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重器靈光 千年奇珍

      2017-08-04 18:38:43何國俊支艷杰
      文物天地 2017年6期
      關(guān)鍵詞:越王唐三彩銘文

      何國俊+支艷杰

      為豐富海南省博物館館藏,提升海南的文物品位,國家文物局對海南省給予了特殊支持,2008年10月海南省博物館開館前夕,國家文物局決定將在國(境)外利用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jīng)費回購的戰(zhàn)國“越王亓北古”劍、宋青白釉鳳首壺和唐三彩馬三件重量級文物交由海南省博物館代藏。同年10月11日,海南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文物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隆重的文物交接儀式。

      自入藏之日起,這三件文物一直作為鎮(zhèn)館之寶陳列于海南省博物館展廳,它們的精美工藝與濃重歷史吸引了島內(nèi)外廣大觀眾。

      一、“越王亓北古”劍

      “越王亓北古”劍全稱為戰(zhàn)國“越王亓北古”錯金銘文青銅復(fù)合劍(圖一、圖二)。劍通長65.2、格寬5厘米。此劍為復(fù)合劍,劍圓莖上有平行箍兩圈,上有錯金紋飾,刃一側(cè)微殘(有小缺口)。劍格正、背皆有錯金鳥蟲書銘文,正面有銘文一行10字,左、右兩邊各5字,對稱分布,作“戉(越)王亓北古”;背面亦10字,左、右兩邊對稱分布,作“自乍(作)元用之”;圓形劍首環(huán)列錯金鳥蟲書銘文12字,作“臺戉(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僉(劍)”。此劍器形完整,品相極佳,是戰(zhàn)國時期鑄劍的珍品,距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代表了戰(zhàn)國時期五金冶煉和鑄劍技術(shù)的高超水平。此外,該劍還保留有“緱”,即出土?xí)r纏繞在劍柄上的黑色絲織品,主要起到裝飾作用,并能增強(qiáng)握劍時的舒適度,以此緩沖用劍時對手兵器帶來的沖擊力。由于年代久遠(yuǎn),氧化嚴(yán)重,現(xiàn)在只能看到殘存的零星絹絲,已無法窺見當(dāng)年風(fēng)采。這柄劍是利用國家重點文物征集專項資金于2007年從臺灣收藏家手中收購而來的。但其確切的出土地點已無法考證。

      “越王亓北古”劍,目前發(fā)現(xiàn)極少,存世僅三柄,其余兩柄分藏于上海博物館和安慶市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所藏劍,劍體有較大的殘傷,已斷為四截。殘長60.3、劍格廣5.1、劍莖長9.6、劍首直徑4厘米。銘文鳥書錯金,除劍首上個別字有損傷外,其余皆完整,金光璀然,極為美觀。銘文分鑄于劍格、劍首兩處,合計32字。劍格正面10字,左、右兩邊各5字,對稱分布,作“戉(越)王亓北古”。劍格背面亦10字,左、右兩邊各5字,對稱分布,作“自乍(作)用僉(劍)自”。劍首環(huán)列錯金鳥蟲書銘文12字,作“□(推測為“隹”)戉(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僉(劍) ”。

      安慶市博物館所藏劍,劍身中部折斷,劍通長約64、莖長9.6、格寬5.2厘米。劍為斜從厚格式,近鋒處收狹,前鋒尖銳,中起脊線。倒凹字形格,圓莖,內(nèi)實,有兩箍棱,棱上飾突起的云雷紋,圓盤形首。劍格、首有鑄、錯金鳥篆銘文32字,其中有16字錯金,與未錯金銘文相間排列。劍格正面10字,左、右兩邊各5字,對稱分布,作“戉(越)王亓北古”。劍格背面亦10字,左、右兩邊各5字,對稱分布,作“自乍(作)用僉(劍)自”。劍首環(huán)列銘文12字,作“隹(唯)戉(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僉(劍)”。該劍鑄造精湛,通體無銹蝕,刃鋒銳利,鳥篆銘文字跡清晰,錯金銘文細(xì)如毫發(fā)。

