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強,汪曉贊,蔣健保
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模式特征的研究
郭 強1,汪曉贊2,蔣健保1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①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PA)1985年最早被Caspersen定義為“由于骨骼肌的活動所產(chǎn)生的任何消耗能量的身體移動形式”,被WHO和世界各地的研究學者延用至今[27]。作為人類一種最自然、最基本的生存狀態(tài),使得人們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達到了能量攝入與消耗持續(xù)而高效的平衡,它具有“促進健康的有效手段”,“休閑、鍛煉、運動的活動集合”,“與久坐行為②久坐行為(Sedentary Behavior)是指坐或躺的較低能量消耗的行為組合,或者是任何非睡眠狀態(tài)下,能量消耗小于等于1.5 METs的坐或倚靠的姿勢,或是低于100步/min的低水平身體活動行為[3]。相對應的表現(xiàn)形式”等不同的含義。當嬰兒呱呱墜地之后,最被期待的事情就是有一天能夠獨立地行走,而自我活動能力的喪失可能也是生命中不得不放棄的最后無奈[58]。然而,科技的進步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從家務勞動到步行外出,從體力勞作到運動健身,這些基本的身體活動行為似乎都已從日常生活之中逐漸減少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動化、信息化的“便捷”生活方式,其代價就是加劇了人們的心血管風險因素[33]和肥胖[61]等健康問題,全球每年死亡總?cè)藬?shù)的6%與之有關[68]。基于此,世界衛(wèi)生組織[68]、美國[52]、英國[32]、澳大利亞[25]、新加坡[43]、中國[23]等國際組織和政府機構(gòu)紛紛提出了兒童青少年每天進行60 min“中等到大強度”身體活動的建議標準。然而,歐、美國家的青少年能夠滿足該活動建議的比例僅為15%[37]和18.4%[48],我國兒童青少年在校外體育鍛煉中,每次持續(xù)時間在60 min以上的人群比例也僅為21.2%[6],其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兒童進行身體活動的經(jīng)驗會影響其成人后參與活動的動機[44],早期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也可能從青少年時期延續(xù)到成年[26],這都將影響他們形成日后長期的、積極的生活方式。Trost等[66]從人口統(tǒng)計學、心理認知、行為態(tài)度與技能、社會文化、物理環(huán)境和身體活動特征等6個方面歸納了可能影響身體活動的因素達75種之多??上攵?,有效地識別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行為模式及其影響因素,尤其是諸多因素與活動水平之間相互的、交叉的復雜關系,對于有效開展健康促進干預實踐具有關鍵的基礎性作用。
因此,本研究基于身體活動流行病學和社會生態(tài)學的研究范式,主要從個人與家庭環(huán)境兩個方面著手,分析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模式的特征與規(guī)律。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通過整群抽樣方法在全國范圍內(nèi)共調(diào)研8~18學齡兒童青少年19 425人,范圍覆蓋上海、重慶、山東、福建、安徽、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等6個?。▍^(qū)、市)。經(jīng)無效數(shù)據(jù)的篩選與剔除,最終錄入分析的人數(shù)為18 242人,其中,男生9 291人(51.9%),女生8 951人(49.1%,表1)。由于研究對象的年齡跨度較大,其身心發(fā)育存在一定的階段性變化規(guī)律,因此,除了人口統(tǒng)計學基本信息和正常值的百分位分布以外,其他部分的數(shù)據(jù)分析過程均按年齡階段水平進行劃分,而不是每個年齡逐一報告,以便集中反映相應年齡段學生的活動行為特點。由于我國乃至世衛(wèi)組織都沒有統(tǒng)一的年齡劃分標準,本研究依據(jù)兒童青少年身體發(fā)育高峰期和心理特征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綜合相關的大樣本研究報道以進行3個不同年齡階段組別的劃分(表2),即8~12歲、13~15歲、16~18歲。
表1 本研究兒童青少年性別與年齡分布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Gender and Age in Chidlren and Adolescents
表2 兒童青少年年齡分段劃分參考依據(jù)Table 2 The Refferences of Age Grouping in Chidlren and Adolescents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作為一項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流行性的大規(guī)模橫斷面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調(diào)查工具為:PAQ-CN(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調(diào)查問卷)[11,29,48]、ASAQCN(兒童青少年久坐行為調(diào)查問卷)[14,57]、ACTS-CN(兒童青少年活動行為家長支持調(diào)查問卷)[51]和EBBS-CN(兒童青少年運動益處調(diào)查問卷)[4,61],經(jīng)國內(nèi)、外的實證研究檢驗,該調(diào)查工具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可信性和年齡適用性[2]。
2.2.1 研究工具
3.1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模式的分布特征與規(guī)律
3.1.1 身體活動水平整體性偏低,并呈現(xiàn)隨年齡增長而持續(xù)下降的趨勢
由表4可見,8~18歲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水平在各年齡段均呈現(xiàn)了顯著的性別差異,除了9歲之外,女生的活動水平均低于男生(P<0.01)。通過表5可以更直觀地觀察活動水平在P3~P97的百分位正常值分布情況,各年齡段P50的身體活動水平得分均為男生高于女生,其中,男生各年齡PAQ-CN得分呈現(xiàn)小幅度的上下波動,但女生反映了隨年齡增長而得分持續(xù)降低的變化趨勢,尤其自16~18歲期間,女生的平均水平都處于“低”身體活動水平分類標準之下(PAQ≤2)。由圖1、2可見,男生的百分位曲線在8~18歲期間高低起伏的變化較小,基本處于同一水平。但是,女生整體的活動水平偏低,尤其是從9歲開始,女生的活動水平曲線大幅度地持續(xù)下滑。將各年齡段平均值進行折線圖對比,更加清楚地觀察到女生身體活動水平持續(xù)的下滑趨勢(圖3)。
表4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性別差異比較Table 4 The Results of PA Scores in Gender Differene by Independent t-test
3.1.2 身體活動水平強度類型存在明顯性別和年齡差異
