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的作文之所以缺乏令人動容的力量,寫作技法的缺失是很重要的原因,尤其體現(xiàn)在記敘文領(lǐng)域。記敘文以敘寫人物的經(jīng)歷或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為主要內(nèi)容,學生作品又以敘寫人物經(jīng)歷者居多,所以掌握刻畫人物形象,突出性格特征的寫作技巧尤為重要。作為史傳文學典范的《史記》,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某些方法,值得我們借鑒。下面就以《鴻門宴》為例來談一談。
一、設(shè)置矛盾沖突,凸顯人物形象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庇洈⑽闹械膹埮c弛,主要是指節(jié)奏的緊張和遲緩,矛盾的變化狀態(tài)和靜止狀態(tài)。將緊鑼密鼓與輕歌曼舞巧妙地交融在一起,才能組成和諧的旋律。《鴻門宴》以緊張激烈的矛盾開始,扣人心弦。曹無傷告密使項羽勃然大怒:“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箭在弦上,一觸即發(fā)。再加上謀士范增的“其志不在小”的分析和“急擊勿失”的建議,使氣氛更趨緊張,一時間戰(zhàn)云密布,令讀者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然而,一夜之間氛圍驟變,那是由于項伯的知恩圖報:劉邦熱情款待,并約為婚姻,使得項伯不僅以沛公“不敢倍德”言報項王,還竭力為其說情:“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表椨饎傘棺杂?,好大喜功,當即“許諾”,緊張的臨戰(zhàn)氣氛便開始緩和。這是本文圍繞項羽是否發(fā)動進攻這個問題設(shè)置的第一次矛盾沖突。主要人物初次亮相,就在激烈的沖突中使各自的性格特征得以凸顯和放大。劉邦機敏精細,知人善任,極盡巴結(jié)拉攏之能事;項羽簡單粗暴,驕橫氣盛,缺少謀略,沽名釣譽。
第二次矛盾斗爭圍繞劉邦能否安全脫險展開。劉邦假意向項羽謝罪,緊張氣氛得以緩和;待到項莊拔劍起舞,刀光劍影,氣氛又趨緊張,等到樊噲擁盾強行入軍門,項羽按劍而跽,則把矛盾推向高潮。接著劉邦離席、逃跑,張良留謝,氣氛逐漸緩和。作者正是在如此緊張急迫、劍拔弩張的斗爭中,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兩個政治集團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劉邦聽到項伯密告軍情,馬上緊急研究對策,第二天親赴鴻門假意屈從,聽項羽說出曹無傷告密之后不動聲色,樊噲闖帳后,趁氣氛稍緩之機托詞離席,不辭而逃,后又果斷誅殺曹無傷,充分顯示了劉邦能屈能伸、多謀善斷的性格。
本文最成功之處就在于把人物放在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的焦點上加以刻畫,在寫作中注意了張弛變化,使情節(jié)起伏跌宕。這樣才使“鴻門宴”成了人盡皆知的歷史典故,成為“險惡處境”的代名詞,才使劉邦、項羽無論最后成功或失敗都深深烙印在讀者心里。
二、映襯對照,展示差異,彰顯靈魂
司馬遷寫項羽時,總是用劉邦同他進行對照,用范增來襯托他;同樣,寫劉邦時,又不忘用項羽與他形成對比,用張良來映襯之。例如,同是面對告密者,項羽聽信曹無傷之言,暴跳如雷,不用召開會議,自己就做出了戰(zhàn)斗的決定,飛揚跋扈,目無屬下。而劉邦面對項伯帶來的軍事機密,先是大驚,接著就去請教張良,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對策,沉著冷靜,善于動腦筋。正面描寫固然可以了解人物的特征,但看得不全面、不深刻?;ハ嘁粚Ρ?,就大不一樣了。作者這樣在對比中塑造人物,展示了二人性格的差異,彰顯了人物靈魂,不用交鋒,誰勝誰負已明了三分。為了讓讀者更清楚地認識項羽,司馬遷還用范增進行側(cè)面烘托。例如,鴻門宴上,范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又讓項莊舞劍,項羽皆無動于衷,更有力地襯托了項羽毫無頭腦的獨斷專行、不聽人言,項羽集團內(nèi)部的分崩離析,可見一斑。在描寫劉邦時,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