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企業(yè)并購、重組活動日益增多,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闡述了以并購重組方式對“僵尸企業(yè)”重組處置的相關問題,對規(guī)范重組程序,加快公司資源整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并購重組;“僵尸”企業(yè)處置;資源整合
中央在2016年提出“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經濟任務和處置“僵尸”企業(yè)的戰(zhàn)略部署后,國資委和地方國資委所屬的國企集團公司對所屬企業(yè)以處置低效、無效資產為目的重組并購活動日漸增多。在這些重組活動中作為被處置的企業(yè)(以下簡稱“標的公司”)有的是屬于鋼鐵、煤炭等產能過剩的行業(yè),還有一類是由于長期虧損并且與集團公司(以下簡稱“賣方”)突出主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不符,出于戰(zhàn)略調整考慮被納入了處置范圍。這些“僵尸”企業(yè)占有大量土地、廠房、公共配套資源,由更具戰(zhàn)略相關性的上市公司(以下簡稱“買方”)對其進行重組整合,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的價值就成為國有“僵尸”企業(yè)處置的重要的途徑和選擇。本文從財務的視角來論證國企改革提質增效和供給側改革清理“僵尸”企業(yè)的大背景下,由其他上市公司以發(fā)行股份方式購買標的公司股權的相關問題。
一、被處置標的公司的主要特征
一是技術落后。這些標的公司所屬行業(yè)市場競爭激烈,產品技術更新速度快,由于對研發(fā)和技改投入不夠,導致產線和主要產品在技術上落后于競爭對手;二是占用大量基礎資源:在上一個歷史周期內,國企普遍存在的投資沖動等原因,致使這些“僵尸”企業(yè)占有著大量土地等資源,員工隊伍龐大、基礎設施齊全,但是有效產能低下導致成本劣勢無法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三是喪失造血功能。長期虧損,喪失造血能力,依賴集團母公司輸血生存,有大量股東借款;四是大量債權、債務到期。由于大量債權、債務到期無法收回或及時償還,陷入訴訟狀態(tài),影響了單位的正常運轉。
二、買賣雙方選擇以發(fā)行股份購買股權方式的主要考慮
雖然標的公司的股東可以通過破產清算的方式實現戰(zhàn)略退出,但是作為央企或者地方國企的標的公司的股東通常不優(yōu)先擇這一方式。主要是考慮職工安置、減少負面影響、維護企業(yè)所在地的社會穩(wěn)定、避免陷入曠日持久的破產程序中。在2016年2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fā)布會上,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在答記者問也強調,在“僵尸”企業(yè)”處置過程當中,要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作為買方的上市公司也愿意以購買股權而不是購買土地、廠房等資產的方式取得標的公司控制權,這主要是基于法人主體資格下標的公司通常存在一些沒有賬面價值的殼資源,如環(huán)評、進項稅、遞延所得稅資產、高新技術企業(yè)及工程承包等各類特殊業(yè)務資質。另外上市公司通過對賣方央企或地方國企集團公司的定向增發(fā),除了取得標的公司資產外,還能推進上市公司自身股權結構調整,構建與實力強勁的賣方股東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
三、重組方案的主要內容和實施步驟
買賣方首先要確定納入標的公司的資產范圍,明確標的資產作價方式和支付股票的定價原則。國有企業(yè)股權的作價一般以向國資委備案的評估價值作為基礎確定。支付股票定價一般以上市公司決策公告日之前一段時間的交易價為基礎確定。賣方將標的資產之外的債務和資產實施處置或者剝離,使標的公司達到可交易的條件。基本步驟如下:
(一)確定標的資產范圍
賣方一般傾向于將整體或者盡量多資產留在合作范圍內,但是上市公司收購法規(guī)中明確收購須有利于上市公司增強持續(xù)經營能力,買方一般在詳盡的盡職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確定合作范圍,一般情況下僅限于土地、廠房、公輔配套和部分具體有先進性的生產線。
(二)收購范圍外資產、債務的處置或剝離
資產的處置:對合作范圍外的資產,賣方需根據約定的時間表進行處置或剝離。一般情況下賣方需要成立平臺公司承接無法在短期內處置和變現的機器設備(國有企業(yè)固定資產需以掛牌方式公開出售,第一次掛牌以評估價,每次降價的幅度和決策都需要遵守相關程序)和應收賬款等債權。存貨和部分固定資產,可以出售或抵債的方式實現快速變現。