由表6可見,按照年齡和性別劃分進行身體活動水平強度的頻數(shù)分析,男、女生最大的比例均分布在“中等”活動水平類別之中(2<PAQ≤3),8~14歲期間中等身體活動水平均占到了近50%的比例,自15歲之后女生該活動強度的比例極速減少。對于低身體活動水平,男生呈現(xiàn)了8~10歲平穩(wěn)在24%左右,13、14歲則明顯下降,但是15歲之后比例又明顯增加,從27.2%(15歲)直至達到了33.3%(18歲);女生則呈現(xiàn)了隨年齡增長而低身體活動水平比例持續(xù)增加的趨勢,且15歲更是高達46.9%,直至增長到了18歲的66.4%,與男生在該年齡段的變化趨勢一致,但活動水平的下降幅度遠大于男生。對于高身體活動水平所占的比例,男、女生的變化趨勢與其低活動水平正好相反,尤其是女生高身體活動水平的比例自15歲之后更是降到了6%~7%左右。
表5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得分百分位分布Table 5 The Distribution of Percentile of Physical activity Scores in Chidlren and Adolescents
圖1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百分位分布曲線圖(男)Figure 1. The Curve of Percentile of Physical Activity Socres (Male)
圖2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百分位分布曲線圖(女)Figure 2. The Curve of Percentile of Physical Activity Socres (Female)
表6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強度的百分比分布Table 6 The distribution of percentage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by intensity (%)
圖3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年齡變化趨勢對比圖Figure 3. The Changing Trend of PA Scores by Age
3.2 兒童青少年久坐行為、家長支持環(huán)境、運動益處認知的分布特征與規(guī)律
3.2.1 久坐時間的分布呈現(xiàn)了不規(guī)則的年齡變化趨勢
由表7可見,久坐行為在不同年齡段呈現(xiàn)了不同的變化趨勢,且男、女之間每周總體的久坐時間并不具有顯著差異性(17歲除外),但整體的久坐時間均較長。圖4、5呈現(xiàn)了久坐行為5個子維度的時間分布情況。其中,男、女生均為教育相關的久坐時間最長(課外作業(yè)、家教輔導等),且分別在14和13歲開始久坐時間曲線明顯上升,即教育類久坐時間大幅度增加。女生用于文化類活動的久坐時間要多于男生(課外閱讀、練習樂器、做手工等),且文化活動相關的久坐時間都從11歲左右開始逐年減少。男生花費在視頻相關的久坐時間(電腦、電視、上網(wǎng)等)多于女生,整體時間并不長,平均每天1 h左右,但同樣呈現(xiàn)了在11~15歲視頻類久坐時間持續(xù)增加的變化趨勢,而用于社交和交通出行的久坐時間均較少,且變化波動不大。由圖6可見,男、女生總體的久坐行為時間呈現(xiàn)了相似的變化趨勢,即從8~11歲久坐行為曲線小幅度的上揚,但自11歲開始曲線坡度驟降,久坐時間都明顯減少,而在15歲開始又出現(xiàn)了新一輪的突然增長,并呈現(xiàn)了女生高于男生的變化趨勢。值得注意的是,久坐時間“過山車”式的變化并不與身體活動水平的下降趨勢相一致,反映了明顯的年齡和類別特異性。
圖4 兒童青少年不同類型久坐時間 (每周) 的年齡變化趨勢圖 (男)Figure 4. The Changing Trend of Sitting Time by Categories and Age (male)
表7 兒童青少年久坐時間 (每周) 的性別差異比較Table 7 The Results of Sitting Time in Gender Difference by Independent t-test
圖5 兒童青少年不同類型久坐時間 (每周) 的年齡變化趨勢圖 (女)Figure 5. The Changing Trend of Sitting Time by Categories and Age (female)
圖6 兒童青少年總體久坐時間年齡變化趨勢對比圖Figure 6. The Changing Trend of Total Sitting Time by Age
圖7 兒童青少年家長支持得分的年齡變化趨勢對比圖 (母親)Figure 7. The changing trend of social support from mother by age
3.2.2 家長支持隨子女年齡增長而呈現(xiàn)遞減趨勢
由表8可見,兒童青少年獲得父母的支持得分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xù)下降。來自母親的家長支持在8~18歲的各年齡段呈現(xiàn)非常顯著的性別差異,且除了14歲和18歲之外,女生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P<0.01)。但是,來自父親的家長支持得分在各年齡段均沒有性別差異,反映了父母對子女活動行為的影響作用可能存在性別差異。圖7、8通過繪制男、女生家長支持得分的均值折線圖,更加直觀地反映了兒童青少年獲得父母的家長支持得分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xù)下降的趨勢,以及女生得分普通高于男生的特征。
表8 兒童青少年家長支持環(huán)境的性別差異比較Table 8 The results of social support from parents in gender difference by independent t-test
3.2.3 女生的運動益處認知隨年齡增長而變得更加積極,男生則起伏不定
圖8 兒童青少年家長支持得分的年齡變化趨勢對比圖 (父親)Figure 8. The changing trend of social support from father by age
由表9可見,女生在8~18歲各年齡段的運動益處認知得分均高于男生,兩者得分的差距隨著年齡增長越拉越大,且除了8歲之外,均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P<0.01),反映了女生對運動益處的認知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越來越積極。圖9將男、女生得分的均值進一步進行折線圖比較,更直觀地觀察到女生的運動益處得分的曲線呈逐漸上揚趨勢,男生則出現(xiàn)或低或高的起伏變化特征,其高峰期在13~14歲左右,男、女生之間的運動益處認知存在較大的差異。
表9 兒童青少年運動益處認知的性別差異比較Table 9 The Results of Perceived Exercise Benefits in Gender Difference by Indepenert t-test
圖9 兒童青少年運動益處得分年齡變化趨勢對比圖Figure 9. The Changing Trend of Perceived Exercise Benifits Socres by age
3.3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社會生態(tài)因素的動態(tài)變化關系
由表10可見,8~18歲年齡段男、女生的久坐行為時間,除了16~18歲女生之外,均在身體活動水平分類下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身體活動水平從低到高的變化,其對應的久坐時間也相應增加,高身體活動水平組別兒童青少年的久坐時間并不少于低活動水平的被試人群。該結(jié)果可能反映了身體活動水平與久坐行為之間并非“此消彼長”的簡單線性關系,即使具有較高的身體活動水平,同時也可能有嚴重的久坐行為。由圖3可知,身體活動水平隨年齡增長而持續(xù)遞減,但久坐時間呈現(xiàn)了波動性的變化趨勢,與活動水平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不盡相同。