      據(jù)馬承源先生考證,越王“亓北古”,即越王勾踐之孫越王“不壽”。不壽(?—前448年),越語名是盲姑(或者讀作亓北古,即盲姑的緩讀音),為越王勾踐之孫,鹿郢死后繼承為君主,公元前457年至公元前448年在位,共10年。在位期間,秉持了勾踐禮義相待諸侯的政策,延續(xù)了越國的霸主地位,但并沒有像勾踐時代那樣出兵列國,耀武揚威。公元前448年,野心勃勃的太子朱勾發(fā)動政變推翻了他,并且在政變殘忍地將其殺害。對于朱勾弒父篡位的過程,《竹書紀(jì)年》中有寥寥十余字的簡略記載:“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為盲姑,次朱勾立”。

      安慶博物館藏劍出自于安慶王家山戰(zhàn)國墓中,隨葬器物還有陶器鼎、鈁、敦和銅器鼎、矛、鐓、鐸,墓葬年代明確,為戰(zhàn)國中期。該墓葬年代是銘文記載“越王亓北古”史實的明確佐證。以上存世三柄“越王亓北古”劍,材料和工藝相同,形制和裝飾相近,均為錯金銘文,銘文位置和字?jǐn)?shù)相同,且銘文及釋義內(nèi)容基本一致,因此可確定為同一時期同一工藝鑄造,均為戰(zhàn)國早期青銅劍,為“越王亓北古”所用。

      據(jù)目前所知,經(jīng)考古發(fā)現(xiàn)與傳世的越王劍近20余件,其中有“越王勾踐劍”“越王者旨齡踢劍”“越王州句劍”“越王亓北古劍”等,這些越王劍中,屬“越王亓北古劍”銘文字?jǐn)?shù)多。目前發(fā)現(xiàn)“越王亓北古劍”存世僅三柄,尤以入藏海南省博物館的這柄最為完整,品相完好,裝飾精美,工藝精湛,銘文清晰,從長度上看也是所有存世的越王劍中最長的一把,為研究戰(zhàn)國時期青銅冶煉鑄造工藝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二、唐三彩馬

      館藏唐三彩馬(圖三),高73.1、長81.3厘米。該馬四腿直立于長方形底座之上,通體施棕黑釉,呈自然毛釉斑點,馬臉、鬃、尾、四蹄為白色。伸頸昂首,細(xì)腰健蹄,兩耳豎立,眼睛炯炯有神直視前方。造型精美簡潔,栩栩如生,細(xì)部處理一絲不茍,如梳理整齊的三朵花式的馬鬃、有花紋裝飾的馬頭革帶等。該馬體形碩大,外形逼真,把皇家馬的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lán)、黑等色,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xí)慣稱之為“唐三彩”。因最早于1905年隴海鐵路洛陽段修筑期間,出土于洛陽北邙山的一批唐代墓葬中,故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唐三彩并非專指三種色彩,有的只有單彩,或者二彩,也有甚多器物,具有較復(fù)雜的多彩顏色。一般而言,除了胎體的白底之外,鉛黃、綠、青三彩最為普遍,在三彩的調(diào)配技法上,也最富藝術(shù)的韻味。唐三彩中器皿較少,而以馬、家畜、家禽和人物俑數(shù)量較多,尤其以馬的塑造最為生動。唐三彩馬以其巧奪天工的高超技藝、別具匠心的藝術(shù)構(gòu)思、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成為大唐帝國璀璨歷史的載體和直接物證。唐三彩馬大致有黑釉三彩馬、三彩三花馬、三彩披鬃馬、三彩低頭(仰頭)馬、放養(yǎng)馬、載人馬、鞍馬等幾類。

      唐三彩馬中,黑釉三彩馬屬于珍品,數(shù)量極少。目前國內(nèi)共有三件,除海南省博物館所藏這件外,另兩件都出土于河南洛陽關(guān)林,為一黑一白成對,現(xiàn)分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洛陽博物館。此外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也藏有兩件,同樣也是一黑一白成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黑釉三彩馬,高66.5、長84厘米,四足挺立,馬首略下垂。全身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皆披黑釉,鞍韉為綠、黃、白三色相間。洛陽博物館藏黑釉三彩馬(圖四),高73、長84厘米,四足挺立,頭頸上昂,眼視前方。全身除面、鬃、背、尾、蹄涂白釉外,皆披黑釉,間施醬黃色花斑,馬鞍韉為綠、黃、白三色相間,背墊褐色釉的革帶為飾,革帶系綠色或棕色的圓形騎馬浮雕垂飾15枚,此馬和前者最大區(qū)別在于馬背披白釉,白釉占據(jù)整個上半身,故可稱為黑釉三彩馬中的“白馬”。這對黑釉三彩馬在唐三彩中實屬罕見,是文獻(xiàn)中“龍種神駒,四蹄踏雪”的藝術(shù)再現(xiàn),并且膘肥雄渾,造型雄健有力,鞍韉俱全,體態(tài)雄健,氣勢雄偉,色澤質(zhì)感及姿勢神態(tài)均取得了力與美的和諧統(tǒng)一。

