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儉
[摘 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給誤讀插上生成的翅膀,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學習與感悟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誤讀中加深理解,在誤讀中深刻感悟,在誤讀中升華情感,在誤讀中拓展延伸,讓學生充分地融入課堂學習中。
[關鍵詞]語文教學;誤讀;放飛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2-0054-01
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誤讀的情況。教師不應該就此批評學生,而是要將誤讀作為一種契機,引導學生認真地去思考“誤”在哪,放飛學生的思維,真正地化“誤”為“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在誤讀中加深理解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背誦,而是理解。很多時候學生搖頭晃腦背了半天課文,卻并不知其含義,這是語文教學的失敗。面對學生誤讀的情況,教師正好可以給出進一步解釋,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小學生需背誦了解的幾則《論語》中有這樣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剛接觸的時候,很多學生喜歡把“樂”字讀成“yue”。的確,這是個多音字。教師不要立刻指出學生的錯誤,可以先講一講這句話的含義。為什么讀“l(fā)e”不讀“yue”呢?因為這句話是表達對遠方來的朋友的歡迎,這個“樂”表示快樂、高興的意思。這樣一來,學生就能理解了,記憶也會更深刻。
二、在誤讀中深刻感悟
很多時候,學生看似讀書十分用心,聲音洪亮好聽,其實只是流于表面的讀書,他們并沒有主動去感悟文本的深刻內涵。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去體會誤讀的句子,那么學生不僅不會再出錯,而且學習也能更加深入。
以蘇教版語文《春雨》這首詩為例。里面有一句“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學生容易將“發(fā)”字讀成第四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與感悟。
師:剛剛我聽到一個同學讀這句詩,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對不對。
(讀錯的學生又讀了一遍)
師:大家發(fā)現(xiàn)問題了嗎?
生1:那個“發(fā)”字應該讀第一聲。
師:正確。但是為什么呢?大家結合課文的插圖想一想這句詩的意思。
生2:這句詩描寫的是春雨下了,植物開始生長了。
師:理解得很對,下面請大家感受一下我說的畫面。雨好像知道下雨的節(jié)氣,正好在植物生長的時候,它便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想象到這個畫面了嗎?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發(fā)”字第一聲和第四聲的區(qū)別。第四聲一般指頭發(fā),可是畫面里有頭發(fā)嗎?所以讀第四聲肯定是不對的。這里讀第一聲有開始的意思,植物在這個春雨的季節(jié)剛好開始了生長。這樣,我們就能理解整句詩了。
三、在誤讀中升華情感
語文學習中,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十分關鍵,有“感”才有“悟”。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學生誤讀的情況,引導學生與原句進行對比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誤讀中升華學生的情感。
例如,在蘇教版語文《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有這樣一句描寫:
“他一句一句地審閱,看完一句就用鉛筆在那一句后面畫上一個小圓圈。”
這里,學生很容易把“一句一句”讀成“一句句”。此時,教師可以趁此機會引導學生對課文情感進行深入剖析。教師這樣引導:“剛剛有同學將原文中的‘一句一句讀成了‘一句句。看起來似乎都是那個意思,但是其中的差別很大,細細斟酌就能發(fā)現(xiàn)。大家都知道,周總理是多么優(yōu)秀,多么可敬的人,他對于工作是那么認真負責。這里描寫他批文件是‘一句一句審閱,多出來的這個‘一不僅不是多余的,反而表明了其速度并不快,說明其對工作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同學們以后讀這一句話不要再讀錯了,不然就表達不出原文的情感了?!?/p>
四、在誤讀中拓展延伸
誤讀并不可怕,很多時候,“誤讀”反映出來的都是學生潛意識里的習慣與觀點。但是這種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從“誤”中學習更多正確的新知識,并舉一反三,就能夠反過來推動學生的進步。
在我國古典名著中有很多人名,小學生的知識儲備還不夠,十分容易誤讀。例如,《三國演義》中的劉禪,學生往往一開口就讀成了劉“chɑn”。教師如果能給學生講解其名字的由來,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劉禪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后主,“封禪”是那時候十分重要的祭祀活動,其“禪”字有“禪讓”的意思,因此讀音就應該是“shɑn”。通過這樣的拓展延伸,使得學生對于發(fā)音的記憶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更多知識。
在學生閱讀過程中,誤讀現(xiàn)象不可避免。教師要用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應對,而不能直接批評指正學生的錯誤。通過上面四個方法的運用,誤讀不僅不再會阻礙學生學習,反而能夠成為課堂教學的翅膀,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飛翔。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