債務的處置:列入“僵尸”企業(yè)處置名錄的標的公司,大都存在大量的到期、逾期債務。對這些債務應當區(qū)分供應商債務、銀行金融債務、關聯方及股東借款等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置方法。供應商債務涉及的單位多,情況復雜應當在做好方案后快速支付。銀行等金融單位可以借助賣方集團公司逐一談判,爭取剝離到平臺公司。關聯方及股東借款剝離到平臺公司,從日后債權回款和其他資產變現中受償。
經過上述處理和剝離,標的公司僅存合作范圍內的資產和債務,標的公司的財務狀況達到雙方的交易條件。為避免前期業(yè)務事項造成標的公司日后的風險和損失,買方一般要求賣方對標的公司前期事項存在的日后風險進行兜底承諾。
(三)賣方向證券監(jiān)管部門報送資料申請審批
買賣雙方在完成各自內部決策,簽訂相關合同、協議后向國資部門(主要針對賣方國有資產處置事宜)、交易所、證券監(jiān)管部門(主要針對買方的增發(fā)并購行為)報送相關材料,申請核準。
(四)雙方完成交割
在取得政府相關部門核準后,買賣雙方進行交割,完成股權登記變更,買方的上市公司取得標的公司的股權控制權,一般情況下雙方還要就過渡期間的相關費用進行結算。
四、方案中的重點、難點
在國有企業(yè)和上市公司之間實施上述重組方案的過程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主要表現在:
(一)員工安置
以股權轉讓的方式進行股權交易,雖一般不涉及職工和標的公司原勞動合同的有效性,但是根據國有產權轉讓的相關規(guī)定,買賣雙方應該就職工后續(xù)勞動合同履行、用工等問題進行原則性談判,由標的公司制定職工安置方案,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審議通過。
(二)債務處置
債務的處理對重組結果影響重大,如標的公司不能和眾多得債務人達成一致,標的公司可能被迫破產。標的公司的經營層應在集團公司的指導下區(qū)別不同債務制定專項方案,一般需落實專項資金,另外為避免債務清理過程中的廉政風險應請有相關經驗的律師團隊介入完成。
(三)資產債務剝離中利得的所得稅
在實施資產、債務剝離時,標的公司、平臺公司在共同母公司的主導下簽訂一攬子剝離協議。因長期虧損,資不抵債,一般剝離債務比資產金額大。例如,一個被列入國資委“僵尸”企業(yè)名錄的國有G公司,在重組中需要剝離50億的債務(其中股東借款30億),30億的資產,那么G公司就面臨20億元利得,由于此類情況不符合國稅59號文件中特殊重組要求,就要面臨巨額利得所得稅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標的公司應借助專業(yè)稅務機構進行稅務籌劃,可先充分利用標的公司前期可抵稅的虧損(被處置的標的公司一般有大額可抵稅的虧損),如果考慮以前年度虧損后仍然有應稅所得,應考慮對股東借款的債轉股。如上述G公司,以前年度可利用的虧損額為15億元,利用完該虧損后仍然有5億元的應稅所得,可考慮用5億元的股東借款債轉股,將需要剝離債務減少到45億元,從而剝離應稅所得降低為0(50-30-15-5=0)。
(四)證券監(jiān)管部門審批
2016年下半年以來,證券監(jiān)管部門對并購重組的審核趨緊,2017年3月7日,證監(jiān)會副主席姜洋向有關媒體表示 “今年證監(jiān)會對于并購重組將加強監(jiān)管、全面監(jiān)管、依法監(jiān)管。”由于國資委和證監(jiān)會審批此類交易的關注點不同和信息的不對稱,標的公司“僵尸”企業(yè)背景容易引起證券增發(fā)審核部門對該類并購增發(fā)是否有利于增強上市公司盈利,是否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方面的擔心和關注。因此上市公司的證券部門、董秘和財務顧問應做好相應的溝通和資料準備。
總之,以并購重組方式實現國企“僵尸”企業(yè)處置,有利于處置方的股東從不擅長的領域退出,實現其突出主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有利于被處置標的公司資源的釋放、有效利用和職工隊伍穩(wěn)定;同時也有利于收購方上市公司以較低的代價取得與自身發(fā)展戰(zhàn)略高度契合的資產。但是在此類交易涉及內部決策、政府審批、資產債務處置剝離、增發(fā)、交割等較多業(yè)務環(huán)節(jié),涉及重組利得、模擬報表審計、評估等較多的稅務、財務專業(yè)問題,買賣雙方應借助律師、審計師、稅務、財務顧問等專業(yè)機構的協助,做好事先的方案設計、加強事中的溝通和執(zhí)行力度,做好事后的評估分析,爭取取得國企改革提質增效和上市公司股東利益的雙贏。
(作者單位:國電光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