變,也會因為舌尖有了更豐富的味覺層次,心頭再次升騰起對生活的新希望。
黑旗袍摘自《南國都市報》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