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美傳媒
【觀點引路】立于世,不可否認要為谷糧謀,但一個人的追求若止步于此,就會俗不可耐。碩士研究生畢業(yè)的吳向榮海外歸來后,選擇扎根沙漠,并且一干就是14年,雖然日日與黃沙相伴,做著“看似不高大上”的工作,但他卻在更高層次上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
【適用話題】志向;堅守;人與自然;選擇;奉獻
從日本留學歸國,手拿環(huán)境學本科和經(jīng)濟學碩士的文憑,他卻選擇了一份最難“回本”的工作,駐扎騰格里沙漠基地,和沙漠化斗智斗勇。這位有個性的海歸就是吳向榮。14年,他令黃沙開出一片花海,一條南北長約18.5千米,寬為500米~2000米,總面積達3萬畝(200公頃)的鎖邊林綠化帶,將騰格里沙漠囂張東擴的步伐止在賀蘭山腳下。
從小生長在內(nèi)蒙古阿拉善的吳向榮,似乎對治沙有一種情結。他小時候跟著父親坐上用于“飛播造林”的農(nóng)用播種機,看著種子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四散開來,好似長了翅膀的精靈,讓沙漠有了靈動的活力,這一場景深深刻在他的心底。高三那年,他做了一個看似年少輕狂的決定:去日本留學,學環(huán)境學!
從天津出發(fā),坐50個小時的慢船,那是他第一次感受阿拉善區(qū)域以外的春天。面對日本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季,吳向榮并沒有欣喜,反倒有些沮喪,因為在故鄉(xiāng)阿拉善,他最不想過的季節(jié)就是春季,日日揚沙、黑塵暴肆虐,幾乎見不著藍天白云。他想,自己該為家鄉(xiāng)做點什么了。那年,正好他的校長聽說有人在肯尼亞治沙,便一下子對治沙起了熱心,讓吳向榮帶了些種子回阿拉善種上,還讓吳向榮帶了幾位日本的指導。
吳向榮常常提到:“如果我一開始就知道這個事情要做這么長久,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我們要做這么大規(guī)模,如果一開始我知道這個事情是這么艱難的話,可能我會選擇放棄?!钡幸饬x非凡的事情都源于開始實踐的一剎那。
在與沙漠漫長的廝守中,大家都漸漸離開了阿拉善,只有吳向榮留了下來。
雖然有高學歷傍身,但在種樹這件事上,當初的吳向榮,的的確確是個門外漢。榆樹、胡楊、梭梭、沙拐棗、花棒、楊柴,哪種更容易成活?新疆沙拐棗和內(nèi)蒙沙拐棗有什么區(qū)別?哪種灌溉方式更節(jié)約有效?這些年,全憑著一腔熱血去拼去闖。基地右側的一條大道,是吳向榮沙漠種樹的起點,每每提及這里他都顯得不好意思:“這些樹都是2003年種下的,但是基本上都沒活下來,所以我一般說自己是從2004年才開始種樹的?!?/p>
駐扎在阿拉善14年,團隊里固定的種樹人也才8人,基地周邊只有11戶農(nóng)牧民,放眼望去唯有茫茫黃沙相伴。種樹、種樹、種樹,這就是吳向榮的生活。
吳向榮說沙漠不需要被治理,沙漠本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真正需要治理的是沙漠化。因此,吳向榮種植綠化帶鎖住沙漠的邊緣,阻止沙漠的繼續(xù)擴張,使得沙漠化的區(qū)域能夠逐漸實現(xiàn)自我生態(tài)修復。如今,吳向榮已是中國綠化基金會騰格里沙漠治沙示范基地負責人。在他的宣傳下,每年都會有一兩千名阿拉善附近的中小學生來到基地體驗沙漠、親自種樹。吳向榮還想要在人們心里種一棵樹,喚起整個社會的生態(tài)認知。他說:“沙漠不可怕,沙漠化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內(nèi)心的沙漠化。”
(特約教師 李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