由表10可見,8~18歲各個組別中,一致性地呈現(xiàn)了運動益處得分在不同身體活動水平組別間具有顯著地差異性(P<0.01)。然而,身體活動水平并沒有隨運動益處認知得分的升高而增加,活動水平與運動益處認知分別隨年齡增長而遞減和遞增,兩者的變化趨勢形成了反差(圖9),可能反映了運動益處認知的積極變化并未必然地促進兒童青少年活動水平的提升,從認知到行動之間還存有很大的間隙。由表11可見,男、女生在各個年齡段獲得的家長支持得分,在身體活動水平分組之間均具有顯著差異性,且呈現(xiàn)了隨著家長支持得分增加而活動水平升高的變化趨勢,反映了來自父母的家長支持對身體活動水平可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1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的模式特征
4.1.1 身體活動水平存在持續(xù)下降的問題,女生尤為嚴重
身體活動流行病學歷經(jīng)60多年的發(fā)展,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身體活動與健康的關系,有效地測量和評價能夠幫助人們識別身體活動的特征規(guī)律和變化趨勢[2]。本研究通過調(diào)查問卷同時獲得了活動水平的連續(xù)性數(shù)據(jù)和活動強度的分類數(shù)據(jù),在我國進行了跨年齡段的大規(guī)模流行性調(diào)查。
研究結(jié)果顯示(表4、5,圖3),我國8~18歲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水平呈現(xiàn)以下幾個主要特點:1)男生在各年齡段的身體活動水平均高于女生;2)男生的身體活動水平呈現(xiàn)了或升或降的相對平穩(wěn)的波動趨勢,女生則是自10歲左右開始身體活動水平持續(xù)下降;3)女生的低身體活動水平比例隨著年齡持續(xù)增加,尤其15歲之后,發(fā)生從46.9%到66.4%的較大增幅,而高身體活動水平比例從8歲的21.2%持續(xù)下降到了18歲的2.7%。
表11 基于身體活動水平分類的家長支持均值比較Table 11 The Results of Socai Support from Parents in PA Intensity Difference by ANOVA
根據(jù)PAQ-CN的活動水平得分可知,我國9~16學生的活動水平低于加拿大[67]和意大利[35]同年齡段學生,尤其是女生身體活動水平的差距更大,而英國9~11歲兒童PAQ得分均值更是達到了3.36[62],遠高于我國10歲兒童的2.54(男)和2.46(女)得分。美國愛荷華州[46](11歲、13歲)和香港(8~13歲)[47]兒童的PAQ得分相對較低,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近??傮w來看,歐洲國家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水平明顯高于我國,其PAQ的平均水平已達到了高身體活動水平標準。 2012年,《柳葉刀》(Lancet)身體活動研究工作組[38]調(diào)查了全球105個國家的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數(shù)據(jù)結(jié)果顯示,身體活動不足情況隨著年齡增長而加劇,尤其是女生更加嚴重,整體上每天能滿足60 min MVPA的比例僅有19.7%(13~15歲),而我國6~19歲兒童青少年滿足該標準的比例僅為8.9%[9]。
由此可見,本研究的結(jié)果與來自全球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一致,男、女身體活動水平呈現(xiàn)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的嚴峻趨勢。Tremblay等[63]對全球15個國家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英格蘭、澳大利亞、芬蘭、加拿大、愛爾蘭等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地區(qū)兒童青少年,達到各自身體活動推薦標準的百分比均在21%~40%之間,新西蘭(66.7%)和莫桑比克(76%)的比例最高,全球達標率的平均水平在25%~40%[10]。就本研究的結(jié)果而言,8~18歲男、女生的高身體活動水平的比例分別在21.1%~29.7%和2.7%~21.2%區(qū)間,相對于其他國家比例偏低,尤其是女生的身體活動不足情況更為嚴重。
本研究中,男、女生都呈現(xiàn)了自15歲開始身體活動水平發(fā)生下降幅度增大的變化趨勢(表6),、低身體活動水平的比例男生為27.2%~33.3%,女生更是從46.9%增長到了66.4%,而13~15歲是男生身體活動水平最高階段,女生則是保持著持續(xù)下降的趨勢。13~15歲普遍是青少年進入初中學習的階段,也是青春期、叛逆期的高峰,男生活動行為往往更加活躍。而13~15歲年齡段也是久坐時間波動曲線的低谷(圖6),即該年齡段男生久坐時間減少,而身體活動水平增加。來自鎮(zhèn)江市11~17歲兒童青少年的數(shù)據(jù)調(diào)顯示,14歲(初三年級)學生的身體活動水平最高[13],四川?。?]和上海市[5]的大規(guī)模調(diào)研數(shù)據(jù)也分別反映出初中生的活動水平高于小學生和高中生的特點,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
4.1.2 久坐行為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且我國兒童青少年久坐時間長于其他國家同齡學生
身體活動流行病學始終指向著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導,所以不僅關注身體活動不足的“病人”,同時更關注正常人群的生活方式。久坐行為的增加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而學生更面臨著嚴重課業(yè)負擔的“特殊”的久坐行為模式。
本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我國8~18歲兒童青少年的久坐時間并沒有顯著性的性別差異,但時間曲線表現(xiàn)出了年齡變化特征,11~15歲年齡段久坐時間明顯減少,而15歲之后又急劇增加,與13~15歲身體活動水平最高的特征相對應,而久坐行為的類型上,教育類和視頻類的久坐時間最長??傮w的久坐時長在1 800~2 190 min之間,相當于4.29~5.21 h/天(不包括常規(guī)課堂學習時間),以經(jīng)驗而論,假設每天必要活動事項包括8 h睡眠、8 h理論課學習、1.5 h吃三餐、1 h大課間,其余5.5 h可能都是以“久坐”為特征的活動內(nèi)容,可見,我國兒童青少年整體性的久坐行為比較嚴重。
韓國[50]12~18歲兒童青少年平均每天的久坐時間為8.9 h/天,美國[27]兒童青少年為7.5 h/天(12~19歲),而加拿大[29]兒童青少年的久坐時間最長(11~19歲),達到了9.1 h/天。但需要注意的是,國外這些調(diào)研數(shù)據(jù)涵蓋了全天的久坐行為,包括課業(yè)學習、朋友聚會、閱讀、看電視、上網(wǎng)等久坐類型,所以,這仍然反映了我國學生具有較為嚴重的久坐行為。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久坐行為之中以教育類相關的久坐時間最長,在其他國家的研究報道中鮮有對課外作業(yè)、家教輔導等類似久坐行為的調(diào)查和描述,這也可能是一直以來被詬病的教育問題的反映。視頻類久坐時間平均都在1~2 h/天之間,而國外同齡兒童青少年往往以視頻類久坐時間為主。
