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瑞芳
楊帆原名石蘊華,曾用名殷揚??箲?zhàn)初期,他是重慶救國會的成員,曾參與發(fā)起組織重慶職業(yè)青年救國聯(lián)合會。在救國會的領導下,他帶領“職救”開展活動,為促進重慶抗日救亡運動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職救”的成立
1935年日本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華北事變,妄圖吞并中國。在這緊急關頭,中國共產黨于8月1日發(fā)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提出“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號召。北平學生于12月9日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的示威游行,重慶各界積極響應,于12月24日成立了重慶學生救國會,領導全市學生開展抗日愛國活動。他們走向大街小巷,宣傳抗日救亡。
由于受到國民黨當局的壓制,1936年3月中旬,重慶學生救國會被強令解散。此時,從蘇區(qū)脫險后的漆魯魚來到重慶,他和溫嗣翔(溫田豐,時任《商務日報》編輯)邀約部分進步青年,商量推進重慶的抗日救亡工作。
6月,重慶救國會在漆魯魚的寓所召開會議,宣告正式成立。推選漆魯魚任總干事,侯野君任組織干事,溫嗣翔任宣傳干事,陶敬之、饒友珊任干事,組成干事會。全面抗戰(zhàn)開始后,又吸收了黃宇齊、郝文彪、杜延慶、黃覺庵、黃亦人等參加。
重慶救國會成立后,主要以干事會為領導機構。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救國會迅速發(fā)展會員,建立了重慶學生界救國聯(lián)合會(以下簡稱“學救”)、重慶職業(yè)青年救國聯(lián)合會(以下簡稱“職救”)、重慶文化界救國聯(lián)合會(以下簡稱“文救”)、重慶婦女界救國聯(lián)合會(以下簡稱“婦救”)4個組織。其中除“文救”是公開團體以外,其余都是秘密組織。
楊帆當時是“職救”的主要骨干。大家商議,為了避免向國民黨當局登記、備案的麻煩,將“職救”定名為重慶職業(yè)青年讀書會。其主要任務是:求知學習,職業(yè)保障,抗日救亡。
7月19日,重慶職業(yè)青年讀書會在大梁子福音堂正式召開成立大會,選舉產生理事5人:翟廉為理事長,趙湘植負責總務,丁屏(丁雪松)負責宣傳,李郁生負責教育,楊帆負責組織。陶敬之代表重慶救國會到會致祝詞。
陶敬之勉勵大家,在學習、就業(yè)、救亡活動中要互相團結,積極為救亡活動出力。會后,陶敬之對楊帆和丁屏說,這個組織名義上是“讀書會”,實際上就是“職業(yè)界救國會”,是重慶救國會的組成部分。
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
“職救”成立后,根據干事會的決定,“職救”與“學救”共同利用基督教青年會的名義,成立了自強讀書會,隨后又利用基督教青年會舉辦的青年新聞學會,廣泛開展歌詠、讀書、演講等活動。為了團結更多的職業(yè)青年,后來,以秘密的“職救”為核心,以銀行職員、練習生和公司職員、商店店員為主要成員,成立了公開的青年職業(yè)互助會,以代替原來半公開的讀書會。
1936年8月,日本企圖把侵略勢力伸進四川,妄想在既無日僑、又非通商口岸的成都設立領事館。全國人民堅決反對,尤其在成都和重慶,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日在蓉設領”的斗爭。
當時,“重慶市江巴各界民眾反對日本非法在蓉設領大會”決定分6個組向當局請愿,并組織60個宣傳隊到郊區(qū)工廠、農村進行抗日宣傳。之后,楊帆和趙湘植在重慶救國會的主要領導人陶敬之的帶領下,參加了這次工作。“學救”和“職救”的許多成員,也參加并帶領部分宣傳隊到各地開展宣傳。重慶各界民眾的宣傳、演出活動,積極配合了成都人民的斗爭,迫使日本放棄在成都設立領事館的計劃。
