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哪些地方的人最愛走動,哪些地方的人是“沙發(fā)土豆”
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人們的行為模式都會被隱秘地記錄并歸納起來,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人們能夠繪制出一幅全球“邁開腿地圖”,揭示出哪里的人每天走路最多,哪些國家的人動彈得最少。
如果將“邁開腿地圖”與一些疾病的發(fā)病情況疊加的話,那么更有趣的情況就能展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人們可以直觀地驗證“飯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是否可靠。
智能手機連著腿
倫敦地鐵KINGS CROSS站附近的乘客腳步匆匆
無處不在的智能手機為“邁開腿地圖”的繪制提供了技術基礎。市場分析機構IHS Markit的數(shù)據(jù)顯示,當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已占智能連接消費類設備60%以上的份額。
截至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保有量超過40億部。這也就意味著,全球平均不到兩個人中就有一部智能手機,而這些遍布全球的智能手機正是收集步伐數(shù)據(jù)最直接的來源。
大多數(shù)智能手機里都有一個應用加速計可以記錄步伐,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們用從人們手機上獲取的“全球性大數(shù)據(jù)”來研究人們的日?;顒恿?。全球11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71.7萬名男性和女性參與了這項為期95天的研究。
將這些數(shù)據(jù)分地區(qū)標注在地圖上時,一幅最新的“邁開腿地圖”就出爐了。
中國人走路最多,印尼人走路最少
哪些地方的人最愛走動,哪些地方的人是“沙發(fā)土豆”?
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人果真是全球最喜歡走路的群體,中國香港地區(qū)的人平均每天要走6880步,數(shù)量居全球之首,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港劇里那些夾著公文包、健步如飛的白領們果然名不虛傳,他們每天要走將近6公里的距離。
此外,內地這邊每日的行走量也不遑多讓,每天平均走6189步領先于其他國家和地區(qū)。
每天走路排名靠前的國家還有烏克蘭、日本和俄羅斯,每天行走的步數(shù)都在5500步以上。歐洲地區(qū)的瑞典人和西班牙人也熱愛走路。
《自然》雜志發(fā)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范圍內,人們平均每日的步數(shù)為4961,相當于4公里左右。英國居民每天走5444步,高于平均數(shù),而美國居民則每天平均只走4774步,低于標準。當然,美國人還遠非每天走路最少的,數(shù)據(jù)顯示,每天最“懶得動彈”的國家為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和馬來西亞,那些國家的人平均每天走動的步數(shù)分別為3513步、3963步和3807步,其中走動最少的印尼比全球平均標準要低大約40%。
如果從地圖上看,會發(fā)現(xiàn)所有這些走路多的國家和地區(qū),大都位于北半球的歐亞大陸上,那里氣候涼爽干燥,適合徒步。而走得少的國家,則大都位于海灣等氣候炎熱的地區(qū),在那些地方坐著不動都容易出汗,更別說到處走動了,因此人們習慣于一靜不如一動。如此看來,他們不愿意走路,也能理解。
在走路這件事上,男女有別
多運動有利于控制體重的推論也通過“邁開腿地圖”得到了驗證,因為平均步數(shù)多少與各國的平均肥胖指標有著明顯的相關關系。
每個地方都有走路多的人,也有走得少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由最有活力和最懶惰者步伐的差距得出的所謂“活動量不均衡”數(shù)值和健康有相關性。
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一個地區(qū)活動量不均衡數(shù)值越大,肥胖癥的比率就越大,反之亦然。比如,北歐國家瑞典的最活躍和最懶惰的步伐差距最小,而該國的肥胖癥發(fā)病率也最低。美國和墨西哥的每日平均步行數(shù)大致相等,但美國的活動量不均衡數(shù)值要大得多,肥胖癥率也更高。
