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龍
金屬器的產(chǎn)生和使用,是人類文明進步最為重要的一個標志。而作為金屬之一的青銅,在眾多的金屬材料中,則是被人類最早發(fā)現(xiàn)和最先使用。它為生產(chǎn)力的提高和人類日常生活的便利創(chuàng)造了條件。以青銅為代表的青銅文化及其所處的青銅時代,在世界各地都相繼發(fā)生,雖然它們彼此之間產(chǎn)生的時間早晚和先后順序不盡相同,但都在各地的文明進程中發(fā)揮出了前所未有的促進作用。
海南島青銅文化,是中國青銅文明的組成部分。它的產(chǎn)生、發(fā)展與整個中國青銅文明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是中國青銅文明輻射南播、傳入使用的結(jié)果。海南省博物館館藏的幾件青銅鼓和青銅釜,就是一個有力的例證?,F(xiàn)將它們介紹如下:
昌江十月田銅鼓,該鼓系清代年間昌感縣(今昌江縣境內(nèi))出土,屬漢代器物。鼓高65、面徑100、底徑101、腰圍270厘米。底徑略大于面徑。鼓面出沿,邊緣下折形成垂檐,胸壁斜直外凸,最大徑偏下,胸腰際收縮曲度緩慢,以淺凹槽作為胸腰分界,腰呈反弧形,腰足間以一凸棱分界,鼓足外移。鼓面鑄有四只小立蛙,三只為逆時針站立,一只為順時針站立,蛙長3.7、高2厘米;附纏絲紋環(huán)耳兩對。銅鼓紋飾簡單,鼓面中心部分為八芒太陽紋,三弦分暈。鼓足底部有一處殘缺,為典型的北流型銅鼓,是海南省目前發(fā)現(xiàn)的銅鼓中最大的一面。
昌江軍營銅鼓,1979年在昌江縣十月田鎮(zhèn)軍營地區(qū)南嶺新村的南羅河畔出土,故習慣上稱為軍營銅鼓。據(jù)當?shù)卮迕穹从?,軍營地區(qū)曾在海南解放初期出土過兩面銅鼓,其中的一面已佚失。鼓面直徑94、高55、通體壁厚0.5厘米,鼓面鑄有八芒“太陽紋”,九等圈皆飾雷紋,鼓面大于鼓胸,有垂檐,鼓腰兩側(cè)各有一對纏絲紋圓環(huán)狀耳。鼓面邊緣鑄四蛙,其中三只蛙順時針站立,一蛙方向相反。鼓腰分三段,飾有三條鉉紋組成暈紋和網(wǎng)紋,腰配四耳,造型古樸凝重,是典型的北流型銅鼓。
陵水英州軍屯坡銅鼓(HNB:00687)(圖一),1978年在海南島東南部的陵水縣英州鎮(zhèn)軍屯坡出土。2008年6月,調(diào)撥至海南省博物館收藏。鼓面已彎曲變形,鼓面直徑57、殘高22厘米,總重量8.5公斤。鼓身僅剩胸、腰部。鼓面明顯大于鼓身,鼓面中央為六芒太陽紋,外圈為三弦并被均勻的分為七暈,暈間是以太陽紋為中心的直線紋向外放射而布滿整個鼓面。鼓面上裝飾有四蛙,三蛙順時針排列,一蛙逆向。旁附纏絲紋環(huán)耳兩對,其中一對已殘缺。該鼓造型十分古樸,胸壁斜直外凸,胸腰收縮曲度教緩,裝飾的四蛙均呈四足蹲伏狀,顯得呆板粗拙,鼓身兩側(cè)為圓莖纏絲紋小耳,應屬北流型銅鼓的典型特征。
儋州泊潮銅鼓(HNB:00708)(圖二),1999年于儋州光村鎮(zhèn)泊潮新村征集,2008年4月,由儋州市博物館調(diào)撥海南省博物館。該鼓鼓面直徑46厘米,有裂口,鼓身嚴重缺失,殘高僅存15厘米,總重量4.2公斤。從現(xiàn)有的鼓面部分看,該鼓體型較小,鼓面裝飾有十芒太陽紋,太陽紋之間填以三角形紋圖案。太陽紋外的紋飾是寬窄不等的暈圈,由二弦分為八暈,窄暈被主暈分為兩個部分,每部分均由櫛紋、圓圈紋、櫛紋構(gòu)為一組。兩組中間的主暈紋較寬,逆時方向排列著四只翔鷺,此種寫實性的翔鷺紋樣多出于石寨山型銅鼓,亦即黑格爾第Ⅰ類型的銅鼓,在我國云南、廣西一帶分布較廣。