      將馬鬃剪辮是唐朝流行的一種飾馬方式,這種做法應(yīng)是受到突厥馬飾的影響。目前唐墓出土的馬俑有一花、二花和三花馬,陪葬唐太宗的昭陵六駿就都剪作三花,張萱所繪《虢國夫人出行圖》的馬隊中也出現(xiàn)三花馬的現(xiàn)象。三花不僅是裝飾,還是良馬的最高標(biāo)志?!短屏洹酚涊d:“凡外牧進(jìn)良馬,印以‘三花‘飛‘風(fēng)之字,而為志焉?!碧圃娭幸矊矣腥ǎㄈ祝R的吟詠:“紫髯胡雛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這是岑參對三花馬的描繪;白居易更有“風(fēng)箋書五色,馬鬃剪三花”的著名詩句。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卷五)中寫道:“唐開元、天寶之間,承平日久,世尚輕肥,三花飾馬。”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后集·東坡一》中也寫道:“晏元獻(xiàn)家張一畫《虢國出行圖》,其上亦有三花馬。蓋三花馬剪鬃為三辮耳。”明確地指出了所謂的“三花”,就是將馬鬃剪成“三辮”。唐三彩馬中,三花馬并不多見,除海南省博物館藏這件唐三彩馬外,中國國家博物館和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兩件唐三彩三花馬也是其中的精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唐三彩三花馬(圖五),1957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鮮于廉墓,高54.6、首尾長54.5厘米。該馬馬頭向左側(cè)視,通身白色,鬃上剪三花,馬鞍上披著深綠色絨毯狀鞍袱,胸前和鞍后均絡(luò)綠色革帶。胸前的帶上飾有黃色小鈴(金鈴),金鈴間飾有黃點的藍(lán)色流蘇,鞍后皮帶兩側(cè)各飾杏葉形垂飾5枚,革帶交結(jié)尻上,交結(jié)處飾有杏葉形垂飾4枚。頭上轡飾俱全,嘴角兩側(cè)帶有角形鑣,口銜勒,籠頭上的裝飾與胸股裝飾相同,皮帶飾黃色花朵。陜西歷史博物館藏三花馬(圖六),1971年出土于陜西省乾縣懿德太子墓,高72、長88厘米。該馬形體高大,通體施釉,通身棕紅色,四足挺立在踏板上,雙耳豎立,雙目炯炯有神。馬面鬃毛施白釉,修成劉海式,馬鬃修剪成當(dāng)時流行的“官樣”——三花式,馬頭飾綠色鑣和杏葉式裝飾物,馬嘴微張,馬尾經(jīng)過精心的梳理、打結(jié),馬尾上翹。馬鞍上搭有綠色的障泥。

      館藏唐三彩馬,是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2004年于美國紐約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競拍回來的一件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該唐三彩馬最大的特點就是兼具黑釉三彩馬的鮮明釉色特征和三彩三花馬的獨特裝飾手法,這在現(xiàn)存的唐三彩馬中極為罕見,甚至可以說是孤品,極具觀賞價值、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

      三、宋青白釉花口鳳首壺

      鳳首壺,又稱龍鳳壺,最早見于唐代。據(jù)考古出土資料,唐代鳳首壺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北朝到唐代沿古代絲綢之路傳播到內(nèi)地的西方波斯地區(qū)薩珊系統(tǒng)和粟特系統(tǒng)的金銀器——鳥首胡瓶。這類波斯胡瓶造型奇特,美觀大方,工藝精美,且迎合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鳥(鳳凰)的崇拜與信仰,因而得到王公貴族階層的接受和喜愛,中國的陶瓷工匠在本土陶瓷器工藝的基礎(chǔ)上,與之相結(jié)合,大膽創(chuàng)新,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的鳳首壺隨之應(yīng)運而生?,F(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唐代青釉鳳首龍柄壺(圖七),其器型與堆塑的連珠紋即是仿波斯金銀器及其浮雕紋飾,而執(zhí)柄上的螭龍則是我國南北朝時流行的樣式。唐代,三彩鳳首壺流行,造型基本不變,但紋飾細(xì)節(jié)等方面的域外元素逐漸被中原元素所取代。五代至宋,鳳首壺的形制愈加多樣和精美。

