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與齊桓公。
盡管管仲在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的爭王之戰(zhàn)中跟隨了公子糾,盡管管仲曾試圖刺殺公子小白,盡管管仲有許多為人詬病的缺點,但在鮑叔牙的建議下,小白還是大人有大量地選擇原諒并且重用了管仲。而在此后管仲“士為知己者死”式地輔佐小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小白的霸業(yè)。由此,小白成了名振千古的明君,管仲成就了偉大的事業(yè),也讓“管鮑之交”的美好情誼流芳百世。
比干與商紂王。
紂王在擁有妲己后變得更加窮奢極欲,比干冒死進諫,勸紂王關(guān)注民生,結(jié)果紂王荒唐地要比干剖心證明“忠心”——于是,比干慘死。
同樣是君王與臣子,齊桓公不計前嫌,寬仁大度,唯才是用。管仲何幸,他有蓋世的才華,還遇到了伯樂。
比干一片鮮紅的忠心,滴著淋漓的血,血流滿地,蒼天可鑒——但紂王視而不見。比干有驚世的眼力和眾所周知的忠心,但他沒能遇到伯樂——當然,這樣的紂王自然再也守不住商王朝了,歷史的車輪滑到了周朝。
孔子的伯樂呢,是誰?
孔子曾在魯國擔(dān)任司寇,并且干得風(fēng)生水起,國家風(fēng)氣大好,并且很有可能實現(xiàn)魯國強大起來的“魯國夢”??上Ш镁安婚L?!褒R人歸女樂,三日不朝,孔子行。”齊國怕魯國強大起來威脅到自己,于是使計送來能歌善舞的美色,魯國領(lǐng)導(dǎo)人果然中計,不問政事,孔子選擇了馬上離開魯國并且開始周游列國。他在這十四年的奔波里有過風(fēng)餐露宿,有過與弟子失散流離,甚至遭遇過生命之虞。有一次,大家都餓了好幾天,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以致子路質(zhì)問孔子:“君子亦有窮乎!”
子貢曾很婉轉(zhuǎn)含蓄地詢問孔子的心志:“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孔子回答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睆摹拔掖Z者也”這句肺腑之言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急于用世以及想要一展抱負的愿望——這可以解答孔子之所以周游列國的原因和動力——在魯國沒有伯樂,他奔走,他放下大學(xué)問大思想家的架子,他在尋找他的伯樂——他要找到他的伯樂來實現(xiàn)他的理想!
縱觀古今,與孔子有相同抱負的人才數(shù)不勝數(shù)。雖說“金子總會發(fā)光”的,但是當你發(fā)出的光沒有“伯樂”來及時發(fā)現(xiàn)時,你會跟孔子一樣,歷盡艱難去尋找屬于自己的伯樂嗎?
我想,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沒有管仲的幸運,也不會有比干的慘烈遭遇,但很多人有可能像孔子那樣,即使終于被重用,也很有可能再遇到打擊而與理想失之交臂??鬃雍芄麛嗟剡x擇了繼續(xù)走在追尋伯樂、其實是在追尋理想的路上——他知道,只有不斷地去追尋,才可能遇到伯樂,實現(xiàn)理想。而孔子,恰恰也是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偉大精神,成就了他一生的偉業(yè)。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的伯樂正是他自己。
你呢?你的伯樂在哪里呢?我相信,只要你去追尋,也一定能找到伯樂。
【點評】 千里馬們都渴望伯樂,伯樂卻不常有。文中用管仲、比干對比,一個幸運,一個慘烈。他們襯托出孔子如同大多數(shù)人一樣,有才,坎坷,不得遇伯樂。葉璇同學(xué)的視角就是這樣獨特而冷靜。孔子像大多數(shù)有才之人一樣不得遇伯樂,但卻奇傲而實在——不埋怨,追尋自己的理想,做自己伯樂。此文單就視角和立意已是上乘,何況對比和襯托的手法嫻熟,行文老到。
(指導(dǎo)老師:楊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