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潔妤
摘要:步搖作為我國古代婦女的重要首飾,其被漫長歷史所賦予的審美意義與歷史意義絕不僅僅只是被限制在小小的妝奩中。縱觀步搖的發(fā)展歷程,其演變源流都與當時的社會情境、經(jīng)濟水平、審美需求及佩戴者的社會地位等密切相關。步搖的審美、歷史意義與我國詩詞繪畫等傳統(tǒng)藝術在彼此相互促進和完善的同時,共同構成了我國歷史上璀璨奪目的一頁。
關鍵詞:步搖;傳統(tǒng)服飾;歷史;審美
步搖作為我國古代女性所鐘愛的飾物,其最早的出現(xiàn)時間可根據(jù)文獻記載推論到殷周時代?!吨芏Y·天官冢宰第一》中載道:“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1],東漢鄭玄注云:“副之言覆,所以覆首為之飾,其遺象若今之步搖矣,服之以從王祭祀?!盵2]五代時馬縞所著的《中華古今注·卷中》也曾提到:“殷后服盤龍步搖,梳流蘇,珠翠三服,服龍盤步搖,若侍,去梳蘇,以其步步而搖,故曰步搖。”[3]由此可推論,步搖在殷、周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且是王后著禮服時必須佩戴的重要首飾。
戰(zhàn)國時宋玉《諷賦》中“主人之女,翳承日之華,披翠云之裘,更披白縠之單衫,垂珠步搖”[4]等句,應該歷史上首次對步搖進行的文字記載。劉熙也說步搖是“步則動搖也”[5],并將這可動搖之物說成是步搖上的垂珠。然而步動珠搖固然動人,卻并不能說明步搖起初的形制就是頂端帶垂珠的花釵。范曄在《續(xù)漢書》寫到,東漢時皇后謁廟,須著以下服飾,盛裝出席:“假結、步搖、簪、珥”。文中也提到了步搖的形制:“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八爵九華,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著。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檔,繞以翡翠為華云”。[6]
拋開并未細說的六獸安排,可以得知的是,在漢代屬于禮制首飾的步搖,作為皇后身份等級的象征,形制并不會單薄簡易。黃金為底,珠翠環(huán)繞,六獸加持,八爵九華,端華大氣的步搖形制正符合漢代皇后這個榮耀萬千的社會地位,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漢代那輝煌而沉厚的歷史文化氣象。這是步搖作為普通的首飾所不能體現(xiàn)出的歷史意義。
同時,因為步搖“步則搖動”,除開審美方面的考慮,它也起著警示婦女行為的作用。婦女頭著步搖,一步一搖,自然步子不能邁得太大,要平穩(wěn)細碎。這符合傳統(tǒng)禮儀制度下對婦女舉止行為都要守禮的要求。
及至晉代,步搖依舊屬于禮制首飾,在佩戴者方面有著社會等級限制。由《太平御覽·卷七百十五·服用部十七》引晉令:“步搖、蔽髻,皆以禁物?!庇纱丝芍?,步搖并不被允許在民間流通,而是由上層女子所獨享。至于形制方面,《晉書·志第十五·輿服》中寫到,晉時皇后步搖形制是與東漢時相似的,不同之處在于 “八爵九華”,其間雀形部件的數(shù)量要多些。晉朝時,步搖有著“珠松”的別名,以珠成松,其珠飾之多即可窺得一斑。
魏晉南朝及至北齊,步搖形制都隨前制。隋朝皇后謁廟時,也同晉朝一樣,仍需著步搖??梢姴綋u的禮制飾物屬性一直延續(xù)到隋朝,其見證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朝代的更迭,也是歷史那不可被止住的強硬步伐。
與此同時,步搖憑借其美麗,早已征服了由上至下的男女老少。它可以說是自然而然地就從宮中禁內流傳到了街頭巷尾。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步搖已經(jīng)成為許多民間女子妝奩之中存在的貴重飾物,宮中禁令也形同虛設。從這時起,步搖完成了平民化的歷程。在魏晉詩人的詩歌之中,步搖的存在就已經(jīng)一再被提及??梢钥闯觯綋u的存在是非常契合文人士大夫們的審美的。因此,文人們絲毫不吝惜筆墨,大肆夸贊步搖的美麗。傅玄的《有女篇·艷歌行》寫到:“頭安金步搖,耳系明月珰”;而曹植所寫的《七啟》詩中更是著力描寫:“戴金搖之熠燿,揚翠羽之雙翹”。無論是金步搖的灼人光彩,還是翠羽的相得益彰,曹植幾乎是窮盡筆力來描摹步搖的美麗動人。而庾信作《奉和趙王美人春日詩》:“步搖釵梁動,紅輪被角斜”。步搖自然是要配美人的。這詩將步搖與春日間的麗人相結合,所展現(xiàn)出的是彼時文人被這樣夸姣飾物所豐滿的風流獨到審美。而在美術繪畫方面,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也繪出了它的形象。步搖底部設有基座,基座上繞著枝丫,枝丫上又綴著葉子?;ㄖ揖Y搖葉,想來若是畫中人行走起來,應當是金枝顫動美不勝收的風景。步搖入畫,多少也顯示了它作為被普遍接受的飾物,在日常生活中與我國經(jīng)典傳統(tǒng)繪畫藝術相結合所誕生的美感。這種步搖一直延續(xù)到南北朝時期,是六朝貴族婦女喜愛的頭飾。