臨高擁武銅鼓(HNB:00712) (圖三),1984年3月該銅鼓出土于臨高縣馬裊鄉(xiāng)擁武村。2008年4月,由臨高縣博物館調(diào)撥至海南省博物館收藏。該鼓為靈山型,鼓面較薄,且大于鼓頸而外凸,鼓面面徑60厘米,鼓身也已殘破,殘高29厘米。總重量16.1公斤。鼓面飾有八芒太陽紋,以二弦分十三暈,暈間以四出錢文為主,間有鳥形紋、花紋等,紋飾華美異常。鼓胸在腰際間緩慢收縮,以一道凹槽將胸部、腰部分開。兩側(cè)的附耳為底寬、中間窄的橋型小扁耳兩對,鼓面按順時針方向排列者六只青蛙。
漢代北流型四蛙銅鼓(HNB:00839)(圖四),是2008年4月,由??谑形骞艄芾硖幷{(diào)撥而來。面徑100、通高56厘米,總重量23.5公斤,鼓胸處有一破孔、鼓足處磕損。當屬靈山型銅鼓。
海南省博物館館藏的青銅釜主要有下面幾件:
一件是1993年,由東方市博物館在東方市羅帶鄉(xiāng)村征集而來。2008年調(diào)撥并入藏海南省博物館。該銅釜通高28、口徑49.5、底徑44.5厘米。圓口、尖唇、敞口、直腹、圜底。釜的口沿外側(cè)附有兩個绹紋橢圓形銅耳,銅耳上面各站立著一只小鳥,耳高5、寬6厘米。銅釜的腹部裝飾有五圈微凸的弦紋。范鑄而成。是目前海南保存最好的一件銅釜。
另一件銅釜(HNB:00709)(圖五)是1994年,出土于儋州市洛基鎮(zhèn)洛基西隊。2008年,從儋州市博物館調(diào)撥至海南省博物館。銅釜通高56、口徑68厘米,重35.65公斤。盤口、尖唇、直腹、環(huán)形底。釜沿外側(cè)裝飾著四個綯紋橢圓形耳,耳上站立著兩只小獸,耳高7、寬6厘米,其中有一耳被切割,惜略殘。該銅釜的腹部裝飾著三圈凸弦紋。范鑄而成。該銅釜是海南省目前現(xiàn)存最大的一件。
還有一件銅釜(圖六)是1983年出土于東方市感城鎮(zhèn)布磨村(HNB:00892)。2008年7月調(diào)撥至海南省博物館。該銅釜通高39、口徑50、底徑44厘米,總重量26.7公斤。盤口、直腹、圜底,其腹部裝飾有五圈凸弦紋,口沿的外側(cè)裝飾著兩只綯紋豎耳,耳上各站立一對小鳥。整個器形顯得雄渾大氣,粗壯豪放。
另外還收藏有2008年6月從陵水縣博物館調(diào)撥的一件(HNB:00688),高43、口徑55厘米,重9.8公斤。三耳缺,口、腹、底均殘破(圖七);2008年4月,由儋州市博物館調(diào)撥的一件(HNB:00710),口徑55、高43厘米,重29.95公斤(圖八)。
除了以上館藏的幾件青銅鼓、青銅釜之外,在海南省其他地方,歷史上和最近多年的基本建設中,也出土了不少的這類青銅器。主要集中在??冢ō偵剑?、文昌、萬寧、陵水、澄邁、昌江、東方、儋州、臨高等市縣。它們是:
多輝溪銅鼓,據(jù)《道光·瓊州府志·金石》載:“永樂中,土官王惠起黎兵,引多輝溪水,得一鼓,長三尺,圍五尺,面凸二寸,沿邊皆蝌蚪。擊之,聲如鵝鸛,聞數(shù)十里。”從該段文字描述的尺寸進行約算,可以得知該銅鼓形體碩大、鼓面寬闊、面徑達171.6、鼓高100厘米,中心(太陽紋)部分突出,蛙飾為型制較小的幼蛙(蝌蚪),十分符合北流型銅鼓之特征。
府學宮銅鼓,《咸豐·瓊山縣志》輯錄了一則藏于府學宮內(nèi)的銅鼓:“其制若圓墩而空,其下高尺有四寸,四圍八尺六寸,兩旁綴耳高可二寸,滿鼓回字,花紋極工,綴面平,周銜線抵臍,凡八圍,每圍線三條,身凡二十一圍,每圍如面之線(《張志》)?!惫拿鎻?1、高47厘米,鼓面八暈、三線分暈、鼓身亦由三弦分為二十一圍,通體回字紋,紋飾精美,盡管體形扁矮、面平無蛙,卻是體形碩大,極有可能為北流型。
