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音樂能夠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對人有極強的感染力。如果選材和方法得當,就有可能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心靈得到美化,也就是說良好的音樂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道德和情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美育教學,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的感受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啟迪智慧,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zhì)。
下面我就從以下幾方面談談音樂課程中,如何實施美育教學:
一、感受美
感受美是實施美育的基礎,只有感受到了音樂作品的美,學生才能主動的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如何讓學生在不同的音樂中的感受美呢?首先,教師通過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手段,制作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結合教師的講解,通過圖片與音樂使學生更直觀的感受音樂的美。
如:在學習歌曲《梅花》一課,請同學們仔細聆聽歌曲唱了什么花?出示課件,播放隨音樂范唱不斷出現(xiàn)的各種梅花的圖片,讓學生在聽覺與視覺的雙重感知中感受到梅花的美。再通過音樂引導學生想像古詩中的意境,來塑造音樂中梅花的形象。
再如:在《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出示北海公園的圖片,講解“這是位于我國北京市中心區(qū)域的北海公園,是我國現(xiàn)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典皇家園林之一,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有一首我們非常熟悉的歌曲,就是在這兒創(chuàng)作、修改并完成的。讓我們共同聆聽”。隨著范唱播放圖片,歌曲北海公園上出現(xiàn)的船槳、綠樹、紅墻、美麗的白塔、朝氣蓬勃的少年隊員們及詞作者喬羽泛舟湖面的情景。
這樣在課前為學生創(chuàng)設符合歌曲的情境,讓學生結合聽和看來感受音樂中的美,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更好的實施音樂教學奠定基礎。
二、表現(xiàn)美
表現(xiàn)美是在學生對歌曲或樂曲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通過音樂的表現(xiàn)要素,或律動來表現(xiàn)其美。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表現(xiàn),從而更好的體驗音樂中的美,理解音樂作品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
如:在欣賞法國作曲家圣桑的管弦樂合奏《水族館》一課時,在學生初步能聽出樂曲所表現(xiàn)的水中的景色后,引導學生隨音樂做一些水波、水草、小魚、水母、螃蟹、貝殼和氣泡破碎等動作,幫助學生通過動作來體會了音樂的美,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再如:《洋娃娃之夢》欣賞一課中,要求學生通過老師的提示表現(xiàn)樂曲,我根據(jù)樂曲的速度,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氛圍,并用動作引領學生表現(xiàn)樂曲的美。樂曲第一樂段出現(xiàn)時,引導學生晃動身體感受速度,提示夜幕降臨了,洋娃娃經(jīng)過充實的一天后,感覺很疲憊,慢慢地閉上了雙眼。第二樂段樂段時,提示學生洋娃娃漸漸的進入了夢鄉(xiāng),在夢中她做了一個愉快的夢,想像一下她做了怎樣一個夢?無論做怎樣的夢都無所謂,只是通過這樣的形式來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想像。第三樂段響起時,引導學生愉快的夢醒后,洋娃娃跳起的歡快的舞蹈。
這樣學生即感受了樂曲的結構,又了解了樂曲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還能試著用肢體動作配合音樂表現(xiàn)了音樂的美。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鑒賞美
鑒賞美是在對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聽辨能力、音樂素養(yǎng)和語言表達能力后進行的。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音樂底蘊,對歌曲或樂曲的情緒、演奏形式、表現(xiàn)內(nèi)容等把握準確,并能夠適時的引導。
如:欣賞俄國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野蜂飛舞》時,先引導學生完整聆聽初步感受樂曲,樂曲表現(xiàn)的是什么動物?(蜜蜂)聽辨樂曲的演奏形式,通過半學期的培養(yǎng),學生能準確聽辨(管弦樂合奏);再向?qū)W生介紹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野蜂飛舞》又名《大黃蜂的飛行》,樂曲選自四幕歌劇《薩旦王的故事》,是第二幕第一場中,由管弦樂演奏的插曲。該劇完成于1900年,根據(jù)俄國文豪普希金的小說改編而成。
講解故事梗概:歌劇敘述薩旦王喜獲王子后,因聽信奸人的惡意中傷,將王后和王子,裝在桶里投入大海。但王后母子漂流到一孤島上幸存下來,王子成長為一個勇敢、英俊的青年。某日,王子救了一只被鷹襲擊的天鵝,不料天鵝竟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公主。
在公主的幫助下,王子化作一只野蜂去尋找父王。這時明白了王后無辜的薩旦王,也派人到各海島尋找無辜的王后和王子,但奸人卻千方百計阻止薩旦王。于是化作野蜂的王子痛蜇奸人。全劇最后在團圓與歡樂的氛圍中結束。
在學生對《薩旦王的故事》的劇情有一定的了解后,引導學生聽辨樂曲的速度是怎樣的?(快速)表現(xiàn)的是什么?(蜜蜂在飛行時翅膀振動的很快)力度是怎樣的?(忽強忽弱地)又表現(xiàn)了什么?(蜜蜂飛的時而遠時而近)旋律有什么特點呢?(起伏較大的表現(xiàn)小蜜蜂好像在戰(zhàn)斗)樂曲最后,野蜂越飛越近還是越飛越遠,能說說為什么嗎?(越飛越遠)這時,學生回答的比較有想像力:有的說蜜蜂勝利了戰(zhàn)斗結束了,有的是蜜蜂找到了父親變回了小王子。
這些都是建立在學生喜歡這首樂曲,聽懂樂曲的基礎上,對樂曲把握較準確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并會用所學音樂素語、展開想像來描繪樂曲美的所在。如果長時間的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就會說出樂曲美,美在哪里,是什么樣的因素造成它的美?
四、創(chuàng)造美
創(chuàng)造美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很難的過程,如果我們不注重對學生的引導,他很難想像要創(chuàng)造什么,怎樣來創(chuàng)造?如果我們在開始時,試著多鼓勵學生參與,不把結果看的很重;放手讓學生去嘗試,不束縛學生想像;讓他們大膽的去創(chuàng)作,再適時點評,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低年級歌曲《小雨沙沙沙》一課中,我是這樣來引導的:小草和小動物們在沉睡了一冬后,春天終于來了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高興的)我們在高興是會怎樣呢?(有的同學連蹦帶跳,有的同學拍手叫好)老師通過你們的動作感受到了你們此時的心情,那下小雨時是怎樣的呢?(學生雙手舉過頭頂,手心向下,手指依次舞動,表現(xiàn)滴答灨答)有了小雨的滋潤花兒們張開了笑臉,怎樣來表現(xiàn)呢?(學生就將雙手托腮,微笑了)老師有個更好的動作來表現(xiàn),想看看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示范將兩手心相對,半握空拳放在下頦處,微微低頭,然后隨音樂慢慢打開雙手,抬頭露出笑臉。這樣是不是更形象了呢?學生點頭紛紛模仿。小魚是怎樣在水里游動的呢?(掌心相對左右擺動)最后,引導學生隨音樂完整表演。這樣適時的點評,幫助了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創(chuàng)造美對于孩子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無論怎樣的答案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并幫助他們完善,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成功,體驗收獲,增強自信心。
最后,讓音樂充滿我們的課堂、充滿我們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