WHO對全球40個國家13~15歲青少年的比較結(jié)果顯示,男、女生每天看電視2 h以上的比例分別達到了66%和68%[69],而Guthold等[37]對 34國家進行了比較,超過半數(shù)國家的兒童青少年,每天久坐時間超過3 h及以上的比例達到了30%以上,反映了跟本研究相近的嚴重久坐行為的現(xiàn)實狀況,但久坐類型上有所差別。
目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美國疾控中心等機構(gòu)陸續(xù)開展了大范圍的身體活動國際比較研究, Hallal等[40]搜集比較了世界105個國家的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數(shù)據(jù),但是,全球范圍內(nèi)仍有1/3的國家沒有相關的有效數(shù)據(jù)(主要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身體活動流行病學的普查存在較大間隙,我國在此方面的流行性普查也存在較多欠缺。無論采用何種工具,對兒童青少年實施全國性的大規(guī)模調(diào)查始終是一個艱巨的工作。既然身體活動的健康效益以及身體活動不足和嚴重久坐行為的健康風險已被大量的研究所證實。那么,相關的普查和監(jiān)測能否像《全國學生體質(zhì)健康調(diào)研》一樣,在國家層面定期進行追蹤調(diào)查,以了解青少年學生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很值得政府職能部門和研究學者們的持續(xù)關注。
4.2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個人和家庭因素的動態(tài)關系
4.2.1 身體活動水平與久坐行為呈現(xiàn)差異性的變化特征
本研究將久坐行為分為了教育相關、視頻相關、交通相關、文化相關和社交相關的5種類別,根據(jù)研究結(jié)果可見,久坐時間構(gòu)成反映了明顯的類型差異性。其中,以課外作業(yè)和家教輔導為代表的“教育”相關的久坐時間是我國兒童青少年久坐行為最主要的構(gòu)成,家庭作業(yè)是我國青少年久坐行為中花費時間最長的一種“活動”類型[21]。但檢索英文文獻中鮮有發(fā)現(xiàn)家庭作業(yè)等相關久坐行為的研究報道,這也是我國的“特色”之一,而國外兒童青少年的久坐時間主要集中表現(xiàn)在視頻類的久坐行為[43]。根據(jù)圖4、5顯示,男、女生在14和13歲左右久坐時間曲線明顯上升,即教育類久坐時間大幅度增加,對應的是青少年從初三升學至高中學習的關鍵過渡時期,這可能是相對于之前的久坐時間明顯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對于視頻相關的久坐時間(電腦、電視、上網(wǎng)等),盡管男生花費時間多于女生,但總體的時間都在平均1 h/天左右,并沒有表現(xiàn)出研究假設認為的視頻類活動會花費最長的時間,但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即均在11~15歲視頻類久坐時間有所增加,且與教育類久坐時間的變化趨勢正好相反。而男、女生花費在文化類的久坐時間(課外閱讀、樂器、手工等)都在11歲左右開始逐漸減少。由此可見,11、12歲左右反映了久坐行為模式即時間分配開始發(fā)生變化,可能與在該年齡段兒童青少年進入生長發(fā)育的高峰期以及由小學升入初中學段有關,這些變化在內(nèi)部和外部環(huán)境上影響著兒童青少年的活動行為表現(xiàn),無論男、女生,其學業(yè)負擔在時間分配上體現(xiàn)了對學生文娛活動的影響。而國外青少年久坐行為呈現(xiàn)了性別差異,男生整體的以及用于看電視的久坐時間多于女生,反之,女生用于家庭作業(yè)方面的久坐時間多于男生[36]。
對于總體的久坐時間,圖6顯示兒童青少年的久坐行為曲線在8~11歲期間小幅度上揚,但自11歲開始曲線坡度陡增,而在15歲開始又出現(xiàn)了新一輪的久坐行為時間的突然增長,這些變化可能反映了3個主要信息:1)久坐時間在11歲和15歲左右開始減少和增加,可能與所處學習環(huán)境變化有關,11歲前后是小學到初中階段的轉(zhuǎn)換,同時也是青春發(fā)育期的高峰期,身心發(fā)育的階段特征都比較活躍,久坐行為減少;2)14、15歲左右進入到高中學段,學業(yè)負擔加重,客觀上導致了一種新的久坐“生活方式”的改變;3)女生的久坐行為呈現(xiàn)波浪式的“S型”變化趨勢。除此之外,兒童青少年的久坐時間并沒有呈現(xiàn)與活動水平相反的線性關系。
Pearson等[53]綜述了國際上163項針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關系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呈現(xiàn)反相關關系,但是相關性較小(r=?0.108)。我國學者王志慶等[16]也發(fā)現(xiàn),初中生身體活動參與情況與其久坐不動行為之間并無顯著相關性,他們之間并非可互相取代的此消彼長關系。久坐行為并不等同于“較低的活動水平”,Sallis等[58]認為,校外和周末的久坐時間才是需要格外關注的久坐行為,即便具有良好的運動習慣,也仍然可能在校外和周末長時間的久坐。本文表10中呈現(xiàn)了身體活動水平與久坐時間相悖的變化趨勢,即活動水平較高的學生也具有較長時間的久坐行為,反之亦然。國際上已有多項研究表明,那些滿足了日常身體活動建議標準,但同時也伴有嚴重久坐行為的人群,仍然具有較高的死亡風險[42]。斯坦福大學的Haskell[40]也指出,對于同樣沒有滿足活動建議標準和長時間久坐的人群,通過減少久坐時間的干預,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38%,這可能反映了久坐行為是一種區(qū)別于身體活動不足的形為,是導致慢性疾病的獨立性的風險因素,本研究中兩者差異性的變化規(guī)律也反映了這一特點。
研究報道中呈現(xiàn)了青少年同時具有較高活動水平和久坐時間的特征,比如,德國、希臘、挪威、比利時、匈牙利的聯(lián)合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51],每天達到了60 min及以上MVPA水平的青少年,每周用于使用電腦等的久坐時間仍長達40 h。但還值得注意的是,兒童青少年可能會存在過高評估自己活動行為的情況。Grewal等[36]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于低齡兒童,高年級兒童青少年更可能過度估計自己的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本研究年齡跨度較大,可能這一因素也影響了對于學生行為地客觀認識,所以,今后的同類研究中,應加強跟蹤性以及主客觀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更充分地理解學生所發(fā)生的行為變化。
4.2.2 低年齡段女生獲得了更高的家長支持,而運動認知并未直接影響活動水平