11月,傅作義部隊在綏遠奮起抗日,重慶救國會為援助綏遠抗戰(zhàn),組織募捐活動“職救”積極參加,并與“學救”一起分別組織了募捐隊,到街頭、娛樂場所、公司、銀行以及鄉(xiāng)鎮(zhèn)宣傳,為援助綏遠抗戰(zhàn)募捐。之后,“職救”在重慶救國會干事會的領導下,與“學救”“文救”“婦救”相互配合,開展了不少抗日救亡的活動,將抗日救亡運動推向了高潮。
珍貴的臨別贈言
1937年7月,“職救”在重慶成立剛一年,楊帆奉命調離重慶去上海。重慶救國會的成員依依不舍。在楊帆離開重慶時,漆魯魚、丁屏、趙危等揮筆寫下臨別贈言。
贈言寫在印書紙上,單頁長18.2厘米,寬12.5厘米,頁面為豎行藍格,共23頁。贈言為鋼筆書寫,字跡清楚。下面為部分節(jié)選的贈言。
漆魯魚的贈言:
楊帆:在文化上目前中國新啟蒙運動,是民主主義思想的運動,是愛國主義思想的運動,其最終目的,則在于喚醒成千成萬的同胞來保衛(wèi)我們萬分垂危的祖國。
魯魚 七月十八日
丁屏的贈言:
朋友我希望你是一朵光,隨你到了那里,就把那里照亮起來!但!你還須得更堅強些!為了你自已,和全人類的自由解放,你要決心拼到最后一滴血!恰恰一年——我們相識也就是我們共同攜手工作——現在你將離開重慶的一切了,末,祝你一路平安!
丁屏 一九三七 七 十七
朱庸的贈言:
朋友:我們從殘酷的現實中,認識得非常清楚,大家都是站在反帝反漢的民族解放斗爭的信號上,是堅強的為大眾爭生存,爭自由的急先鋒!但是我們相信是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剛剛一年,我們已從艱苦的斗爭中,鐵一般地團結起來了,共同工作,開動著各個角落里都在怒吼了!今朝你和大家揮手著別,這悲壯的剎那,我相信朋友們的心里比你苦得多......你是朋友中,這樣大公無私,先人后己的精神,怎能不引起朋友們的同情和欽敬!最后祝你前途有無限的光明,和我們民族解放運動的成功!
朱庸 一九三七 七月十七
慶的贈言:
朋友:在沒有黎明前,大地是隨處黑暗著,我為了生活、環(huán)境,到了這山城。不期然而在愛友中遇到了你,這真是他鄉(xiāng)遇故知!然而你就要走,走吧!趁此江濤澎湃的現時,你乘風破浪地奔到那帝國主義侵我之大本營——申江。雖則那里佛滿著毒煙,正因為此,還須你更勇往直前。朋友!或許我們在申江還有見面的機會!
你好友 慶 1937 18/7
從這些贈言中可以看出,在抗戰(zhàn)初期,重慶的一群熱血青年和進步人士在重慶救國會的領導下,不畏艱難,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他們“鐵一般地團結起來了,共同工作,開動著各個角落里都在怒吼了”。
楊帆帶著同志們的祝福,離開重慶到了上海。他繼續(xù)參加抗日救國,擔任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組織部文藝組組長,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八·一三”事變以后,他擔任上海戲劇界救亡協(xié)會組織部長。1937年底,受聘擔任《譯報》編輯和記者,負責編輯國際版和《譯報周刊》的“戲劇與電影”欄目。他也是影評人,曾發(fā)起“影評協(xié)會”,又是副刊作者之一,因而發(fā)起組織“副刊作者編者聯(lián)合會”。通過這些組織,團結了一大批文化界人士。楊帆還以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藝術組長的名義成立了“星期日小劇場”,讓群眾團體輪流在該劇場演出,繼續(xù)為開展上海的抗日救亡運動而努力工作。
當年重慶救國會成員給楊帆的贈言,如今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作者單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編輯/周瑞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