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在步行這件事上,男女有別。別看女性一逛起街來就足下生風,連續(xù)走幾個小時都不累,但總的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男性的走動距離還是要多于女性的。
由兩性之間的有關差距造成的“活動量不均衡”在各國間也有差異。比如在日本,男女活動量差距小,肥胖癥發(fā)病率和活動量差距都小。而在兩性的活動量差距大的國家,如美國和沙特,女性通?;钴S時間比男性少。尤其是沙特本來就處于人均步數(shù)最少的國家之列,那里的女性行走距離更有限,在沙特女性活動范圍受限,因此出現(xiàn)了明顯的“活動量不均衡”的狀況。
另一項研究表明,女性傾向于比男性做更少的運動,比如34%的女性是不愛運動的,而男性這個比例為28%。但這也存在地區(qū)差異。在俄羅斯、克羅地亞、盧森堡、希臘和伊拉克等國家,女性比男性的運動多。
心臟最健康的人群
通過步行距離和肥胖癥間的關聯(lián),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步行即可解決生活問題的地方,其肥胖癥率較低。
步行是一劑健康良藥,但必要的基礎設施如步行道則是藥引子。研究人員列出了69個便于步行的美國城市,發(fā)現(xiàn)那里的居民更容易保持活躍。比如,紐約和舊金山這樣的城市會方便步行者,人們更活躍。而在休斯敦和孟菲斯等城市,人們駕車出行才方便,其肥胖癥率就較高。
當然,對于遠離城市的人群來說,步行是基本的健康生活方式。有研究人員曾聲稱找到了世界上心臟最健康的人群,即生活在玻利維亞亞馬遜森林中的提斯曼人。
提斯曼人以打獵、捕魚和務農為生,生活環(huán)境幾乎與世隔絕。這意味著他們每天的運動量極大,通常男人每天要步行1.7萬步,女性為1.6萬步,就連60歲以上的老人也能達到每天1.5萬步。他們當中很少有人得心臟病,七八十歲的人心血管仍然非常健康,沒有任何堵塞,這都被認為是多步行的功勞。
讓大家走起來
為了讓大家“邁開腿”,不同國家也想了一些辦法。
比如,在“邁開腿地圖”中,英國的排名比較靠前,而這是近十年來政府培養(yǎng)國民養(yǎng)成經(jīng)常步行習慣的結果。
每年的5月4日到11日被英國政府命名為步行周,鼓勵全民多走多動。
英國漫步者協(xié)會在2005年推出了一項名為“感受30分鐘”的10周行走計劃。內容包括:第一周每天步行兩次,每次10分鐘,一周步行3天;第二到第三周每天步行兩次,每次15分鐘,每周步行4天;第四周每天步行兩次,每次15分鐘,每周步行5天;第五到第九周每天步行兩次,每次步行15分鐘,每周步行5天,但速度要較之前稍微加快,或在步行途中增加上坡或爬山路段;第十周及以后,快步走或爬山以挑戰(zhàn)自己。
漫步者協(xié)會和慈善組織麥克米蘭癌癥援助組織完成的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通過近十年的努力,不少英國人已經(jīng)喜歡上步行,但距離實現(xiàn)“全民行走”目標還有相當距離。調查結果顯示,43%的受訪者每周步行時間不到兩個小時。而英國政府建議人們每周應該有150分鐘的適量活動。
雖然調查顯示人們步行時間很短,但是93%的受訪者都認為步行是很好的鍛煉方式。漫步者組織的執(zhí)行總裁索斯沃斯表示,要改變人們懶于活動的狀況,步行是最容易進行也最有效果的方式之一。
不過在戶外步行是一項受天氣影響較大的運動,比如除想要浪漫范兒或喪家犬風格外,并不建議在雨中行走,此外近年來比較突出的空氣污染問題也打消了不少人在外面行走的念頭。
但最近也有研究顯示,即使是在空氣污染的環(huán)境下,騎自行車和步行給健康帶來的好處仍然大于暴露于有害空氣中帶來的風險。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流行病學研究的信息,并通過電腦模擬來比較不同地點的空氣污染以及運動所帶來的好處和風險。結果發(fā)現(xiàn),在污染比較集中的城市,只有每天騎自行車7個小時或步行16個小時以上時,運動才會弊大于利。
不過,劍橋的這份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一小部分極度污染的城市,如果每天騎30分鐘的自行車就可能給健康帶來危害。然而,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空氣污染數(shù)據(jù),全球只有1%的城市才屬于極度污染,因此只要確定不在最糟的1%里,就放心地邁開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