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敏(玉溪市澄江縣文化館)
澄江松元彝族太平花燈簡析
■繆 敏(玉溪市澄江縣文化館)
澄江縣松元村坐落在距縣城20余公里的東山上,其行政區(qū)劃轄屬澄江縣??阪?zhèn)松元村民委員會。松元村彝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屬彝族“六組分支”。他稱白彝,自稱聶蘇,清代以前又稱“白羅羅”。松元村境內(nèi)山巒起伏,綿延不斷,松青竹翠,桃紅梨白,東面與南盤江相望,南臨海口河,西接撫仙湖。松元村現(xiàn)有總人口586人,其中男321人、女265人,是一個彝族聚居的村寨,本民族內(nèi)仍保持用彝語對話,文字已經(jīng)失傳。全村耕地總面積1058.4畝,其中水田79.2畝、旱地979.2畝。主產(chǎn)苞谷、烤煙、小麥、菜豌豆和少量稻谷、蠶豆,經(jīng)濟林、果木林和畜牧業(yè)比較發(fā)達,其中又以云南松著稱。通往縣城的公路為碎石和毛路混合。生產(chǎn)方式以機耕和傳統(tǒng)牛耕相結合。寨內(nèi)磚房鱗次,村民經(jīng)濟殷實、生活時尚。而就在這個緊跟時代的彝村,現(xiàn)還保留著100多年前的民間藝術——太平花燈。
據(jù)松元太平花燈藝人李國貞講,一年終結和新春伊始之際,村里都要演唱花燈,以示祈求平安、牛馬興旺、五谷豐登,故稱太平花燈。也有說是出于太平天國末期漢族地區(qū)流行的太平花燈。太平花燈傳入松元彝族村的具體時間不詳,據(jù)當?shù)乩陷吽嚾酥v,松元太平花燈最初還是從漢族地區(qū)傳入,大約在清嘉慶年(1796~1820年)間,是請十幾公里外,一個叫舊村(后遷到甸朵)的漢族師傅來教授的,據(jù)世傳花燈藝人張繁盛(第四代,72歲)、李高德(第三代,74歲)的祖輩推斷,松元太平花燈的傳入沿襲至今,大約也在150年。
松元太平花燈的傳承,主要是父子相傳,至今也沒有向婦女傳授。其中原因有兩種說法:一說最初教燈的祖師爺是一位女師傅,長期以來把她奉為燈神,為了尊敬她,故而女的不能扮燈;第二種說法是,姑娘遲早要嫁出去,教會了又走了,班子湊不齊人。其實,聽老藝人講,太平花燈的燈神供在本村上寺,以前女的不準入內(nèi),怕褻瀆神靈,給村寨帶來不幸,這可能是婦女不能唱燈的重要原因。
太平花燈的演員一律男人,女角是男扮女裝,演員是父子相傳,在家族中傳承,故又稱“家燈”。演員有三個行當:生角、旦角、丑角,他們演唱的劇目和臺詞沒有任何文字資料,全靠世代口傳心授,因而形成了“學唱太平花燈只有用心記才會唱”的信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太平花燈的組織至今從未間斷。據(jù)說每年唱燈時主持人是這樣產(chǎn)生:每年冬月初一供奉燈神時,按燈會人數(shù)每人煮一碗數(shù)字相同的湯圓,誰吃到包有銀毫的湯圓,誰就當這一年玩花燈的管事,吃到包有骨頭的湯圓的人就當二管事,這種吃湯圓推選管事的形式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已停止。現(xiàn)多由村領導或有名望的老藝人主持。
太平花燈一般在每年秋收秋種結束后,于冬月初二燈班集會,聚餐打牙祭,由燈班中年紀最大的師傅親手供奉燈神,玩燈的人衣冠整齊地一齊參拜后開始排練,至正月初二開始在本村演出,也應邀到外村演出。
太平花燈的燈神系一尊木雕女性偶像,高約六七寸,身布衣,五官墨繪,每年都要新刻一尊(頭年舊的在正月十六演出結束后,把燈神送出村外燒了,叫作送燈神。燈神燒了,臘月間排練再重新雕刻),燈神背面墻壁上貼著用大紅紙寫的“樂王祖師、鼓板琴師、花燈小姐、花燈娘娘、太平花燈之神位”,還書“清吉平安、牛馬興旺、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供桌上還擺著一個高約七八寸竹編紅紙裱糊的方形印燈。
