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晉祎一
摘要:上世紀50年代由湯雪耕編著的《怎樣練習歌唱》一書發(fā)行量極大,僅1988年4月第13次印刷就多達180萬余冊,之后又先后有幾十次印刷。這本書篇幅很短,全書只有6萬2千字。為什么這么一本很薄、很短的書卻有如此大的反響呢?這就表明人民大眾是需要聲樂理論書籍的,不僅是高校的老師、學生,社會上的業(yè)余人士也同樣需要,聲樂理論研究對聲樂教育教學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聲樂理論;聲樂教育;指導意義
一、對青年教師理論研究工作的帶動
余先生常年致力于對聲樂理論方面的研究,不僅服務了廣大的師生和聲樂愛好者,更帶動了我國多所高校的科研能力,培養(yǎng)了一大批年輕的科研人才。
由余先生主持編撰的《聲樂教學曲庫》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聲樂教學曲庫》由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西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等全國14大音樂院校和師范學院音樂系參與,《聲樂教學曲庫》總計16大卷40分冊,集中了全國百余名教師參與編撰。這種通力合作的創(chuàng)作模式打破了閉門造車的封閉局面,不僅拓展了大家的研究思路,也加強了彼此間的交流與合作,增強了書籍的含金量,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科研水平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為我國的科研力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培養(yǎng)了大量的后備軍。
二、教材曲庫為聲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曲目,促進了演唱風格的多樣性
(一)曲目風格豐富多樣
1995年至2010年的《聲樂教學曲庫》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其中中國作品共8卷,有:《中國民間歌曲選》上、下冊;《中國歌劇曲選》上、中、下冊;《中國古代歌曲、戲曲、曲藝唱腔選》上、中、下冊;《中國藝術歌曲選》(1920-1948)上、下冊;(1949-1965)上、下冊;(1967-1977)上、下冊;(1978-1995)上、下冊;《中國藝術歌曲集》(2004——2010年)上、下冊外國作品共6卷:有《外國民間歌曲選》;《外國歌劇曲選》上、下冊;《外國藝術歌曲選》(17-18世紀)上、下冊;(19世紀)上、下冊;(20世紀)上、下冊。
(二)曲目的多樣性促進了教育工作者思想上和觀念上的巨大變化
我國的聲樂藝術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較以往已有了很大的進步。教育工作者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觀念上都發(fā)生了變化。就我國的民族聲樂而言,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伴隨著大量高難度歌曲的出現(xiàn),也引發(fā)了聲樂教育者的極大反思,如果思想上還停留在以往的觀念上,那就沒有辦法將最新出現(xiàn)的曲目演繹好。這就促進了教育者對演唱技巧的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三)《曲庫》作為教材進入高校,使得教學更加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
《曲庫》由“教學總論”、“教學曲目”和每首曲目的“教學演唱提示”組成,并按聲部、中外作品和作品的相對演唱程度進行分類編著。每卷的“教學總論”概括了一定歷史時期與不同聲樂體裁的藝術特征,并提示了根據(jù)不同教學對象的教學大綱闡明本卷的教學任務,對具體內容、體裁品種、風格特色、地域類別、唱法區(qū)分、難易程度等提示了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要求,此外,還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特點,介紹了可供參考的教學方法與規(guī)律,給教學提供了啟發(fā)性的指導。
(四)《曲庫》的與時俱進性
曲庫的編寫不僅注重時間上的序列性,空間上的跨越性,同時也注重選曲上的與時俱進性。曲庫系列基本上是以10年為一個時間段,以上、下冊的形式收錄每個10年的精華曲目,這樣不僅便于演唱者查找曲目,也記載了每個時代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了我國聲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歷程,同時也譜寫著每個時代的主旋律。
曲庫的與時俱進性還體現(xiàn)在不斷收錄的新曲目當中。通常一首新歌從創(chuàng)作到流傳開來需要一個過程,曲庫的編寫就是盡量縮短這個過程的一個最直接的方式,以便師生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接觸到新歌。這對我國聲樂教學、聲樂文化傳播帶來了很大的益處。要知道在十幾年前,國內還沒有一套系統(tǒng)的教材,教材的缺乏導致許多好的曲目創(chuàng)作出來后卻沒能被廣泛地傳播。“新歌難求”的現(xiàn)象困擾著大多數(shù)聲樂學習者,通常一首新歌只有在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這樣的最高學府才能找到。等到這首歌流傳開的時候已經(jīng)是幾年后的事情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約了新歌的傳播、對聲樂教學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五)《曲庫》的循序漸進性
聲樂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見影的學科,歌唱者的歌唱技藝是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提高、不斷升華的。因此聲樂教學也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由潛入深地選用合適的教材,進行嚴格訓練,才能卓有成效地開發(fā)學生嗓音,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
基于這一點,《曲庫》中的曲目分為五個層次,即初級、初中級、中級、中高級、高級,供選用該教材的聲樂教師參考,方便不同層次的學習者選擇合適的歌曲。這樣的曲目選擇不僅能滿足專業(yè)音樂、藝術院校和師范院校的聲樂人才的需要,業(yè)余人士也同樣可以使用。此外,考慮到聲部種類的不同,在各首曲目的“演唱提示”中對相應聲部都有所注釋。女高、女中、男高、男中這幾種常見聲部的曲目在曲庫中都有收錄并均勻分配。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聲部,不同嗓音條件進行曲目選擇,避免了在選曲上的“不對路”現(xiàn)象。
三、結語
在我國的改革開放發(fā)展中,人們親切的將鄧小平同志稱為“總設計師”。筆者認為,在聲樂理論建設領域,余篤剛教授也可以被稱作“總設計師”。他規(guī)劃著我國聲樂理論建設的藍圖,對我國聲樂理論建設的發(fā)展起到了總領全局、提綱挈領的作用。規(guī)劃內容涉及文學、歷史學、傳播學、表演學、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美學、文化學等多項學科。涵蓋面之廣、包羅面之寬、研究程度之深在國內著述中首屈一指,為人們呈上了一道豐富的文化大餐。
如今,我國的聲樂理論研究正呈現(xiàn)出一幅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發(fā)展局面,就此筆者對聲樂理論建設發(fā)展也有一些設想和建議,現(xiàn)表述如下:
(一)建立“聲樂教材曲庫大全”
在余篤剛教授的帶動下,聲樂理論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以出版的專著和“曲庫”多數(shù)都以獨唱形式為主要研究范疇。實際上,在生活實踐中合唱、重唱等演唱形式也占有重要地位,應將合唱、重唱也納入聲樂教材體系之內。建立一個包含所有聲樂演唱形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聲樂教材曲庫大全”。
(二)聲樂理論建設應是一個長期不懈、與時俱進的發(fā)展工程
眾所周知,理論建設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漫長的、艱辛的,一個創(chuàng)新的理論建設體系的建立更是道路曲折、困難重重,在這個過程中,余篤剛教授為我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我們年輕人做出了一個很好的表率,相信在余教授的帶動、鼓勵、激勵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這一行列,我國理論建設的明天也會更加光明、繁榮。
參考文獻
[1]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2.
[2] 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1.
[3] 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