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類學視野下的霍去病墓及其石刻

      2017-08-16 01:03莊家會
      雕塑 2016年6期
      關鍵詞:衛(wèi)青霍去病墓葬

      莊家會

      渭河以北的咸陽原,是西漢帝王(后)最集中的陵墓區(qū),史稱“五陵原”。其中位于最西邊的漢武帝陵東部1km處,有一處山丘,其上巨石林立,在眾多墳墓當中尤為顯眼。當地人稱之為“石嶺子”,不知始于何時,人們在其最高處及北坡中下部、山腳下分別修建了3座小廟宇,現僅存山腳下的一座(2004年重修而成),香火不斷,于是鄉(xiāng)人更習慣于稱此山為“石嶺廟”。1776年,興平知縣顧聲雷在山南側立一石碑,將其定為“霍去病墓”。20世紀初,日本學者首先“發(fā)現”霍墓石刻,其后,歐美學者將它們納入藝術史研究視野,引發(fā)中外學者持久的研究興趣。至今,霍墓石刻的研究已有百年歷史,正式發(fā)表專題論文百余篇,相關言論數不勝數。但是,幾乎所有研究都是在承認顧知縣所認為的石嶺子為霍去病墓的前提下開展的,直到2009年,著名學者賀西林著文質疑,提出此山丘可能不是霍去病墓而是一座“仙山”。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篇文章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一旦此觀點成立,以往紀功性、象征性等普遍的看法將面臨尷尬處境。

      在《“霍去病墓”的再思考》一文中,賀西林提出3點質疑:姚察、顏師古二人憑什么說列豎石、存石雕的那座小土丘就是霍去病墓?證據是現茂陵博物館內還有一塊更早的康熙二十六年立的石碑,明確指出霍墓位置:同為抗擊匈奴英雄的衛(wèi)青墓,沒有豎石、石刻,相距咫尺的兩墓為何形制大異?在前兩個疑問基礎上,提出“霍去病墓”這一概念的生成是否存在以訛傳訛的可能?進而支持水野清一的看法,認為小丘酷似博山爐,與其說是祁連山,不如說是一座仙山。其主旨是“通過建構一個虛擬的神仙世界,以此來表達不死和永生的觀念”。

      雖然賀西林先生的一系列疑問,尚缺少足夠的證據來推翻石嶺子是“霍去病墓”的觀點,但是,卻是引人深思的。帶著疑問,筆者先后進行了3次田野調查,采訪了附近村莊十多位年長的村民,同時,仔細閱讀相關考古資料及文獻,認為霍墓的地望確實值得懷疑,姑且下文稱其為“石嶺子”,質疑的理由有3點:

      1.石嶺子在茂陵陵區(qū)中位置的特殊性

      石嶺子是茂陵陵區(qū)的一個部分,不管其是不是霍去病墓,都脫離不了茂陵陵區(qū)的總體規(guī)劃,因此將它納入陵區(qū)來考察是首要的一步。1962年至2008年初,考古工作者先后進行了3次較全面的茂陵陵區(qū)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解決了石嶺子在整個陵區(qū)中的確切位置。它位于茂陵陵園東圍墻、茂陵邑西壕溝之間的狹長地帶,東司馬門道北側(圖1)。

      在這東西寬度不到400m的地帶集中布置幾座大型墓葬,其空間分布明顯局促,較大的衛(wèi)青墓及石嶺子均為南北長方形,這恐怕與空間緊張有關。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狹長地帶恰是連接生者與死者的過渡區(qū)域。那么,在這樣的空間內,所有人工物更可能與生死主題有關,包括屈指可數的陪葬墓,應該是符合某個主題才被納入。

      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石嶺子恰好處于6座陪葬墓的中心位置(圖2),似乎陪葬墓有意環(huán)繞石嶺子有序排列。北側靠近茂陵東墻處,還有一陪葬墓,墓道向南,明顯偏北,似故意與這組墓葬拉開距離。如果石嶺子果真為霍去病墓的話,其他5座陪葬墓則應對其具有“拱衛(wèi)”作用。但是,用衛(wèi)青墓來拱衛(wèi)霍去病墓,等于長輩位卑于晚輩,這明顯不符合常理。那么,這些現象表明,以石嶺子為中心的墓葬布局,可能是為某種特殊目的而建,石嶺子具有特殊功能,而不一定是霍墓。從時間順序來看,應該是先有茂陵陵園和茂陵邑,再有石嶺子,然后才陸續(xù)加入配飾或護衛(wèi)石嶺子的陪葬墓。