      館藏青白釉花口鳳首壺(圖八),系2002年國家文物局利用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jīng)費從日本購得。該壺胎骨輕而薄,胎質(zhì)潔白細(xì)膩,透光性強(qiáng),較之宋代其他窯口所生產(chǎn)的同類器型更具通透感。壺通體在潔白胎體上罩以幽淡的青白釉。青白釉在化學(xué)成分上屬于重石灰釉,含鈣量相對較高,故器物在入窯焙燒后積釉處呈水綠色,容易出現(xiàn)垂釉和流釉現(xiàn)象,但不影響其整體上溫潤如玉的綽約風(fēng)姿。但此件鳳首壺釉面平整光滑,罕見垂釉現(xiàn)象,猶如拋光后美玉般閃爍著淡青色的幽幽光澤,在青白釉類器型中極為罕見。從造型上看,該壺口徑6-7.3、足徑10.4、高40厘米,斜直頸、上細(xì)下粗,無流,無柄,圓弧腹下收,圈足。現(xiàn)存唐、五代及宋代的鳳首壺大多數(shù)為有柄有流或無柄有流造型,像該壺這樣的無流無柄造型頗為少見。從裝飾方面看,口部盛開的四瓣花象征鳳冠,鳳頭上大喙、大眼,鳳首后部恰似一束長羽上飄,形似鉤狀,平衡了鳳頭的坐標(biāo),展現(xiàn)了鳳的精氣神,長頸漸寬,豐肩圓腹,頸下部有三道凸弦紋,腹部有兩道凹弦紋,充分體現(xiàn)了該壺的淳樸秀美。

      館藏青白釉花口鳳首壺胎質(zhì)輕薄、造型精美、釉色清亮、紋飾精美,是具有獨特風(fēng)格和鮮明時代特征的新品種,代表著景德鎮(zhèn)制瓷的高峰水平,極富收藏和研究價值。

      [1] 馬承源:《越王劍、永康元年群神禽獸鏡(上海博物館藏)》,《文物》1962年12期。

      [2] 黃光新:《安慶王家山戰(zhàn)國墓出土越王亓北古劍等器物》,《文物》2008年第8期。

      [3] 李國強(qiáng):《論唐三彩馬的種類、制作與鑒別》,《稽古》2016年第9期。

      [4] 楊潔、張妍:《也談唐代的“三花馬”與“五花馬”》,《碑林集刊》2008年第十四輯。

      [5] 陳建輝:《試談館藏宋青白釉鳳首壺》,《海南省文博學(xué)會文集》(第一輯),南方出版社,2011年。

      [6] 齊東方: 《李家營子出土的銀器與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唐代金銀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1999年。

      [7] 彭善國:《唐代陶瓷鳳首壺的類型、淵源與流向》,《中原文物》2006年第4期。

      猜你喜歡
      越王唐三彩銘文
      越婢湯的來歷
      漢皎光鏡銘文釋考
      東方考古(2021年0期)2021-07-22 06:26:16
      君有遠(yuǎn)行鏡銘文釋解
      東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5:58
      唐三彩韻
      寶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26
      唐三彩簡述
      東方藏品(2018年9期)2018-09-10 20:18:32
      絢麗之花——唐三彩
      幼兒100(2018年11期)2018-04-18 07:31:24
      論唐三彩的收藏價值與鑒別
      人際博弈
      越王古井今何在?
      大眾考古(2015年5期)2015-06-26 08:21:44
      夔膚簠銘文讀箋
      古代文明(2014年4期)2014-02-27 02:54:01
      上高县| 沂源县| 金秀| 永登县| 临颍县| 永福县| 运城市| 通化县| 鲜城| 汝阳县| 长岛县| 关岭| 祁东县| 北流市| 墨脱县| 崇州市| 凤台县| 台北市| 鹤山市| 玛多县| 巴塘县| 衢州市| 乳山市| 婺源县| 莆田市| 宁海县| 正定县| 迁安市| 灵川县| 华安县| 瑞安市| 德令哈市| 怀集县| 黄石市| 融水| 北碚区| 两当县| 财经| 沂源县| 柳河县| 平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