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這個中國最為不安、動蕩、艱苦的一年里,厲敏之參加了新四軍、從此開始了她的戰(zhàn)斗生涯,那時,她僅僅只有16歲。從業(yè)余藝術歌舞團,到海防團,到衛(wèi)生員,從后勤保障做到前線斗爭,大大小小的戰(zhàn)斗她參加過無數(shù)次,即使是以不同的身份。
她說:“在海防團的時候,革命異常艱苦。”因為后勤物資的運送依托“海上生命線”,新四軍海防團的大木船則是流動的兵工廠。她說:“海邊沒有蔬菜,每頓幾乎都是小碎蟹就著稀飯,將就下咽”;“海上的時候,風浪大的話,桅桿甚至可以傾斜到海面上”;“在海上,大家都吐得天翻地覆,膽汁都吐出來了,我也是,難受得要死”;“工作條件差到要命的程度”。這樣的生活,她幾乎每天都重復著。可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有一回,她去開會的路上迷了路,體力不支,暈倒在岸邊,潮水淹沒她之前,被一個路過的漁夫老鄉(xiāng)給救了。因昏迷,她甚至都沒有看清救命恩人的長相,所以在這之后,她就把所有的蘇中老百姓都當成了自己的恩人。也就是這樣,之后的她,直至現(xiàn)如今,依舊懷著感恩的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像這樣的生命危險她還經(jīng)歷過一次。那是在鹽城打仗,鬼子到處打冷槍。她作為衛(wèi)生員正蹲在戰(zhàn)壕里為傷員包扎,突然之間,隊長狠狠地把她往下拽,以至于帽子飛了出去,撿了帽子回來才發(fā)現(xiàn),帽子上正中央有一個洞。如若隊長沒有在生死關頭拉她一把,或許在那時,她就去馬克思那里報到了。
一路走來,看過滄海桑田,看過世事沉浮,厲敏之說,或許一般人無法感受、體驗,當初抗戰(zhàn)時的慘烈和艱難,可她依舊走過了。在抗戰(zhàn)勝利后,抑或是改革開放后,她回憶起那段歲月,都覺得有一種動力,告訴她,還有什么事不能咬咬牙挺過去呢?只要有信念和理想,一切都會過去的。的確,信念因其執(zhí)著而為信念,理想因其偉大而為理想。 (沈津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