來自父母的家庭支持環(huán)境在各年齡段均呈現(xiàn)了顯著的性別差異,可能反映了母親或父親自身的生活狀態(tài)、溝通方式等對于子女影響存在年齡和性別的不同。整體來看,女生認為獲得的家長支持基本要高于男生,但來自父親的家長支持得分不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研究結(jié)果顯示,無論男生、女生,其家長支持得分均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xù)下降。一方面,隨著年齡增長,兒童青少年自主意識逐漸成熟,受家庭影響可能也逐漸減少,但在兒童青少年早期,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始終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家長支持反映了男、女生之間的性別差異,即女生獲得的支持更多。這與國外學者的研究結(jié)果不同,往往表現(xiàn)為男生獲得父母更多的活動支持和鼓勵[45,57],歐美的思維觀念中特別強調(diào)男人的力量美,“英雄主義”的思想塑造了他們喜歡對抗性、挑戰(zhàn)性活動的行為習慣,而男生可能從小就開始受到家長這樣的鼓勵和引導。同時,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水平比較穩(wěn)定地隨著家長支持得分的高低而產(chǎn)生變化,即家長支持得分越高對應其身體活動水平也越高,這也印證家長的支持是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最有益的影響因素之一。然而,主觀上父母給予女生的身體活動支持比男生更多,但是客觀上,女生的活動行為是否天然地就需要父母給予比男生更多的支持,還有待考證。與家長支持曲線一樣,女生的身體活動水平曲線也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xù)下降,而男生則沒有,這可能也反映了女生,尤其是低年齡段女生的身體活動行為更易受到家庭支持環(huán)境的影響。Davison[31]的研究顯示,通過加強家長支持環(huán)境的干預,被試女生的高身體活動水平的比例從實驗前的32%增加到實驗后的56%(父親或母親單方面提供支持)和70%(父母同時提供較高的支持環(huán)境),而父母的活動行為更可能被更復雜的社會支持環(huán)境因素產(chǎn)生介導效應,從而間接影響孩子的身體活動水平[65]。
在運動益處認知方面,男、女生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女生在8~18歲之間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且得分的差距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大,表明隨著年齡的逐漸成熟,男、女生對運動的認知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可能反映了3個主要問題:1)整體上,女生對運動帶來健康效益的認可程度比男生更高;2)運動益處認知隨著年齡增長也變得越來越積極,尤其是女生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3)男生的運動益處認知出現(xiàn)波浪式浮動,男生在11~14歲得分增高,可能與青春發(fā)育高峰期有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較高運動益處認知并沒有表現(xiàn)出更高的活動水平,兒童青少年在思維層面對于“運動能夠帶給自己益處”的認知,可能并不容易對其活動行為產(chǎn)生直接地促進作用。積極運動認知帶來積極活動表現(xiàn)的“常理”[59],并未在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結(jié)果中得到印證。對于運動認知的改善,無論學生的自省還是社會環(huán)境的宣傳,隨著年齡成長和自主意識提升,運動益處認知都逐漸得到強化。但是,對于活動行為健康效益的認識還很欠缺,尤其是學生自小的成長環(huán)境中,父母也缺乏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認識[36]。本文圖表顯示,學生運動益處認知水平隨年齡增長的趨勢也反映了該認知變化的特征,即對于“運動帶來益處的認知”隨著自主意識增強而逐漸清晰,但其身體活動行為的變化并未隨之發(fā)生改變。
李瓏[8]提出了健康知識、健康意識和健康能力的健康評價3要素,在知識的積累、意識的喚起和行為的改變之間可能并不是天然的進階關系。眾多研究都顯示,運動認知[19]、學習動機[14]、健康信念[18]、運動期望[17]等心理因素對于運動行為的影響,往往通過介導其他因素而共同實現(xiàn)促進活動行為改變的作用。比如,學生參與運動獲得積極的家長支持,自身也隨之形成積極的運動益處認知,從而通過家庭環(huán)境的介導,間接產(chǎn)生了促進活動水平的作用效果[2]。
對于運動益處認知與身體活動水平相反的變化趨勢(表10),方法學上可能存在的偏差或許也是這種有?!俺@怼苯Y(jié)果的原因之一,對研究工具和研究樣本偏性的分析可能有助于更清楚地認識該特征的出現(xiàn)。
1.工具偏性。作為一項全國性的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橫斷面研究,調(diào)查問卷無疑仍是目前最為主要的研究工具,主、客觀相結(jié)合的調(diào)查手段已有眾多學者提出相關建設性意見。但可操作性也總是流行性調(diào)查研究中無法回避的關鍵問題。國、內(nèi)外學者[3,24,64]也做了相似的比較研究,對于身體活動水平調(diào)查問卷的精度說法不一,但兒童青少年在自我報告中對其活動行為的過高評估可能更需要引起注意[38],不同年齡階段兒童青少年對身體活動與運動益處認知理解的偏差也可能造成分析結(jié)果的誤差,需要進一步通過后續(xù)跟蹤研究和綜述研究來觀察表10所呈現(xiàn)的兩者關系,是否是一種明確和穩(wěn)定的狀態(tài)。
2.數(shù)據(jù)偏性。眾所周知,方差分析是由英國統(tǒng)計學家Fisher推導出來的一種統(tǒng)計檢驗方法,本研究中用以觀察運動益處認知在活動水平分類的特定情況下的波動程度,實質(zhì)是變量平均值之間的比較。而本研究中,身體活動水平變化趨勢隨年齡增長而持續(xù)下降,運動益處認知則相反,形成了兩條鮮明的下降與上揚的變化曲線(圖6)。高活動水平集中出現(xiàn)在低年齡段兒童,而其運動認知水平也正處于低谷,反之亦然,數(shù)據(jù)變量的偏性可能是導致均值比較時“活動水平越高,認知水平越低”異常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
3.樣本偏性。高年齡段學生活動水平較低,認知水平較高的數(shù)據(jù)特征符合本研究的假設和一般規(guī)律,但由于高中的高年齡學段學業(yè)壓力較大,在具體實施調(diào)查過程中,獲取的有效數(shù)據(jù)遠遠少于小學和初中學段,可能對學生整體活動水平的穩(wěn)定性有待日后進一步考察。
本研究中高年齡段學生的活動水平和運動認知水平分別處于相應的低谷和峰值,并未呈現(xiàn)一致性的變化趨勢,運動益處認知水平的升高是認知成熟的表現(xiàn)。但是,行為并沒有隨之發(fā)生根本變化,當然也可能由于調(diào)查手段、研究采樣等方法學上的偏性,影響了對數(shù)據(jù)結(jié)果的判斷。作為全國性的身體活動水平流行調(diào)查,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兒童青少年活動行為的基本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傊?,兒童青少年從積極的運動認知到積極的行動改變,再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都還需要日后更多的研究實踐。
1.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整體水平較低,女生呈現(xiàn)出身體活動水平隨年齡增長而持續(xù)下降的趨勢,但男生的身體活動水平則出現(xiàn)相對平穩(wěn)的波動變化,且在各個年齡段均高于女生。
2.我國兒童青少年具有嚴重的久坐行為,表現(xiàn)出波浪式的“S型”的年齡變化特征。此外,具有較高活動水平的兒童青少年仍然表現(xiàn)伴有較多的久坐時間,兩者之間并非此消彼長”的簡單關系。
3.我國兒童青少年獲得的家長支持均隨年齡增長而持續(xù)降低,且女生獲得的家長支持高于男生,并與活動水平的年齡變化特征一致。
