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淵+高悅?cè)?/p>
摘 要: 本文從塔里木盆地地質(zhì)特點,形成論斷,形成過程中撞擊引發(fā)的現(xiàn)象,拗陷形成的時間,總結(jié)白堊紀晚期和古新世早期地質(zhì)地貌的形成原因,并對撞擊說的過程描述,包括對生物地質(zhì)影響的狀態(tài)進行提煉和描述,并對反對學說進行駁斥。
關(guān)鍵詞:塔里木盆地 地質(zhì)形成 特征 問題
中圖分類號:P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7-0199-01
塔里木盆地地形地貌,是深度斷裂性拗陷。地質(zhì)特點是大型封閉性盆地,板塊間的擠壓作用導致的局部地表塌陷,或者是皺褶塌陷所致的局部地表塌陷新近紀—第四紀,隨著印度板塊對歐亞板塊的俯沖與碰撞,及碰撞后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楔入所產(chǎn)生的遠程效應的影響,天山和昆侖山大幅度隆升推覆。碰撞后,印度板塊仍然繼續(xù)向北俯沖,西昆侖造山帶受強烈擠壓收縮和抬升,北部巖塊長距離逆沖在塔里木盆地之上,加劇了塔里木板塊巖石的撓曲程度。[1]
塔里木盆地應該是一個巨大的隕石坑,一個直徑超過300公里的小行星自東向西,以時速超過7公里/秒的速度撞擊地球。已知中國最大的兩塊隕石是來自同一顆隕石,且分部情況呈現(xiàn)同心弧分部。青藏高原是由于印度板塊漂移,同歐亞板塊碰撞并俯仰于后者之下的結(jié)果。同時可能還受北方剛性的塔壓木地塊向南楔入青藏高原。其形成時間和塔里木盆地凹陷的行程時間可以找到一個共同時間點:中生代末期,距今天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
流星體以橢圓軌道運行,當收到其他天體的擾動或與其他天體碰撞,而改變其運行軌道,就有可能墜落到地球上來,多數(shù)隕石會在與大氣層摩擦的過程當中氣化,當有巨星的隕石,大小成為小行星級別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形成災難性的后果。
局部地表塌陷一般都以線性的塌陷為基本特征,因此根本不可能形成塔里木盆地這類巨大的呈現(xiàn)橢圓形的地表塌陷。而且盆地周圍山體呈現(xiàn)環(huán)形分部,符合隕石撞擊特點。這顆小行星的作用,就像是在一個裝滿水的封閉的水箱中引爆一個雷管,水的傳導作用會使水箱爆裂。小行星不是雷管,沒用對整個地殼造成破壞,只有它沖擊的正前方受到它沖擊的破壞。這個沖擊了作用在兩個方向上:正前方和沖擊的垂直方向上。
小行星與地球表面大氣層接觸點:東經(jīng)88°00′,北緯39°45′附近。
先擊穿大氣層的位置在中國東北部,在高空位置形成氣爆,由巨大的氣爆激起大量的地表泥土,焦化所有目擊小行星的生物,形成了阿拉善高原到塔里木盆地之間的狹長溝地。隕石表面開始熔蝕,形成氣印,使隕石前端空氣劇烈壓縮,形成強烈的光和熱,和巨大的轟隆隆聲響小部分不斷分裂,由于隕石主體足夠大,超過300公里直徑的隕石主體繼續(xù)向西,散落的碎塊不規(guī)則的墜落地表。
小行星撞入地球表面的沒入點:東經(jīng)77°30′,北緯38°10′附近,就在現(xiàn)在的羅布泊附近,沒入地表,擊穿地殼。小行星撞地球,一定要在地表上形成巨大的撞擊坑,坑周煒要形成環(huán)形山和類環(huán)形山。對塔里木盆地地表的沖擊,使原來長期形成的植物層內(nèi)所有的生物,全部在含鹽覆蓋物的高溫高壓及大量水的共同作用下,最終演化為石油,天然氣。并形成了塔里木盆地下方巨大的含鹽地下海洋。
留下東西長1100千米,南北寬370千米的巨大隕石坑。
小行星的沖擊,擊碎了地殼,在地球表面形成三個巨大的斷裂帶:
1.直接沖擊斷裂帶:圍繞塔里木盆地西側(cè)半圓形,從喜馬拉雅山脈到天山山脈。
2.直角應力斷裂帶:從地中海到,到紅海,到印度洋的大裂縫。這個大裂縫被板塊的移動大大的壓縮了。
3.地球?qū)γ娴囊后w沖擊斷裂帶:大西洋中間的海底大裂縫。由于地球是一個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的球體。小行星的沖擊,在地幔和地核高密度液體的傳導下?lián)瘟训摹?/p>
在地表上形成厚達萬米的沉積地質(zhì),一是應該具備比產(chǎn)生高山隆起更強大的力量,因為地表的壓力遠遠小于地殼下部和地幔的壓力。塔里木盆地水滴狀的撞擊平面,東西長1100千米,南北寬370多千米是由于巨大隕石撞擊坑。是由一顆直徑超過300千米的小行星從東向西撞擊地球,
GOOGLE地圖上,撞擊坑在地球另一面,即地球的正對面,是大西洋從北到南貫穿的裂縫,在這條海底裂縫兩側(cè),是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巖漿流淌延伸帶。
由于新疆地區(qū)巨大的地質(zhì)變化,地面的升起,形成翻斗車效應,在季風或海水退卻的作用下,西北的表層土壤向東漂移,形成黃土高原。(這個猜想是根據(jù)在青藏高原有大量的古海洋生物化石。而黃土高原的地貌,可以證實黃土高原是在一個不長的時間里形成黃土層,再經(jīng)過長時間的雨水沖刷形成的。)
這個小行星的沖擊對西半球的破壞是巨大的。由于地殼被地幔傳來的巨大的沖擊力撐裂了,海水和巖漿的接觸,海水不斷的蒸發(fā)氣化,巖漿不斷的被冷卻,撕裂,地球深處的巖漿向外涌出,形成軟流層的流動,海水的氣化形成蒸汽機效應,推動地殼的移動。
由于白堊紀恐龍全球范圍內(nèi)集中的滅絕,實際已經(jīng)充分證明是小行星入侵的必然結(jié)果。因為恐龍當時是地球上的主宰,智力出眾,體型龐大,如果滅絕性的災難是一個緩慢過程的話,聚集態(tài)的滅絕,并且聚集一處掩埋的可能性很小,而超級隕石的出現(xiàn),引發(fā)世界大范圍的火山噴發(fā)也是連鎖反應之一。地殼像被擠爆的雞蛋殼,由于重力吸附,但又不足以束縛地幔的液性巖漿。形成了6500萬年前大范圍的火山噴發(fā),遮天蔽日。我們都記得歐洲航運因為瑞士一顆活火山活動就停擺數(shù)周,而處于白堊紀晚期古新世早期當時大范圍的火山活動,導致常年不見天日,地表氣溫急劇降低,植物無法光合作用。在小行星作用下僥幸幸存的恐龍在氣候數(shù)年的饑餓和氣候變化中因食物的匱乏最終走向死亡,并且形成了當時世界上的冰河時代,在低溫下保存的有機物,成為哺乳動物的食物,使哺乳動物幸存下來,并逐步成為地球的主宰。生物,地質(zhì)變化的宏觀物證,從側(cè)面繼續(xù)佐證了小行星撞擊說,并且撞擊點,就在塔里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