天寧寺銅鼓,《道光·瓊州府志》載,原瓊州府城天寧寺有銅鼓一面(該鼓已遺失),款銘曰:“大明成化十二年廣州府番禺縣客人李福通鑄造”。此鼓在《民國瓊山縣·志卷十四·金石志》亦有著錄:“天寧寺銅鼓款云:‘廣州府番禺縣客人李福通喜舍資財,鑄造銅鼓一面,在于瓊州天寧寺大洪寶殿,永遠供奉,祈愿佛日增輝,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者,時大明成化十三年三月吉日造,共六十六字環(huán)鼓面旁邊?!痹摴挠忻鞔_的鑄造時間(明成化十二年,1476),故無須斷代,屬于晚期麻江型,鑄造該鼓的主人也可確定為廣東番禺客人(漢人)李福通。
莫氏祖祠銅鼓,《宣統(tǒng)·定安縣志·卷十雜志》記載了一對雌雄銅鼓:“莫氏合祖祠銅鼓二:一雄一雌,各高八寸,大一尺四寸。虛其一面,覆之而擊其上面。腰略束,而臍微隆起。兩旁有耳,經(jīng)久剝蝕,雌缺一耳。通體作絡索連線及水榖紋、回字紋,或花或篆,或小圈或星點,多起銅青苔綠。東廂莫氏先世仕宋,元襲職為土軍千戶。相傳其祖行兵時軍中所用累代寶傳至今?!蹦献骒翥~鼓明確記載為祖?zhèn)鞯膫魇罉菲?,年代十分悠久。兩鼓大小、型制相同,估計為同時鑄造,系莫氏先祖“行兵時軍中所用累代寶傳”。
臨高四獅銅鼓,民國時期王國憲《瓊崖志·金石志》載臨高銅鼓:“高一尺五寸,圓徑六尺有奇。周圍龜紋極工致,中有日輪光線四射,旁有四獅作競走狀,神致生動。邊有四耳,無環(huán),底空??壑暣蠖h,無款識,形制古樸,誠千百年前物也。今藏于光華村?!痹摴拿鎻竭_六尺有奇,體形碩大,且紋飾精美。動物造型為走獅,以獅為飾的銅鼓似屬僅見。極有可能為虎飾的訛誤。以虎為飾的銅鼓數(shù)量極少,都出自粵式銅鼓的北流型和靈山型。
儋州光村銅鼓,該鼓與泊潮銅鼓出土地相同,亦同為石寨山型,現(xiàn)藏儋州市博物館。該鼓于1999年1月在光村鎮(zhèn)泊潮新村出土。鼓面徑為46、殘高17厘米,損壞較為嚴重。鼓面四至七暈間有部分殘缺,體型較小,面平無蛙。鼓面鼓身皆以二弦分暈,暈圈層疊有致,紋飾精美。鼓面分為八暈,當心為十芒太陽紋微凸,紋間填以角形紋圖案。二暈至四暈依次為雷紋、圓圈紋、櫛紋。第五暈為主暈,飾翔鷺紋四只,依逆時針排列。六、七、八暈分別為:櫛紋、圓圈紋、櫛紋,鼓面紋飾對仗工整,大氣磅礴。該鼓胸腰部有部分殘存,胴部突出,亦飾有精美的圓圈紋、櫛紋等。從其鼓面紋飾及殘存的部分特征看,可定為石寨山型。
文昌珠潭銅鼓,2000年12月21日在海南文昌市發(fā)現(xiàn),由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谑胁┪镳^征集,系文昌市羅豆鎮(zhèn)珠潭村村民在村東自留地勞動時發(fā)現(xiàn)。銅鼓的胴、腰、足三段分明,鼓面出沿,飾四蛙,面中央飾八芒太陽紋,七暈,暈間飾勾連回行紋,胴部稍凸,有勾連圓圈紋,其上附一對環(huán)形雙耳;束腰,飾勾連菱形紋;足外撇,足底殘缺。鼓面徑76.5、殘高44厘米。考古人員初步分析此鼓屬北流型。
陵水新村銅鼓,陵水縣博物館現(xiàn)存兩面北流型銅鼓,均僅存鼓面及鼓身碎片。其中的一面為陵水縣新村出土,面徑57、殘高15厘米,面沿有順時針環(huán)立四蛙。三弦分暈,鼓面共六暈,中心為六芒太陽紋,暈間遍布陰紋云紋,鼓身均布二弦,中施斜方格填線紋。原文物編號為粵150號鼓。
陵水北高銅鼓,1982年春,陵水縣英洲公社鵝仔大隊北高村農(nóng)民開荒時發(fā)現(xiàn)。出土時鼓身已殘破,現(xiàn)藏于陵水縣博物館。鼓面直徑46.1厘米,鼓身殘存最高處22厘米。鼓形制古拙、工藝粗糙。鼓面大于鼓身,中間太陽紋光芒六道,尖狀輻射。單線分暈,共四暈,暈距疏朗,暈間皆飾以圖案化鳥形紋。鼓身從僅存的部分看,胸、腰分明,素無花紋。胸、腰之間有四個扁耳,兩兩相近。