      2.石嶺子與周邊墓葬遺存形態(tài)的空間關系

      上文采用考古報告中的平面圖,盡管考古學學科本身要求客觀,但畢竟為人工繪制,難免有誤差。接下來,讓我們換個角度,運用衛(wèi)星地圖進行俯視觀察(圖3)。從左至右,依次為衛(wèi)青墓、石嶺子、金日磾墓:從上至下,則依次為衣冠冢、石嶺子、無名冢。根據考古工作者勘查、測量,具體數據見下表:

      單純從列表考古勘探數據顯示的情況來看,石嶺子北側偏東有一條墓道、西部、南部有兩條陪葬坑、北側有圍墻,這些完全符合一座墓葬的特征。問題出在石嶺子與衛(wèi)青墓的距離上,它們異常的接近,考古測量兩者距離為50m,考慮到歷經兩千多年的自然侵蝕及人工破壞,它們的原始距離可能更近。如果考慮到原來的圍墻、祠堂等地面建筑以及墓植樹習俗需要一定空間,兩座墓葬可能會發(fā)生沖突。鑒于古人對陰宅同樣需要有一定的空間范圍,所謂“兆域”,一旦有其他死者進入墳塋區(qū)域,即被認為從屬于墓主。那么,怎么來解釋衛(wèi)青墓與石嶺子的緊密靠近,甚至會重疊的現象?

      筆者認為有兩種可能:它們共用一座圍墻:兩者本來就是一個共同體。如果石嶺子是一座墓葬,兩座非夫妻或直系親屬關系的墓葬共用一座圍墻,現考古資料中沒有先例,恐怕不符合古代陵墓制度,那么,兩者必有一個不是墓葬,而是某種建筑或景觀,它們才可能共存,依次邏輯,石嶺子從外部特征來分析,更可能不是墓葬。值得強調的是,茂陵園區(qū)多處建筑遺址勘探也有圍墻存在,且與陵墓共用圍墻的現象,如劉徹墓內陵園北側的6、7號建筑遺址的南圍墻就是帝陵陵園的北圍墻。同時,我們也可以懷疑所謂“衛(wèi)青墓”也可能并不是衛(wèi)青的墓,實際上,在未考古發(fā)掘前,除帝陵可以確定以外,其它所有墓葬主人都僅是傳說。筆者認為,“衛(wèi)青墓”也很有可能是霍去病墓,一是《史記》多處顯示武帝更為親近霍去病:二是霍墓較早進入茂陵,故理應位置離陵園更近。那么,石嶺子是一座神山的形象化,具有升仙或通靈功能,或早于實際霍墓,與其合為一體。其他墓葬理論上應與神山有相關性,如假設北側的“衣冠?!笨隙ㄊ怯嘘P的;“金日磾墓”,陳直先生認為是“李息墓”,都與源自西方的仙山有關:南北的兩座無名冢也應在此體系內。這樣,眾墓拱衛(wèi)神山就可以解釋。

      另外,上述是建立在目前墓群形制基礎上的一種推測,未考慮自然或人為對墓葬原始形狀的破壞。正如考古學家焦南峰所言:“關中地區(qū)的秦、西漢帝王陵歷史上遭到多次盜擾,經過多次修復,加之兩千余年農林水產活動及風霜雨雪的侵蝕,故現存的封土與始建原貌必然會有所差異?!笔聦嵉拇_如此,筆者發(fā)現近百年這個特殊墓群發(fā)生了迅速的形變,例如:1914年謝閣蘭考察霍墓時,衣冠冢封土尚存部分:1933年冬,馬子云去拓石刻時發(fā)現“霍墓較其它墓高大”;1962年第一次茂陵考古勘察認為霍墓平面為橢圓形:據當地村民宇文生明口述,打圍墻時地基中出土一石虎,在墓腳東約兩丈,(原文:原來這里有一斜坡與墓腳相連。)靠近墓東南角。遺憾的是,這些可能與原始環(huán)境接近的情況都不復存在了。因此,我們在離原境愈來愈遠的情況下,更應該謹慎推測、解釋。

      以上是筆者通過實地考察,結合考古資料及衛(wèi)星拍攝的地圖,從空間角度觀察獲得的兩點新發(fā)現。下面,根據先后幾個版本的《興平縣志》考察此山丘名稱的變化,揭示石嶺子是如何演變?yōu)榛羧ゲ∧沟?,同時,通過口述材料尋找石嶺子更為可能的功能屬性。