4.我國兒童青少年運動益處認知水平隨年齡增長而提高,且女生優(yōu)于男生,但是,積極的認知并未發(fā)現(xiàn)直接促進活動水平提升地影響作用。
[1] 郭海軍,袁帆,欒德春,等. 我國4城市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及睡眠狀況調(diào)查[J]. 中國健康教育,2016,32(2):107-110.
[2] 郭強. 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3] 郭強,汪曉贊.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的國際發(fā)展趨勢與熱點解析——基于流行病學的視角[J]. 體育科學,2015(7):58-73.
[4] 郭新艷,徐玖平. 不同鍛煉階段與鍛煉益處及障礙認知的相關性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6):715-720.
[5] 郭亞文,姜慶五,羅春燕. 上海市靜安區(qū)中學生閑暇生活分析[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5,36(3):343-345.
[6] 國家體育總局. 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diào)查公報 [EB/ OL]. (2015-11-16).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 n297454/7299833.html.
[7] 季成葉. 生長發(fā)育一般規(guī)律及調(diào)查方法與評價[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0,21(1):77-78.
[8] 李瓏. 健康評價的新思考[J]. 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2,15(6):21-22.
[9] 李培紅,王梅. 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現(xiàn)狀及相關影響因素[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6,37(6).
[10] 李培紅,王梅. 中國與AHKC報告全球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及相關指標的比較[C]//2015全國體育科學大會,2015.
[11] 李新,王艷,李曉彤,等. 青少年體力活動問卷(PAQ-A)中文版的修訂及信效度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5):63-67.
[12] 潘建平,王飛,張華,等. 中國城市3~17歲兒童青少年忽視狀況[J]. 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2,46(1):258-262.
[13] 齊曉. 鎮(zhèn)江市青少年體力活動與體質(zhì)關系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14] 覃靖權(quán). 學習動機在運動參與行為和自我概念的中介效應[D]. 桃園:健行科技大學,2015.
[15] 鄔盛鑫,馬受良,馬軍,等. 兒童青少年體質(zhì)量指數(shù)與腰臀圍及腰臀比關系的研究[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9,30(3):259-261.
[16] 王志慶,常淑芝,孫延林,等. 初中生的久坐行為與身體活動方式[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5,30(4):277-281.
[17] 許欣,姚家新,楊劍,等. 兒童運動期望-價值信念對運動行為的影響[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3).
[18] 張春雷,張守偉,肖坤鵬. 運動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影響:健康信念的中介效應[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2(4):103-108.
[19] 張河川,郭思智. 大學生鍛煉行為與相關知識,態(tài)度,自我效能的研究[J].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1,10(2):133-134.
[20] 張文彤. SPSS統(tǒng)計分析高級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1] 張周陽. 久坐行為與青少年學習生活和體力活動行為的關聯(lián)性研究[D]. 南京:南京體育學院,2009.
[22] 趙法伋. 中國兒童青少年營養(yǎng)與體質(zhì)[C]//首屆中國宏觀經(jīng)濟形勢與營養(yǎng)保健食品產(chǎn)業(yè)發(fā)展走勢大型報告會會刊,2002.
[23] 中國衛(wèi)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 中國學齡兒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預防與控制指南[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24] 朱琳,陳佩杰. 三軸運動加速度計(GT3X)測量青春期少年(11~14歲)身體活動能耗預測方程的建立和檢驗[J]. 中國體育科技,2014,50(3):73-77.
[25] AUSTRALIAN GOVERNMENT’S DEPARTMENT OF HEALTH.Australia’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guidelines [R]. Woden Town Centre:Australian Government’s Department of Health,2014.
[26] BIDDLE S J H,PEARSON N,ROSS G M,et al. Tracking of sedentary behaviours of young people:A systematic review [J]. Prev Med,2010,51(5):345-351.
[27] CARSON V,STAIANO A E,KATZMARZYK P T. Physical activity,screen time,and sitting among us adolescents[J]. Pediatr Exerc Sci,2014,27(1).
[28] CHEN S R,LEE Y J,CHIU H W,et al. 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J]. Childs Nerv Sys,2008,24(6):741-747.
[29] COLLEY R C,GARRIGUET D,JANSSEN I,et al. Physical activity of Canadian adults:accelerometer results from the 2007 to 2009 Canadian Health Measures Survey[J]. Health Rep,2011,22(1):7-14.
[30] CURRIE C,ZANOTTI C,MORGAN A,et al.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among young people [R]. Copenhage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2012.
