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香香++何寶平
摘 要:《茶館》以獨特的視角,描述了茶館由興盛到衰落的過程,折射出從戊戌變法到抗戰(zhàn)勝利這一時期背景下各色人物的生存現(xiàn)狀以及最后他們的悲劇結尾。本文擬從分析《茶館》中主要人物的悲劇入手,總結蘊含在《茶館》中的悲劇的特征,從而探討《茶館》中令人為之震撼的悲劇美。
關鍵詞:老舍;《茶館》;悲劇美;悲劇美
一、引言
老舍的《茶館》通過對三個主要人物的描寫,串聯(lián)起三個時期的社會,并將這三個時期呈現(xiàn)在茶館這么一個濃縮的場所之中。蘊含在《茶館》中幽默語言下那沉重的悲劇使我們在感嘆那三個時期的社會對有夢想的人的摧殘同時,也感受到了振奮人心的力量。
二、《茶館》中悲劇的具體體現(xiàn)
(一)人物命運的悲劇
《茶館》中人物雜多,里面描寫了七十多個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微縮的社會。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都帶著不同的目的和需要,聚集到這里。王利發(fā)、秦仲義和常四爺是貫穿全劇的主要人物,《茶館》的三幕劇,先后展現(xiàn)了他們青年的“風采”、壯年的“痛苦”、暮年的“悲慘”,從而展示他們的命運從年輕的“光彩”一步步走向年老時的悲慘結局。王利發(fā)處處與人為善,只為了把茶館辦紅火,王掌柜費盡心血,只是茶館越改越?jīng)?,終于到無法收拾的局面。秦仲義當初財大氣粗,心高氣傲,以為憑著意志、能力可以實現(xiàn)理想——富國裕民。然而他辛辛苦苦辦了幾十年的實業(yè)得到的只剩悲號的結局。常四爺,一個希望依靠奮斗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膽怯、懶惰,而是來自其特定的身份和個性下落伍了的觀念。再美好的理想終究經(jīng)不起現(xiàn)實的猛烈摧殘,最終只能悲慘的凋零。
這三個人的命運悲劇有個人因素,來源于他們的性格,身份等;但更多的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在那整個時代悲劇下,個人悲劇又顯得那樣得無可奈何。
(二)時代的悲劇
《茶館》從第一幕的晚清戊戌變法到第二幕的民國初的軍閥混戰(zhàn),一直寫到第三幕的抗戰(zhàn)結束,中間大概有半個世紀,而裕泰茶館正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盛衰變化。三幕歷史跨度半個世紀的劇,通過茶館的由興到衰,概括了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發(fā)展的總輪廓。小“茶館”的人情世故,反映了大社會的動蕩變遷。三幕劇濃縮了三個每況愈下的時代:社會不斷的變化,生活在茶館周圍的人們也不斷變化。他們所代表的時代已經(jīng)消亡,無法融入新時代的他們只能像塵土一樣歸去?!安桊^命運”是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縮影,茶館的興衰折射出社會的興亡,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
三、《茶館》的悲劇特征
(一)寓淚于笑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這從無論老舍的小說還是戲劇都具有幽默的色彩。老舍在《茶館》第一幕中“松二爺被老式特務宋恩子、吳祥子抓走時,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鳥”;在第二幕中“茶館”伙計李三苦笑王掌柜“改良!改良!越改越?jīng)?,冰涼!”,民國時期,李三還留著小辮兒,說“我還留著我的小辮兒,萬一把皇上改回來呢!”;在第三幕中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王掌柜為改良“茶館”,跟上時代的步伐,竟為“茶館”請起了女招待;一心主張“實業(yè)救國”的秦二爺?shù)呢敭a(chǎn)平白無故被當成“逆產(chǎn)”進行沒收……在這些略帶玩笑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老舍幽默的寫作風格貫穿于整部《茶館》,讓讀者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哭笑不得。
(二)人物命運的荒誕
三個老人都曾經(jīng)為改變個人命運或國家命運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裕泰茶館的王掌柜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自從接手“茶館”后,就按著他父親遺留下來的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墒?,就是這樣的一個“順民”,也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最后自盡而死。常四爺本是一個有些鐵飯碗的晚清旗人,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卻因為說了一句“大清國要完”被特務盯上,捉去坐牢。民國后,常四爺成了一介自力更生的平民,最后發(fā)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的哀號。秦仲義窮其一生企圖“實業(yè)救國”,現(xiàn)實卻給他的一腔熱血潑了冷水,最后他告訴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做好事?!弊詈蟛饺牖字甑乃麄冊谖枧_上撒紙錢祭奠自己的場景讓整部劇達到了高潮,讓觀者在心酸中感悟所謂“國強民富”,個人命運與國家息息相關。
四、《茶館》中悲劇的意義
任何有價值的、美好的事物都被毀滅,相反那些社會的“毒瘤”卻生活的愈加瀟灑,如魚得水。在《茶館》中,主人公都不愿隨波逐流,想比同行做得高明,甚至想爬到另一高度,最后卻總會跌入同類的圈子,成為沒有理想,渾渾噩噩度日的社會的“寄生蟲”,甚至走向更加悲慘的結局,為社會吞沒。在展示《茶館》中人物命運悲劇與社會悲劇的同時,作家又在引導人民詛咒舊時代,把視線引向新時代。王利發(fā)、秦仲義、常四爺三個老人最后的悲劇結局,在反映三個時代黑暗到極致的同時,也形象地揭示舊世界必然崩潰,新的光明必然到來。這體現(xiàn)了悲劇的奧秘——由悲劇向歡樂過渡,同時也讓讀者體會到其中的現(xiàn)實精神:無論現(xiàn)在的處境多么的險惡,世道多么的艱難,生活多么的茍且,都不要去放棄,
悲劇的真正意義不是讓我們?nèi)ネ閯≈械娜宋铮瑸樗麄兊拿\遭遇而埋怨、哭泣,而是讓我們能通過悲劇得到自身心靈的凈化,靈魂的升華,讓我們感受到不屈的力量,從而振奮我們的精神。無論是東方的《茶館》中的王利發(fā)、秦仲義、常四爺,還是西方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他們在面對無奈的命運之時,都能夠勇敢地進行反抗,這無疑可以給我們以振奮心靈的力量。
五、結語
《茶館》以來,同年便由導演焦菊隱搬上舞臺,獲得巨大成功,并由此在戲劇舞臺上經(jīng)久不衰。這不僅是因為《茶館》所描寫的主要人物鮮明而深刻的悲劇命運,同時還是因為濃縮在裕泰茶館中的“微型社會”的悲劇。三個人悲劇的命運,三個時期的社會悲劇,濃縮在一個逐漸衰落的茶館中。這發(fā)生在茶館中的三幕讓我們?yōu)槠渲衅降鴽_突、幽默而悲劇的悲劇產(chǎn)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靈震撼。
參考文獻:
[1]吳福輝.茶館[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2]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盧香香(1994.08—),女,華東交通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
何寶平(1996.08—),男,華東交通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