      3.地方志及村民口述中的石嶺子

      前文提到,茂陵附近的村民一直稱現在的霍去病墓為“石嶺子”。1934年冬,滕固先生踏查霍墓時聽當地人稱其為“石連山”,這似乎是祁連山的諧音,未引起學者的重視。針對地方村民如何看待與稱呼這個怪異的山丘,筆者于2015年7月下旬專門走訪了附近的5個村莊,先后采訪了策村的董明元、董桂成、董建春、馮友道,張里村的滕建有、滕子蓮,井王村的王懷仁、王篤民、王勤,史村的王孝成,道常村的張鵬敏。接受訪談的這些老人年齡從60歲到82歲,平均年齡近72歲。在他們的記憶中,人們確是把山丘稱之為“石嶺子”或“石嶺廟”,而把山北的一個現在已平掉的墓葬叫做霍去病的“衣冠冢”。更有意思的是,策村的董桂成據其叔父講,在山南約100m以前還有一墓葬,墓南也立有一碑,上刻有文字,大致說是霍去病墓,附近村民認為北邊的是霍去病衣冠冢,南邊的是霍去病墓。這使得霍墓真假問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興平縣志》是目前所見的與石嶺子直接相關的文獻材料。經過整理可知,興平編志始于明代興平知縣章評。已知的興平舊志共有10種,明代2種,清代6種,民國2種,其中明代刻本基本失傳且無關石嶺子的記錄,清順治刻本開始出現石嶺子的圖像,為便于比較說明問題,列表如下:

      稍微留意就會發(fā)現,徐本縣志相關區(qū)域只標出兩座墓葬位置,且都命名為“霍光?!?,從外部形象判斷,左側墓葬為石嶺子無疑。而70余年后再次修訂的胡本則簡單繪出4座墓,分別是霍去病墓、衛(wèi)青墓、石嶺子、霍光墓,石嶺子山頂小廟依稀看見。兩圖對照說明清前期的人們對山丘的認識模糊,后來再修定縣志時根據山丘的特殊形制確定為“石嶺子”,而非某人的墓葬,可見,“石嶺子”的稱呼源自其外形特征。乾隆四十二年顧聲雷再修縣志(其縣圖明顯是承襲了胡本),而茂陵圖企圖修正霍墓的地望,并增加了明確的石馬形象,將石嶺子正式確認為霍墓,但他還是墓上在標出“石嶺子”字樣,或許是出于對當地民俗的尊重。后來的各種版本縣志都是遵循顧本,山丘從此由“石嶺子”慢慢地轉變?yōu)椤盎羧ゲ∧埂?,且現今已經成為“常識”。賀西林先生提醒我們注意茂陵圖中,“衛(wèi)青墓”與“霍去病墓”位置進行了交換,因此,他質疑石嶺子非霍墓。筆者認為大家也應該留意石嶺子在多個圖中始終保持一樣的形態(tài),即如馬子云所描述的霍墓比其它墓高大。稍微比較便可知,石嶺子挺拔、高聳,有廟宇、小路,與現在從北坡登山所見極為相似。古代的堪輿圖非現代的地圖,缺少精確的測量,圖紙僅僅憑肉眼所見或記憶,大致勾畫而成,但不能否認,在清代或更早的古人眼中“石嶺子”就是如此。石嶺子人為的破壞程度可能遠遠超出我們所能想象的。兩千多年來,它實在是一個不斷被改變的人造假山,原屬于它的巨石、石刻,也遠不止目前的一百五六十塊,其高度或它原本的視覺形象,也非目前的狀況。調查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多數村民門口至今擺放著石質的碾子、碌石、磨盤等,它們是上世紀70年代以前家家戶戶必備工具,現已經閑置不用,其中部分就是花崗巖制品;另外,據策村董明元說,他就曾從“壓石冢”上運走石塊,改制為井蓋。從而間接佐證了筆者的推測。

      回顧關于霍墓及石刻的最早記錄,為南朝姚察“冢在茂陵東北,與衛(wèi)青墓冢并。西者是青,東者是去病。冢上有豎石,前有石馬相對,又有石人也?!碧拼亷煿诺摹霸诿昱?,冢上有豎石,冢前有石人馬者是也。”這也許就是顧聲雷修正霍墓位置的依據。林通雁認為,從文字表述上看,顏師古是參考了姚察的文字,非實際考察所得。而據水野清一、顧鐵符考證,姚察是實地進行了考察。那么,正如賀西林所質疑的姚察對衛(wèi)青墓和霍墓的判斷從何而來?結論很可能是在考察過程中,聽信了某一當地百姓的一面之詞而無暇深究。南朝經過兩漢末期的農民起義、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茂陵陪葬墓墓主估計已經很難確定。至唐宋時期,情況也可能順應姚、顏的判斷,如唐代詩人薛逢有詩一首《漢武宮辭》寫道:“茂陵煙雨埋冠劍,石馬無聲蔓草寒?!惫烙嬕彩撬诿陸{吊古人時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唐代《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中也提到:“衛(wèi)青墓,在縣東北十九里,起冢象廬山?;羧ゲ∧乖诳h東北十九里,起冢象祁連山?!边@些是現存文獻所能查到的,可以視為官方看法。至于當時的民間看法,已無從考證。那么,為什么古人偏偏在墳墓之上建廟宇?這又明顯不符合中國人之習俗,建廟的前提是基于當地民眾認為石嶺子是“山”,而非墓葬。