[31] DAVISON K K. Activity-related support from parents,peers and siblings and adolescents’ physical activity:Are there gender differences?[J]. J Phys Act Health,2004,1(4):363-376.
[32] DEPARTMENT OF HEALTH,PHYSICAL ACTIVITY,HEALTH IMPROVEMENT AND PROTECTION.Start Active,Stay Active:A report on physical activity from the four home countries’ Chief Medical Officers [R]. London:Department of Health,Physical Activity,Health Improvement and Protection,2011.
[33] EKELUND U,LUAN J,SHERAR LB,et al. 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JAMA,2012,307:704-712.
[34] FOUNTAINE C J,LIGUORI G A,MOZUMDAR A,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screen time sedentary behaviors in college students[J]. Inte J Exerc Sci,2011,4(2):3.
[35] GOBBI E,ELLIOT C,VARNIER M,et 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for older children in italy:Testing the validity among a general and clinical pediatric population[J]. Plos One,2016,11(5):e0156354.
[36] GREWAL T S K. Awareness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sedentary behaviour:An assessment of awareness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among parents and children[D].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2013.
[37] GUTHOLD R,COWAN M J,AUTENRIETH C S,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among school children:A34-country comparison[J]. J Pediatr,2010,157(1):43-49.
[38] HALLAL P C,ANDERSEN L B,BULL F C,et al. 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surveillance progress,pitfalls,and prospects.[J]. Lancet,2012,380(9838):247-257.
[39] HARDY L L,BOOTH M L,OKELY A D.The reliability of the adolescent sedentary activity questionnaire (ASAQ)[J]. Prev Med,2007,45(1):71-74.
[40] HASKELL W L. Physical activity by self-report:a brief history and future issues[J]. J Physi Act Health,2012,9(s1):S5-S10.
[41] HEALTH PROMOTION BOARD. 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aged up to 18 years:professional guide [R]. Singapore:Health Promotion Board,2012.
[42] HEALY G N,WIJNDAELE K DUNSTAN D W,et al. Objectively measured sedentary time,physical activity,and metabolic risk:The Australian diabetes,obesity and lifestyle study (AusDiab)[J]. Diabetes Care,2008,31:369-371.
[43] HOEFER W R,MCKENZIE T,SALLIS J F,et al. Parental provision of transportation for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J]. Am J Prev Med,2001,21(1):48-51.
[44] HOVELL M,SALLIS J,HOFSTETTER R,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orrelat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Latino adults [J]. J Community Health,1991,16:23-36.
[45] INCHLEY J,CURRIE D,YOUNG T,et al.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 study:international report from the 2013/2014 survey[R]. Europea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6.
[46] JANZ K F,LUTUCHY E M,WENTHE P,et al. Measuring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using self-report:PAQ-C and PAQ-A[J]. Med Sci Sports Exerc,2008,40(4):767-772.
[47] JING W J,TOM B,PATRICK L W,et al. Validation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for older children(paq-c)among chinese children[J]. Biomed Environ Sci,2016,29(3):177-186.
[48] KANN L,KINCHEN S,SHANKLIN S L,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2013 [J]. MMWR Surveill Summ,2014,63(Suppl 4):1-168.
[49] LAMPARD A M,NISHI A,BASKIN M L. The activity support scale for multiple groups (ACTS-MG):child-reported physical activity parenting in African American and non-hispanic white families[J]. Behav Med,2014:1-8.
[50] LEE E Y,CARSON V,JEON J Y,et al. Prevale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itting time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results from the korean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2013[J]. Asia Pac J Public Health,2016,28(6):498.
[51] LIEN N ,VIK F N,BERNTSEN S,et al. A school-based and family-involved intervention to reduce and break up sitting time among European 10-12 year olds-systematic development and formative evaluation[R].Kristiansand,Norway:Universitetet i Agder,2014.
[52] 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PLAN ALLIANCE. 2014 United States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R]. Columbia SC,2014.
[53] PEARSON N,BRAITHWAITE R E,BIDDLE S J H,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phys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meta-analysis[J]. Obes rev,2014,15(8):666-675.
[54]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STEERING COMMITTEE.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R]. Washington,D.C: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8.
[55] POPKIN B M.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2011 Child Survey[EB/OL]. http://www.cpc.unc.edu/projects/china/data/ questionnaires.
[56] ROSEANE DE FáTIMA,SILVA M P D,LEGNANI E,et al. Reproducibility of adolescent sedentary activity questionnaire(ASAQ) in Brazilian adolescents[J]. Braz J Kineanthropometry Hum Perform,2013,15(3):276-285.
[57] SALLIS J F,ALCARAZ J E,MCKENZIE T L,et al. Parental behavior in relation to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9-year-old children.[J]. Am J Dis Child,1992,146(11):471-475.
[58] SALLIS J F,PROCHASKA J J,TAYLOR W C. A review of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Med Sci Sports Exerc,2000,32(5):963-975.
[59] SHERRICK-ESCAMILLA,S. Factors affecting self-reported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 aged 10-12[D].Wayne State University,2007.
[60] SECHRIST K R,WALKER S N,PENDER N.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exercise benefits/barriers scale [J]. Res Nurs Health,1987,10(6):357-365.
[61] SUMMERBELL C,WATERS E,EDMUNDS,et al.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obesity in children (review)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obesity in children [J]. Heal San Fri,2009:1-3.
[62] THOMAS E,UPTON 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for older children (PAQ-C) in the UK[J]. Psychol Sport Exerc,2014,15(3):280-287.
[63] TREMBLAY M S,GRAY C E,AKINROYE K,et al.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a global matrix of grades comparing 15 countries.[J]. J Phys Act Health,2014,11 S 1(11):S113-125.
[64] TROIANO R P,SJ?STR?M M,et al. Levels and patterns of objectively assessed physical activity--a comparison between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J]. Am J Epidemiol,2010,171(10):1055.
[65] TROST S G,SALLIS J F,PATE R R,et al. Evaluating a model of parental influence on youth physical activity[J]. Am J Prev Med,2003,25(4):277-282.
[66] TROST S G. OWEN N,BAUMAN A E,et al. Correlates of adults’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review and update [J]. Med Sci in Sports Exerc,2002,34(12):1996-2001.
