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金
海南師范大學
摘要:“六書理論”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關(guān)于漢字構(gòu)造的理論,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其進行了較為正式的定義和舉例?!傲鶗备拍钭畛跻娪凇吨芏Y·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睎|漢鄭玄注引鄭眾曰:“六書,象形、會意、轉(zhuǎn)注、處事、假借、諧聲也?!卑喙獭稘h書·藝文志》將“六書”定名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
關(guān)鍵詞:說文解字;六書;構(gòu)字理論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云:“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以先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zhuǎn)注。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六書”主要指的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六種,后來的學者大都認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種為造字法,而轉(zhuǎn)注和假借則為用字法?!傲鶗笔侵袊钤绲年P(guān)于漢字的理論,并且為歷代學者們所推崇。利用“六書理論”對漢字進行解釋,將會幫助留學生形象而又生動地去理解和記憶漢字,進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本文將進行具體地分析。
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象形字主要是以描繪事物的形狀來造字的一種造字方法,可以分為獨體象形與合體象形兩種。獨體象形字主要通過描繪事物的整體輪廓來表示該事物,如“日、斤、山”。其中“日”像太陽;“斤”像斧頭;“山”像連綿起伏的山體。合體象形,是在畫成事物的輪廓的基礎(chǔ)上,借助于一定事物來幫助表義,如“眉、果、瓜、牟”。其中“眉”像眉毛的形狀,但為了更好地讓人明白是眉毛而不誤解,特意在下面加上眼睛以提示;“果”像果子的形狀,為了避免誤解,在下面加上樹木,說明特指樹上的果子,這樣形象性更強;“瓜”像瓜的形狀,還特意在上面加上了瓜藤,這樣更醒目;“牟”指牛叫時呼出的氣體,因為在牛的頭部,所以更形象。這樣跟學生解釋,漢字教學就會簡單得多。不過,無論是大陸使用的簡化字還是港臺地區(qū)所使用的繁體字,象形字的形體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與象形字最初的形體差異較大。
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也就是用象征性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指示符號來表示意義的方法,比如“上、下、刃、本、末”等字。其中“上”、“下”是分別用向上和向下的兩條弧線加一條短線形成。“刃”字是在象形字“刀”的上邊加一點,以此來表示刀刃的位置所在;“本”字在象形字“木”字的下部加指事符號,表示樹根在樹木的根部;“末”是在象形字“木”的上部加一指事符號,表示樹梢在樹木的梢頭。依據(jù)指事字為留學生講解這些字,一方面可以增強漢字教學的趣味性,引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漢字結(jié)構(gòu)和意義的理解和辨識。
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在形聲字中,表示字義的部件稱為“義符”,表示字音的部件稱為“聲符”。形聲字主要是由義符和聲符組成,其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左形右聲,這種類型的字最多,如“仙、張、錢、跑”;右形左聲,如“鴿、鸝、刎、頸”;上形下聲,這種類型的字僅次于左形右聲的字,如“簡、芳、菲、藿”;下形上聲,如“凳、賞、醬、斧”;內(nèi)形外聲,如“辯、悶、問、聞”;外形內(nèi)聲,如“固、衷、閥、裹”;聲符偏于一角,如“房、店、病、旗”;形符偏于一角,如“穎、惰、佞”。由于形聲字的義符表示意義,聲符表示語音,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運用“系聯(lián)法”或者“系統(tǒng)歸納法”來進行形聲字的教學,以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字義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所謂“會意”實際上就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合成一個字,進而組合出新的意義,其組合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一種組合方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的偏旁組成,表示新的概念的會意字,比如:北、從、森。“北”表示二人相背,一個向東,一個向西,表示背對著的意思;“從”表示“兩人方向相同,一個跟隨著另一個”;“森”由三個木組成,一個木在上兩木在下,表示樹木叢生的意思。另一種組合方式則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偏旁組合而成,表達一個新的概念的會意字,比如“男”從田從力,在田里用力勞作的即是“男”、又如“休”從人從木,意義是人依傍大樹休息。
上述四個方面主要是按照“六書”的四種造字方法簡要地探討了“六書理論”。淺析了六書造字法構(gòu)字法的基本框架,寄希望可以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呂必松.漢字教學與漢語教學[M].見:呂必松,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李運富.“六書”性質(zhì)及價值的重新認識[J].世界漢語教學,2012 26(1).
[3]秦建文.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模式的建構(gòu)[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