陵水嶺門銅鼓,該鼓載于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編的《中國古代銅鼓》一書中,至今去向不明,由于是出土器物,故收于本文。據(jù)《中國古代銅鼓》介紹,該鼓為1977年陵水縣嶺門農(nóng)場出土,僅存鼓面及鼓身碎片,面徑為55厘米。面沿逆時針環(huán)立四蛙,三弦分暈。鼓面七暈,中心太陽紋六芒,暈間遍布雷紋。鼓身碎片皆飾半圓填線紋,屬北流型銅鼓,文物編號為粵151號鼓。
陵水福灣銅鼓,1983年8月27日,陵水縣英洲公社福灣村農(nóng)民在村后海灘沙丘高處開荒植樹時,掘出銅鼓一面,出土時鼓面朝下,沒有任何共存物。該鼓為靈山型,鼓面徑28厘米,中央飾太陽紋,光體似圓餅狀凸起,光芒八道尖狀輻射,芒短而粗。自內(nèi)而外,一至五暈是三弦分暈,光體內(nèi)紋飾不清,二、四暈飾同心圓紋,三、五暈飾鷺鳥紋;六至七暈是二弦分暈,均飾以水波紋。在鼓面六、七暈間有六個立體蛙飾,依順時針方向等距排列。鼓面大于鼓身,通高32厘米,明顯分胸、腰、足三部分,胸、腰間有一條凸起的分界線,腰作反弓形,腰、足之間有凸折棱,足底有折邊。胸、腰靠近處有四個扁耳,飾以節(jié)紋,兩兩相近,分成對稱的兩組。鼓身以三弦分暈,共十一暈,交互飾以云雷紋、水波紋。鼓面和鼓身的足部都有破殘,重19公斤。
峻靈王廟銅鼓,該鼓現(xiàn)藏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標本陳列室,為1942年10月日據(jù)時期由海南運至臺灣。據(jù)說原藏于昌江縣峻靈王廟,屬北流型銅鼓。昌江縣是黎族的分布地區(qū),臺大人類學系記錄該鼓為“海南島黎族得來”。鼓面徑70.5、高39.5厘米,鼓面大于鼓身,有寬而下折的“裙邊”(垂檐)。兩雙環(huán)狀小耳,上飾纏緱紋。鼓面8芒太陽紋,三弦分七暈,邊緣有4只小蹲蛙,形狀稚拙,按逆時針排列,紋飾為菱形填直線紋。鼓身分三段,胸平,下至腰略內(nèi)縮,足部外擴。該鼓是否為《瓊州府志》中所載,明天啟五年出土的峻靈王廟銅鼓,尚需進一步證實。
另外,在儋州市白馬井鎮(zhèn)學村旁的春江河里,2001年時也發(fā)現(xiàn)了一面銅鼓。胸、腰、足三部分區(qū)分也比較明顯。鼓面出檐,檐寬3.3厘米,其上為三弦開暈,呈七暈、八芒,暈間裝飾有云紋,鼓面邊沿有一小缺口。骨面上飾有六只立蛙,按順時針方向排列。鼓胸最大徑偏下,鼓腰較內(nèi)收,呈亞腰形;大圈足外侈,腰與圈足之間有一突棱。胸與腰之間附有兩對雙環(huán)耳,為素面,耳距寬約10.7厘米。鼓身的紋飾與鼓面一樣,飾滿云紋。鼓內(nèi)壁涂抹一層近石質(zhì)的東西,表面光滑,近足底有少量鐵銹。面徑97-98.7、高56-56.8、足徑96厘米,重量97.5公斤。
臨高皇桐嶺遺址,1963年發(fā)現(xiàn),1998年進行了復查。此遺址出土青銅釜兩件。銅釜大、小各一件,釜口朝上套合在一起。兩釜形制相同,均為盤口、深直腹、圜底,腹部有寬帶凸弦紋三道,口沿外側(cè)附立辮紋環(huán)形耳一對。每耳上端兩側(cè)角各立一只小動物。大釜口徑64.5、通高47、腹徑56、深36厘米,附耳上各立圓塑小羊兩只;小釜口徑33、通高22.5、腹徑30、深1605厘米,附耳上各立圓塑小鳥兩只。合范澆鑄。
臨高調(diào)樓佳才村1972年出土1件青銅釜。盤口,直腹較深,平底外凸,口沿上附三對六只環(huán)形辮紋方耳。每只耳上端各鑄造一對人、畜、象,共三組,其間有牛、騎馬武士和戴冠著短褲的人物等。直腹中間鑄造寬帶凸弦紋三道??趶?3、通高74、腹徑81、深58厘米。合范澆鑄。
