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大學出版社列出一個“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紅樓夢》高居榜首,眾多中外名著赫然在目;而網絡文學則大受歡迎。
其實,這沒什么好奇怪的,在當今喧囂的文化場域中,經典注定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可能有人會說,經典難道不是傳世名作嗎?怎么會注定孤獨呢?誠然,經典理應是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然而,經典的深邃性、穿透性與引領性卻注定了它的曲高和寡。
從閱讀內容上,與網絡文學“茶余飯后”的性質作比較,經典不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從信息傳遞上,與網絡文學的嘩眾取寵作比較,經典不具備吊人胃口的噱頭;從心靈接受層面來看,與網絡文學的碎片化填充作比較,經典作品雖然具有絕對優(yōu)勢,但若優(yōu)勢藏于庭院深處,那絕對優(yōu)勢也就成了絕對劣勢。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在于它的隨波逐流,而在于它的超前性;經典的偉大,不僅在于它說出了我們內心深藏的隱秘,還在于說出了我們內心難以抹去的、無法掩飾的真正恐懼——現(xiàn)代性對人類精神生活和靈性寄托的毀滅性打擊。而這些,潛藏于庭院深處而不為人知,就好比寶藏深藏于海底,而游客只看到平靜的水面一般。
當游客在南昌郊外的青云譜看到朱耷遺留下來的不朽的作品時,有幾人能從那枯枝、殘葉、怪石、丑鳥等令人喪氣的破殘筆墨中去領悟那倔強與頑強的生命?當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時,又有幾人能看到曹雪芹設計這一情節(jié)“上接屈原、下引王國維,昭示著一個難以窮盡的亂世的開啟”?
而網絡文學則不然,它以時效性博人眼球,以趣味性吸引關注,以庸俗性迎合讀者,以碎片化搶占空隙。不是讀者不想向上向善,而是讀者實在難以沉潛下心來仔細品讀。如果經典的深邃與引領性能讓讀者在較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接受,那經典必然會重新贏得廣大讀者的青睞。如何讓經典的精髓為大眾接受,或許,我們能從《易中天品三國》《王立群讀史記》《于丹論語心得》等著作中找到答案。當一批又一批的讀者如潮水般涌向書店購買以上書目時,經典已然走進了讀者的心中。
經典本不過時,但若沒有合適的走近讀者的方式,死活讀不下去的排行榜經典名列前茅的狀況恐怕依然會繼續(xù)。期冀有那么一天,經典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