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録》(第三卷)補正
李 洋*
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由郝春文先生主編的《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録》(第三卷)①已于2003年7月出版。該書為敦煌學研究提供了方便,歷來為業(yè)界所稱道。我們在拜讀的同時,發(fā)現(xiàn)書中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了一些不合理之處?,F(xiàn)比對敦煌原卷,將其指出,并做補正,以期使該錄文更加完整和準確。限於水平,錯誤難免,還請方家不吝賜教。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三卷;補正
1.《失名行記》:“賴天子之擎奉,爲師爲匠;伏諸侯之信向,布髪布金?!?《釋錄》3/45/9)②
2.《失名類書》:霜含彩菊,亂朝浦而開金;露泫赬蘭,暎霄階而綴佩。蘭葉色赤,故曰赬蘭。(《釋錄》3/164/7)
3.《失名類書》:“鵷筇入砌,帶晚葉而合霜;鵷,風屬。筇,竹也。鳳凰非竹實不食。鳳柳依簾,聳寒枝而夜吹。鳳柳,柳似鳳翼?!?《釋錄》3/165/10)
按:《釋錄》中的“闠”指市場的大門,后亦借指市區(qū)。晉代崔豹《古今注·都邑》:“闠者,市之門也?!痹诖司渲信c“泰”相對,當為形容詞,定為此字,令人費解。此句原卷原作“已上泰寂,已下泰鬧”(“已”通“以”,“泰”通“太”),據(jù)此,本句可改為“已上之天則極泰,已下天則極鬧”。“泰”指“安定”,“鬧”指“喧鬧”。
5.《啓顏録》:“僧人大嗔曰:‘作勿生,即喫盡我汝(如)許?’”(《釋錄》3/274/13)
按:敦煌原卷中“僧”后無“人”字(《英藏》2/70b),“人”字當衍?!吧奔础吧恕保瑹o須綴加。“作勿生”指“幹什麼”,“為何”,“怎麼”,“勿”為疑問詞,“生”為詞尾。楊萬里《秋雨嘆》:“曉起窮忙作麼生?雨中安否問秋英。”這裡“作麼生”、“作麼”與“作勿生”意同。“”指古代的一種蒸餅,即現(xiàn)代漢語中的“饅頭之類”(《敦煌語文叢說》496頁)。整句意為:“僧人大聲責怪道:‘怎麼吃了我那麼多的蒸餅?’”句中逗號當刪,加逗號則使句意散亂,不妥。同篇文章中亦有此例,即:“作勿生即喫盡如許棗?”(《釋錄》3/269/8)該句中即無逗號,可參。
[ 注 釋 ]
①郝春文《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録》第三卷(簡稱《釋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7.
②括號內三個數(shù)字從左到右分別表示冊數(shù)、頁數(shù)和行數(shù),下同.
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份)(簡稱《英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括號內兩個數(shù)字,前表冊數(shù),后表頁數(shù),a/b表示欄,下同.
[1]黃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鄭炳林.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
[3]王三慶.敦煌類書(上集)[M].高雄:麗文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3.
[4]黃征.敦煌語文叢說[M].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李洋(1992-),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
H
A
1006-0049-(2017)15-0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