臨高東英文連村1984年出土青銅釜1件。盤口,直腹較深,平底中部外凸,口沿外側(cè)上附立兩對四只環(huán)形辮紋方耳,附耳上端兩側(cè)角立立牛各一頭,腹中部鑄飾寬帶凸弦紋三道,中間一道凸起??趶?6、通高55、腹徑56、深35厘米。合范澆鑄。
儋州洛基鎮(zhèn)洛基河畔臺地1996年出土青銅釜1件。盤口,直腹較深,平底中部外凸,口沿上附兩對四只環(huán)形辮紋方耳。附耳上端兩側(cè)角立狗各一只,腹中部鑄飾寬帶凸弦紋三道,中間一道凸起??趶?6、通高64、腹徑70、深58厘米。合范澆鑄。
東方羅帶鄉(xiāng)羅帶河臺地距地表1米深的地方出土青銅釜1件。盤口,直腹較深,平底中部微凸,口沿外側(cè)上附立辮紋方耳一對兩只。附耳上端兩側(cè)各立小鳥一對,腹中部鑄飾寬帶兩道,間距17厘米,寬帶中央均凸起形成一道凸弦紋??趶?1、通高38、腹徑38、深24厘米。合范澆鑄。
陵水椰林卓杰村1984年出土青銅釜1件。盤口,直腹較深,圜底,口沿外側(cè)附兩對四只環(huán)形辮紋雙耳,每只耳頂端立三只小鳥。口徑57、通高44、腹徑52、深35厘米。合范澆鑄。
另據(jù)儋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林彬介紹,儋州發(fā)現(xiàn)的四件銅釜,其中一件在1994年出土于該市洛基鎮(zhèn)三干塘河右岸的二級臺地上,其余三件在2003年出土于中和鎮(zhèn)橫山管轄區(qū)何宅村。這四件銅釜的形制特征基本上較為相同,唯所飾的環(huán)耳數(shù)量的裝飾上稍有一些區(qū)別。銅釜器形碩大,呈大盤口,寬鋬沿且內(nèi)折,筒腹、直壁,大圜底,腹部外壁中部附有二三條粗壯凸箍紋,釜腹為素面無紋飾??谘靥庯椨欣K索紋環(huán)耳,耳上由有動物紋或武士紋立體裝飾物。洛基鎮(zhèn)出土的銅釜口沿上飾有兩對繩索紋雙環(huán)耳,每只環(huán)耳上各立一對小鳥。銅釜口徑67、高55、底徑61厘米,保存完好。中和鎮(zhèn)發(fā)現(xiàn)的三件銅釜口沿上各飾一對繩索紋環(huán)耳,每件銅釜口沿上的環(huán)耳附有不同的飾物,分別為一對小鳥、一對騎馬的武士或一對動物紋立體裝飾物。中和鎮(zhèn)何宅村的三件銅釜中,僅有一件很完整,口徑55、高33、底徑45厘米。
從海南省博物館館藏的青銅鼓、青銅釜以及海南各地發(fā)現(xiàn)的同類器物來看,海南省也是繼云南、兩廣等地之后青銅鼓、釜的一個重要分布地區(qū)。尤其是青銅鼓,它包括的類型以北流形銅鼓最多,另外,還有靈山型、石寨山型(亦即黑格爾Ⅰ型)以及麻江型。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海南島與嶺南地區(qū)以及環(huán)北部灣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和文化交流。關于海南島這些銅鼓、銅釜的產(chǎn)地和來源,從現(xiàn)有考古調(diào)查和相關文獻觀察,海南島并不具備鑄造這些器物的條件和環(huán)境,應是來自于海南島以外的其他地區(qū)。同時,這些漢代時期的器物,也證明了西漢時期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的強化管理和有力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