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康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國城中村建設與發(fā)展現狀,提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筆者工作實踐經驗,圍繞城中村改造回遷社區(qū)建筑外環(huán)境空間設計進行探討與研究,希望能夠從理論層面上為我國城市建設與發(fā)展提供一點支持。
關鍵詞:城中村;改造;回遷社區(qū);建筑外環(huán)境空間設計
一、引言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城市建設逐漸擴張的城市外圍,原有的城市近郊的農村土地逐漸向新的城市建設用地進行轉變,進而造成城市被城郊農村包圍的格局。再加上一直以來,在我國城鄉(xiāng)二元土地制度影響之下,自20世紀90年代起,城中村不管是規(guī)模還是數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愈演愈烈。在城中村不斷增長的背景下,其產生的負面與問題越來越突出,圍繞重建式的改造工程建設與發(fā)展勢在必行。
二、城中村現狀分析
就城市而言,城中村的形成必然與歷史與社會因素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不可否認,城中村對于城市建設有著積極的影響。首先,城中村提供了大量的廉價住房解決未來人口的居住與安置問題;其次,站在農民的角度,城中村是他們生活的主要來源;再者,外來人口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城中村發(fā)揮著重要的過渡帶作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城中村的負面影響也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城中村占用了大面積的城市建設用地,顯然不利于城市土地價值的充分發(fā)揮。通常情況下,城中村在土地規(guī)劃與布局上顯得相對凌亂,缺乏基礎設施,環(huán)境情況也不理想,相較于城市景觀,城中村的整體情況有著巨大差距,土地資源難以得到充分利用。
其次,城中村的居住環(huán)境相對惡劣。城中村的各種土地資源交錯混雜,功能尚未統(tǒng)一。很多村民住宅存在嚴重的超標違建現象,這導致城中村內部建筑具有很大的密度與容積率,在安全性方面有所缺失,整個建筑布局混亂無序。城中村內部道路系統(tǒng)也顯得曲折、狹窄,甚至連人流、物流、車流以及消防的基本需求都無法滿足。在給排水系統(tǒng)方面,很多日常需求難以得到保障,一些村民需要打井取水,村內排水堵塞情況十分普遍,一到陰雨天氣,那么就會發(fā)生積水等現象。在電力系統(tǒng)建設上,城中村內部電力情況并不理想,存在普遍的私搭亂接現象,安全隱患較多。最后,關于公共衛(wèi)生方面,城中村存在的問題更是十分嚴重,綠地與室外活動場地建設幾乎停留在空白階段。
再者,城中村存在嚴重的治安問題。在大量外來人口涌入的背景下,城中村居民社區(qū)管理問題日益突出,其整體犯罪率相對較高,整個治安環(huán)境十分不理想,對于城市社會治安而言,城中村成為了重災區(qū),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
此外,就文化觀念而言,城中村居民與城市化發(fā)展需求不相適應,在傳統(tǒng)農村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的沖擊與碰撞之下,很多村民在角色上難以快速轉變過來,不管是文化心理,還是生活方式,他們并沒有真正與城市相融合,這顯然對城市的健康發(fā)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三、城中村改造回遷社區(qū)建筑外環(huán)境空間設計探析
1.兼顧內外使用設計原則
對于城中村回遷社區(qū)規(guī)劃設計而言,兼顧內外使用的設計原則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兼顧內外使用者的設計原則,對于城市與社會層面的意義十分重大。城中村內部人員與外來者屬于一個子系統(tǒng),二者之間的平衡關系十分微妙,在具體改造中,如果這一平衡被打破,那么整個系統(tǒng)必然會崩潰。在城中村改造進程中,人這一因素發(fā)揮得作用非常關鍵,如果簡單改造物質空間,那么城中村“人”的問題必然無法得到解決。城中村回遷社區(qū)的改造如果沒有考慮低收入外來人口在城市中的居住權,那么就會使其居住趨于邊緣,給新一輪城中村的建設與發(fā)展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究其原因,就體現在改造中忽視了低收入外來人口的空間使用權。因此,對于城中村回遷社區(qū)改造而言,必須對低收入外來使用者對空間的使用權予以足夠的尊重與肯定,確保回遷社區(qū)在原城中村發(fā)揮著的關鍵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進而實現新城中村對城市建設產生的消極作用的控制與消除,為城市化與經濟建設的快速推進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兼顧內外使用者的設計原則,還需要重視城中村村民的基本生活與生產需求,這不僅需要考慮居住空間設計,還需要對出租空間設計予以重視,促使出租屋易租性得到提升,為村民生活來源提供可靠保障;為了使村民出租易租性得到提升,還需要重視回遷社區(qū)新涌入的中等收入租用群體的使用需求;對于城中村原有的低收入外來群體而言,也需要關注他們的使用權,應不斷調整與優(yōu)化城市外來勞動力資源配置,使村民出租屋承租人群范圍得以擴張,使易租性要求的提升得到保障。
2.遵循使用需求與空間對等的設計原則
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使用需求與空間對等的原則是建筑空間設計必須遵循的。只有如此,才能夠使人們的使用需求得到滿足,提高其與建筑空間之間的契合度,實現建筑空間的充分利用,改善使用者對空間的體驗。在具體設計中,應充分了解分析使用者使用需求,圍繞建筑空間的功能構成、環(huán)境布局以及面積尺度對設計進行優(yōu)化,如此才能夠將人本思想體現出來,為改善回遷社區(qū)建筑外環(huán)境空間狀況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3.堅持高效、經濟、靈活的設計原則
對于建筑空間設計而言,為了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就必須對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予以充分考慮與分析,基于此對回遷社區(qū)住宅空間的功能構成、尺度空間等進行優(yōu)化設計。而靈活運用空間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于套內空間設計的靈活性,換言之就是同一空間在稍微的改動之下就可以發(fā)揮出不同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則是指不同套型的合理組合,對一些特殊空間進行合理運用,可以使套型設計的多樣性、豐富性需求得到滿足。此外,建筑空間設計還需要基于對空間的高效、靈活運用,不斷追求經濟性的提升。除了需要建筑空間建造具有可觀的經濟效果,同時也要對空間使用的經濟性目標予以關注。例如對于不必要的空間面可以進行壓縮,如此就能夠使回遷社區(qū)使用者的使用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劉建,趙肖丹,崔璨等.城中村的“保留性”改造模式探討[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2,21(1):76-79.
[2]唐蘊婷.轉型期“城中村”更新策略及設計控制研究——以廣州市海珠區(qū)北山村“城中村”更新改造規(guī)劃為例[D].長安大學,2013.
[3]馮健,周一星,王曉光等.快速城市化地區(qū)城鄉(xiāng)關系協(xié)調研究——以廣州市“城中村”改造為例[J].城市規(guī)劃,2004,28(3):30-38.
[4]樂建明,顏哲.城中村改造的幾點思路[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5,27(2):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