      王志杰先生將相關民俗整理為:“相傳茂陵有‘表忠義‘敬漢柏等古跡傳說,又有早先蘇武祭奠茂陵時手植‘合掌柏數株,歲久已不可考,傳至清代中葉,尚余漢柏一株屋宇三座,皆依附霍去病墓冢北坡(當地稱‘石嶺子)。現今禮敬古柏與‘趕廟會等內容已轉化成‘賀歲稔,祝康寧,向霍去病將軍頂禮,踏歌煥采歡慰視聽的游觀俗尚,后演變?yōu)槊磕贽r歷正月十七日、六月初一日民間文化活動的古會。兒童婦女這天頭上插上柏葉以祈福平安吉祥?!逼渲?,“表忠義”“敬漢柏”及蘇武植柏皆無從考證,但從謝閣蘭1914年3月6日考察所拍照片,鄧以誠1928年拍攝的照片,(圖4)民眾崇拜的柏樹極有可能就是山頂小廟西北側的一棵大樹,只是1928年它已經枯死。調查過程中,筆者請當地村民辨認該樹是否為柏樹,結果意見不一致,有人說是國槐。道常村張致敏聽其父說,石嶺子南邊以前有一棵大柏樹,民國十八年遭饑荒被伐掉。3座古廟在圖片中也相當清晰,山頂一座廟門向北,功能不詳,1985年坍塌:山腰一座較小,北向,當地稱為“娘娘廟”,目前無存:山腳一座最大,北向,現稱為“柏靈山廟”,目前尚存,只是廟內供奉的神主已由“柏神”轉為“霍去病”。1933年冬,馬子云先生在墓頂磚臺西北處發(fā)現一石碑,碑文寫道:“萬歷二十三年(1 595)十一月初一日發(fā)心人董仲倉。”此外,山頂附近的“三窩石”也有大量信奉者。加之以上廟宇信息可以肯定的是,石嶺子長期以來,在當地就是一座多神崇拜的“神山”,其中包括柏樹信仰、送子娘娘信仰、巨石崇拜等,恰恰是關于霍去病的英雄崇拜卻出現很晚。

      結論

      民俗材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可能存在以訛傳訛的現象:另一方面又具有持久的穩(wěn)定性,對正史有補充作用。鑒于石嶺子長久以來為當地民俗所覆蓋,成為方圓幾十里村民至今膜拜的神山,石嶺子歸屬問題理應充分考慮到民俗因素,一旦我們逼近真實,“霍去病墓石刻”的藝術問題將打開新的局面。以上論述,是筆者采用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法,結合考古實物及文獻,獲得的幾點新看法。筆者認為人類學強調田野工作及整體論的研究方法,對霍去病墓及其石刻的研究十分有借鑒意義。多次的調查工作,使得筆者越來越覺得這一課題的確需要運用交叉方法和多角度進行再思考。同時筆者認為,所謂的石嶺子,極有可能是茂陵陵區(qū)陵墓園林設計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觀點有待在日后調查與研究過程中,進一步加以證實。

      猜你喜歡
      衛(wèi)青霍去病墓葬
      一代名將衛(wèi)青:從奴隸到當朝駙馬
      河南澠池發(fā)現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與陸渾戎王墓基本一致
      霍去病之死
      二里頭遺址發(fā)現高規(guī)格夏代墓葬
      霍去病
      河南洛陽發(fā)現曹魏時期大型墓葬
      衛(wèi)青:一個騎奴憑什么能統(tǒng)帥全部漢軍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衛(wèi)青胸中的冰與火
      霍去病
      台湾省| 新郑市| 宁都县| 密山市| 嘉定区| 名山县| 哈尔滨市| 伊吾县| 东光县| 遂溪县| 内江市| 峨边| 道孚县| 敖汉旗| 中阳县| 宝山区| 思南县| 包头市| 巩留县| 吉安市| 晋城| 云浮市| 康保县| 丽江市| 天峻县| 寿阳县| 肇庆市| 台东县| 大丰市| 昆明市| 卓尼县| 新晃| 凤凰县| 塘沽区| 调兵山市| 上犹县| 都匀市| 武定县| 吉木乃县| 镇坪县| 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