太平花燈演出時間有嚴格的規(guī)定,每年從正月初二演至二月十六結束,演員們化妝穿戴好后,首先敲鑼打鼓列隊穿村到上寺里請“燈神”,祈拜“燈神”。陣容是一對長號、大鑼、大鈸、小鑼等在前開道,繞村走一圈,掀起一種節(jié)日的喜氣和對神靈的虔誠。隨后一人抬印燈,兩邊四人持8根短木棍保護,接著是4筒秧老鼓,一邊一根霸王鞭,隨后是4個燈姑娘(男扮),一個花燈老倌,一個花燈婆婆,整個隊伍約24人,由燈婆婆把“燈神”從寺里背出來,就算把“燈神”請出來了。儀式結束后來到空場上,演出系“團場”形式。演出必須按傳統(tǒng)的規(guī)定,首先上演團場燈《正月燕子報早春》。這是一個大型集體舞蹈,演員樂隊一起上,邊舞邊唱。按照“雙龍抱柱”“白馬分鬃”“滿天星”等表演程式,不斷變換隊形,氣氛十分熱鬧,這個節(jié)目完后,才可隨意演出其他節(jié)目。
太平花燈的劇目有《正月燕子報早春》《大鳳陽》《大頭送妹》《包二接姐姐》《勸夫》等22個。除《正月燕子報早春》《大鳳陽》《收場調(diào)》屬花燈歌舞外,其余的都有人物、情節(jié)、對白、說唱的花燈。
太平花燈的男角頭飾有小生巾、烏紗帽、菱角形黑色和尚帽。老生家院戴筒形折疊氈帽,最簡單的是用一條紅綢扎一繡球拴在遮陽帽正中。小旦的頭飾是“勒子”,周圍鑲嵌著各色亮光小珠,正面系著5串六七寸長的絲線彩旒,像一排簾子垂下遮著演員的臉。腦后多扎一個假發(fā)髻,老旦只系一個黑色“勒子”和假發(fā)髻。
旦角上裝為紅色綢質(zhì)繡花裙襖褲。老旦為青色滿襟裹邊寬大上衣,下著褶裙。男角穿鑲紅邊的無袖布褂,胸前背中各用白布鑲一圓形,前胸用黑字寫著“太平花燈”4字,后背為“松子園”。生旦均無靴子和彩鞋。
在表演中,旦角多使用折扇和手巾,生角使用折扇、蚊刷,用枝條做馬鞭。男女身段多用十字崴步,手臂上下翻舞,有時矮步轉身,不停地穿梭走動,以增強動感。
在舞蹈上有“秧老鼓”“霸王鞭”“短棍”“十字步”“趕毛驢”等。
太平花燈的伴奏樂器有小京胡和月琴,在演出戲劇時不用打擊樂,起止由弦樂指揮。
太平花燈調(diào)有50余首,大約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漢族地區(qū)流行的花燈調(diào)如《紡紗調(diào)》《十二花》等,第二類是在漢族地區(qū)已不見流行的曲調(diào)如《正月燕子報早春》《新栽楊柳十二棵》等,第三類完全像彝族民歌。
1.現(xiàn)基本還能按傳統(tǒng)習俗規(guī)定開展活動,燈班有24名藝人,最大年齡83歲,最小年齡48歲,全部藝人平均年齡61歲,藝人隊伍年齡嚴重老化。
2.全面掌握太平花燈藝術的師傅楊世清已去世。
3.由于太平花燈內(nèi)容陳舊,形式呆板,服裝道具簡陋,無文字資料全靠口傳心授,又是父子傳承,女人不能參加,種種原因使年輕人不愿意參加,近年演出減少,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4.太平花燈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民間傳統(tǒng)戲曲藝術和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chǎn),至今已在松元彝族村流傳了150多年,由于伴奏樂器、彝族語言特點及音樂曲調(diào)與漢族花燈的長期融合,松元彝族太平花燈已形成了自身獨具民族風格和有著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雖一直以“不敢廢止”的娛神活動而竭力呵護,但在活動進程中始終發(fā)揮著文化傳承、審美教育、愉悅身心的潛在功能。因此,搜集、挖掘、整理、搶救一個地區(qū)的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應該得到保護和發(fā)揚,使太平花燈這一散發(fā)著彝村泥土芳香的民間藝術之花能夠長久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