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蘭
生態(tài)理論注重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強調多種要素的聚合和相互發(fā)展,是基于個體發(fā)展需要基礎上的一種相互協(xié)調和融合。運用生態(tài)理論從教材資源活化、過程互動探知和情景展示中探討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化,能夠使學生在競相發(fā)展和主動展露的過程中獲得語文知識,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用生態(tài)理論活化語文教學,更能使學生在主動開闊認知視野和思維的過程中找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內容,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挖出教材“活點”,開闊視野
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作品。找出每篇文章中值得深思和揣摩的地方,引導學生在主動與作者、情境、人物用心對話的過程中品出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這不僅能起到原汁原味解讀作品的作用,更能使教材成為“源頭活水”,幫助學生找到探究切入點。
挖出教材活點,能使得教材產(chǎn)生一定的“漣漪效應”。如學習《項脊軒志》,不妨緊扣課文樸質感人的特點,引導學生去探究其中的“可圈可點”之處,讓學生帶著放大鏡去找出其中的細枝末節(jié)。有的學生找出了可悲之處:“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闭J為,歲歲年年人不同,道出了物是人非的滄桑,給人以無比悲痛之感。透過一些活點來整理相應的教材,定能使學生在主動與教材文本對話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和好奇感。
圍繞教材的生成點,多結合學生的關注要點,鼓勵他們在主動摘錄篩選相應詞匯信息的過程中搜集整理,更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應突出關聯(lián)性和發(fā)散性,多給學生更多的指導和提示,幫助他們在主動梳理中捕捉相應的信息,利于他們在自我預學探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更多精彩內容。
二、注重集體“商討”,博采眾長
集體智慧不可忽視,集體能動性不可小覷。運用任務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能使學生在集中學習目標方向和具體要求的過程中集思廣益。運用聯(lián)系發(fā)展的眼光審視學生的集體探學行為,能使他們在享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主動探知的過程中博采眾長,提高自我探學的內生動力。教師應注重集體商討,讓學生在七嘴八舌的探究中知其然。
運用小組討論模式活化課堂教學,會使課堂更富有動感。如在學習《荷塘月色》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圍繞“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去思考:此文是基于怎樣的時代背景描述的?作者不平靜的心情又是怎樣釋懷和排遣的?作者描述的一些景物是如此的富有詩情畫意,與散文的表達主題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結合此文的教學要求,不妨建議學生從樸素美、凝練美、音樂美、修辭美的角度來審視剖析相應問題。很多學生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結合散文的寫作背景探討作者真實的內心世界,并從相應的提示中篩選有效短語。圍繞討論交流,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jù)文章的題目、表達主題、思想情感等主動說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交流在碰撞的過程中定會產(chǎn)生耀眼的光芒。
注重集體商討,能使學生在各言不同的過程中形成爭論的焦點,讓學生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探討。教師多結合學生的學習認知差異,主動給他們創(chuàng)設相應的話題,引導他們在自我回答和主動交流的過程中找到生成點,更利于其在集思廣益的過程中獲得新鮮的思想和獨到見解。遵從學生的不同意見, 多給他們自我調適和修正的機會,讓他們在主動深入揣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同,有更多不一樣的收獲。
三、情景活動“創(chuàng)設”,展示個性
帶著好奇和創(chuàng)意的語文教學必然充滿生機活力,也是學生增長知識和展示自我的重要載體。將教材活化成學生自我展示的舞臺,不僅能幫助學生走出依賴聽講的封閉式學習境地,更能使他們在主動展示的過程中“學以致用”。帶著個性創(chuàng)意學習語文,更能激活學生旺盛的潛能和動力。
運用情景活動活化教學過程,利于學生主動展現(xiàn)自我。如在學習《陳情表》時,我讓學生通過拍攝“微電影”的形式,就“李密不能接受晉武帝征召的苦衷”主動表達自己的一些獨特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以微電影中感人的情景活動為基礎,扮演了李密、祖母、晉武帝等角色,圍繞“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孤獨感人場景,運用動作、肖像、語言等多種描寫展示自己的內心活動。這些情景活動,能使學生有更多自由發(fā)揮想象的空間,使得文本教學更有深度和廣度。結合這些情景活動的創(chuàng)設,學生能夠圍繞相應的內容主動發(fā)展創(chuàng)意,為建構和諧課堂文化奠定堅實基礎。
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情景,讓教材內容鮮活和生動起來,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鼓勵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意,從活動中摘錄有效信息,能使他們在互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更多精彩,深化理解記憶,提高綜合運用技能。
如前所言,基于生態(tài)理論前提的語文教學,應在關注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和能動性作用的基礎上,多給學生自我調節(jié)和整合的機會,幫助學生在不斷豐富認知思維和視野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學生圍繞生態(tài)平衡,從教材資源、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中發(fā)現(xiàn)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定能使得語文課堂熠熠生輝。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長涇中學(21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