步搖在此時的盛行與慕容鮮卑這一民族有較大的關聯(lián)。將步搖與冠飾相結合,便形成了慕容鮮卑所鐘愛的步搖冠。有說法說,慕容鮮卑得名是因為其喜冠步搖冠,“其后音訛,遂為‘慕容焉”[7]。這一說法雖然沒有實證,不足以取信。但確實可從各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中獲知慕容鮮卑確實喜冠步搖冠。
至于唐朝,步搖的形制跟漢魏之時呈現(xiàn)相當大的差別。唐代步搖將金玉做成螺旋式的枝條,然后在其頂端垂下珠玉。這樣的垂珠簪釵,成為步搖的新樣式。作為可考實物,合肥南唐墓出土的金鑲玉步搖,可讓人窺見唐朝那被匿在時光中的華美風致?!八牡y步搖”與“金鑲玉步搖”一樣,也是同時代步搖風格的代表物?!八牡y步搖”是銀質的,頂端飾有由銀絲繞織成的四只紛飛蝴蝶,也垂下了珠玉垂飾。這兩枝步搖制作在華美精致之余更體現(xiàn)了制作者高超的審美水平,更有利于今天的我們去理解唐代人民的藝術審美。而其佩戴者的地位,也可以讓現(xiàn)今的研究者對當時的社會生產(chǎn)力與經(jīng)濟能力有一個更具體的認識。
說起唐代的步搖,便不能略過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極盡風情的那一句:“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暖帳度春宵”。誠然,這一首文學經(jīng)典極盡筆墨描繪出了那個盛大時代的恢宏華美,卻也以一些細小的切入點入骨三分地勾勒出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感天動地的愛慕之情。步搖便是切入點之一。美人眉目如畫肌膚勝雪,被搖曳生姿的琳瑯珠玉襯出絕世的好姿容,這著力刻畫的驚鴻一筆便奠定了步搖在唐代首飾中無可代替的地位。步搖所具備的功能再也不僅只是為女子容顏增添麗色,更是為女子佩戴上步搖這一行為橫添幾分旖旎而深情的暗含意味,這是步搖與文學藝術交融后所被賦予的特殊文學意義。
受了唐代這個開放而恢弘的朝代本身的影響,這個時代的步搖無論是從貴重的取材、精湛的工藝、匠心獨具的造型或是明麗濃艷又和諧一致的色彩搭配,都給人大開大合、毫不扭捏的瀟灑大方之感?;蛟S光是一只步搖,就已經(jīng)足夠讓我們觸摸到唐代那一絲繁榮而強大的盛唐氣象了。
唐后五代婦女襲晚唐遺風,插戴步搖為飾者也很普遍。
至于宋元,步搖的形制仍沿襲漢代步搖與唐代步搖的形制?;蛟阝O首以細絲或彈簧連接綴飾,行走時綴飾會微微顫動,仿若嬌羞不勝,此為漢式步搖;或在釵首以鏈垂下墜飾,行走時墜飾來回晃動珠玉琳瑯,映襯如玉美人,此為唐式步搖。而受到宋代纖弱風氣影響,宋詩詞中收錄的步搖雖是風情萬種,卻到底傷于柔媚了。顯出宋朝文化中那憂愁的氛圍來。兩者相呼應之下,也不知是脆弱的步搖成全了這只見風月的詩詞,還是這浸滿纖細情感的詩詞成全了宋代顫顫巍巍晃動著的步搖。
明清以降,首飾中步搖之名目似乎已經(jīng)鮮有出現(xiàn),但這其實只是因為步搖改換了其他名稱罷了。如《紅樓夢》中王熙鳳的“五鳳掛珠釵”其實就是鳳形步搖釵,此即唐式步搖。
縱觀步搖的發(fā)展歷程,其演變源流都與當時的社會情境、經(jīng)濟水平、審美需求及佩戴者的社會地位等密切相關。從各項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中也可發(fā)現(xiàn),步搖無論是材質還是制作工藝,都愈加精巧復雜。玉佩珠瓔金步搖,漫長的千年時光之中,步搖一直存在于我國古典女子的妝奩之中,也存在于我國經(jīng)典傳統(tǒng)歷史文化之中,見證著歷史的發(fā)展與時間的消逝。然而具備如此重大意義的步搖,如今卻仿佛是被凝固在了我國傳統(tǒng)服飾史之中,在當代社會生活之中銷聲匿跡。
參考文獻:
[1][漢]鄭玄:《周禮》卷二,四部叢刊明翻宋岳氏本,第40頁。
[2][漢]鄭玄:《周禮》卷二,四部叢刊明翻宋岳氏本,第40頁。
[3][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宋百川學海本,第11頁。
[4][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七一五,中華書局影印本,1960 年,第 3175 頁
[5][東漢]劉熙:《釋名》卷四,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本,1939年,第 74 頁
[6][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輿服志下》,中華書局標點本,1975 年版本,第 3676-3677 頁。
[7][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一〇八]·慕容廆載記》,中華書局標點本,1975 年版本,第 280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