[67] VOSS C,OGUNLEYE A A,SANDERCOCK G R.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English norms and cut-off points[J]. Pediatr Int,2013,55(4):498-507.
[6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 [M].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0.
[6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1.
The Patter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GUO Qiang1,WANG Xiao-zan2,JIANG Jian-bao1
基于身體活動流行病學的研究范式,考察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模式的特征和規(guī)律,從個人與家庭環(huán)境兩個方面識別活動行為與運動益處認知、家長支持之間的潛在關系。主要采用經(jīng)過信效度檢驗的適用于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久坐行為、運動益處認知和家長支持環(huán)境問卷,針對我國上海、重慶、山東、福建、安徽、內(nèi)蒙古等6個省(區(qū)、市)的18 242名8~18歲中小學生開展大面積的調(diào)研。探索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久坐行為模式的分布特征,總結(jié)的主要特點包括:1)女生身體活動水平隨年齡增長而持續(xù)下降,而男生則表現(xiàn)為相對平穩(wěn)的波動變化;2)男、女均具有嚴重的久坐行為,并表現(xiàn)出波浪式的“S型”的年齡變化特征,且與活動水平之間并非“此消彼長” 的線性關系;3)男、女生獲得的家長支持均隨年齡增長而持續(xù)降低,而運動益處認知水平隨年齡增長而持續(xù)提高,且均為女生高于男生;4)較高的家長支持與高活動水平的年齡變化特征一致,但積極的運動認知并未發(fā)現(xiàn)直接促進活動水平提升的作用。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久坐行為;家長支持環(huán)境;運動益處認知
This study conducts a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activity epidemiology. On the base,study furth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 among physical activity,sedentary behavior,social support from parents,exercise benefits at the individual and family level. questionnaires and scales PAQ,ASAQ,ACTS-MG,EBBS are used. Total 18424 students (51.9% boys,49.1% girls) aged 8-18 years old are collected from six provinces (Shanghai,Chongqing,Shandong,F(xiàn)ujian,Anhui,Inner Mongolia) across China. The study demonstrate that 1)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girls is decreasing with age but male is not;2) Sedentary behavior is increasing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but gender difference is not found in the database. Especially,youths who is physically active every day still has much sitting time;3) girls obtain stronger social support from parents than boys in all age group and scores are decreasing with age for boys and girls. girls have more positive cognition on exercise benefits than boys in all age group. However,exercise benefits become more negative with age for both of boys and girls. PA level are increasing by increasing scores of social support,but not for exercise benefits cogniti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Physical activity;Sendetary Behavior;Social support;Exercise benefit
G804
A
2017-04-12;
2017-07-1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6ZDA22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學)(ALA150010)。
郭強,男,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健康促進,身體活動流行病學,E-mail:guoqiang@nbu.edu.cn;汪曉贊,女,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體育學習行為與健康促進;蔣健保,男,副教授,碩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學。
1.寧波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寧波315211;2.華東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 200241 1.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2.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1.身體活動調(diào)查。對活動項目類型、頻率、時長和強度分別進行調(diào)查,共9道題項,涉及了體育課、課間休息、課外鍛煉等活動內(nèi)容,其得分相加并取平均值,得到從1~5的連續(xù)性變量(保留兩位小數(shù)),即為被試者的身體活動最終得分。根據(jù)PAQ得分進一步將活動水平劃分為3個類別:低身體活動水平(PAQ≤2)、中等身體活動水平(2<PAQ≤3)、高身體活動水平(PAQ>3)[2,28]。
2.久坐行為調(diào)查。調(diào)查被試者1周內(nèi)在相應久坐活動上花費的總體時間(不包含常規(guī)文化課程的學習時間),且總共12道題目被劃分成了5個維度:視頻類久坐活動、交通類久坐活動、文化類久坐活動、教育類久坐活動、社交類久坐活動。
3.家長支持環(huán)境調(diào)查。通過9道題目調(diào)查學生對于父母的活動行為及其對自身活動行為的態(tài)度和影響,考察其獲得的家長支持情況,通過正向和負向題目相加獲得由低到高(9~36)的最終得分,母親卷和父親卷分別進行調(diào)查,得分越高表明獲得的家長支持越多。
4.運動益處認知調(diào)查。通過29道題項來考察兒童青少年的運動益處認知情況,通過正向和負向題目相加,獲得29~116之間的運動益處得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被試者對運動帶來益處的認知越積極。
2.2.2 調(diào)查過程
本研究在摸查了被試地區(qū)和學校基本情況之后,綜合考慮時間、資金和人力成本以及調(diào)研的可操作性,采用“網(wǎng)絡問卷”的調(diào)研方式。2015年9~12月期間,先后在上海、重慶、山東、福建、安徽、內(nèi)蒙古等?。▍^(qū)、市)對參與研究的實驗學校進行考察,并對相關體育教師進行現(xiàn)場集中培訓。網(wǎng)絡問卷系統(tǒng)先后共開放3次,每次開放時間為30天。經(jīng)由研究人員與實驗學校的體育教師和計算機教師協(xié)調(diào),利用體育課或計算機課時間,統(tǒng)一安排在學校多媒體教室完成填寫,研究人員通過后臺系統(tǒng)實時查收數(shù)據(jù),問卷的回收情況見表3。
表3 調(diào)查問卷回收情況統(tǒng)計
Table 3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Investigation by Questionniares
注:由于采用網(wǎng)絡問卷的形式,數(shù)據(jù)庫自動獲取的數(shù)量即“回收問卷”,故沒有“發(fā)放問卷”數(shù)量。
調(diào)查對象回收問卷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 (%)小學9 9469 49395.4初中5 6195 53698.5高中3 8603 21383.2
2.2.3 數(shù)理統(tǒng)計
主要分析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模式的分布特征與變化規(guī)律,并在不同性別、年齡、家長支持環(huán)境、運動益處認知水平等指標上反映的差異性特征,作分類變量考察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相關因素的內(nèi)在關系。數(shù)據(jù)管理主要應用Epi Info 3.5.4和Microsoft Excel 2010;各類指標的百分位分布及取值應用LMS Chart Maker 2.5.4;研究數(shù)據(jù)的描述性分析、均值比較、非參數(shù)檢驗等統(tǒng)計應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00-677X(2017)07-0017-13
10. 16469/j. css. 2017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