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坤
摘要:新生代農民工是近年來備受社會關注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城市中生活,卻又沒有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在他們“市民化”的過程中,媒介素養(yǎng)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本文以四平市區(qū)新生代農民工為調查樣本,全面調查了融媒體時代新生代農民工的媒介素養(yǎng)情況,分析了提升其媒介素養(yǎng)的方式與方法。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媒介素養(yǎng) 媒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6-0066-02
2010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yè)農村發(fā)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我國政府首次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這一概念,主要指1980、1990年以后出生的農民工的第二、三代。據《南方農村報》報道,國家統(tǒng)計局對外公布的《2016年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農民工總量達到28171萬人,其中,新生代農民工占比49.7%。①
新生代農民工正處于“雙面”的生活狀態(tài)。一方面,他們在城市里長大,對農業(yè)、農村、農民等都已不再熟悉,另一方面,他們又沒有完全融入城市,沒有成為真正的“市民”。
為了解新生代農民工的媒介素養(yǎng)狀況,筆者于2017年 5月間,以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qū)的新生代農民工為調查對象,在其居住比較集中的城鄉(xiāng)結合部,發(fā)放了調查問卷“四平市鐵西區(qū)新生代農民工媒介素養(yǎng)調查表”500份,回收468份,回收率93.6%,調查表包括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情況、信息需求、信息來源三個大部分,通過隨機抽樣調查和實地走訪,對四平市區(qū)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媒介素養(yǎng)情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提升其媒介素養(yǎng)的路徑與方法。
一、新生代農民工媒介素養(yǎng)現(xiàn)狀調查
調查顯示,四平市鐵西區(qū)新生代農民工樣本男性(65.4%) 多于女性(34.6%),出生在1980年以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占據主要份額(75%),新生代農民工從事制造業(yè)(46.3%)工作的人數比較多,而從事建筑業(yè)的比例較低(6.8%),其他則分散在各個行業(yè),收入水平大多集中在2000-3000元之間(56.5% )。
新生代農民工相較于父輩們,具備了更多的媒介參與意識,更加希望通過職業(yè)培訓和提高學歷水平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生活在城市中的新生代農民工渴望融入城市,有著較為強烈的利益表達訴求,渴望通過大眾媒介來表達。
融媒體時代,隨著互聯(lián)網與智能手機的迅猛發(fā)展,新生代農民工的手機普及率非常高,所以,網絡成了他們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87%),同時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媒體電視仍具有明顯優(yōu)勢(85.6%),而報紙的比例則相對比較小。同時,公共圖書館的利用率非常低,反映出新生代農民工對專業(yè)信息機構的了解非常少。
二、新生代農民工媒介素養(yǎng)提升的方法分析
(一)樹立新生代農民工的自我提升意識
1.掌握更多的媒介常識,全面利用多種媒介
由于知識水平等的限制,很多新生代農民工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了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lián)網上,而對傳統(tǒng)的大眾媒體如報紙、廣播、書刊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培訓,使他們增進對媒體的了解,懂得什么是新聞價值,廣告是怎樣制作的,網絡世界存在虛幻與偽善的一面,等等。使得他們能夠綜合運用各種媒體。
首先,我們國家有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源和機構,如公共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這些機構可以提供免費的資源和專業(yè)化的信息咨詢服務。在工作之余,新生代農民工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提高就業(yè)技能等。
其次,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新興的移動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他們的利用也主要局限在娛樂新聞、八卦趣事、新聞動態(tài)等方面,娛樂功能大于知識功能。因此,應引導他們提高對移動互聯(lián)網的利用水平,提升自身文化素質,了解更多就業(yè)信息,更深刻地理解這個瞬息萬變的大千世界。
2.學習媒介操作的技能,提高媒介有效利用率
現(xiàn)代社會,很多信息都是依靠媒介來傳遞的。除了傳統(tǒng)的紙質媒體以外,電子郵件、互聯(lián)網平臺、微博、微信等都是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如可以通過專業(yè)的求職網站來投遞簡歷,通過圖書館的信息平臺獲得專業(yè)培訓知識等。因此,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媒介使用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同時,在使用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時候,很多新生代農民工已經習慣了“碎片化”的閱讀方式,習慣了接受這些不完整的、被割裂開來的信息。這是非常有害的,出現(xiàn)“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還要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其養(yǎng)成正確的閱讀習慣。
3.提升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培養(yǎng)媒介使用道德
在互聯(lián)網的世界里,“沒有人知道網絡的另一端是一個人,還是一只狗”,由于網絡傳播的匿名性、開放性、自由性、虛擬性,使得人們總會產生一種錯覺: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現(xiàn)實生活中無處發(fā)泄的怒氣、怨氣都可以在這里得到釋放。由此,有人散布虛假消息,有人進行人身攻擊,等等。這些都是極端錯誤的行為。我們要做一個負責人的媒介使用者,提高自身的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不要輕信網絡上的各種消息,不造謠、不傳謠。
(二)規(guī)范新聞報道中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媒介形象
當代,媒介間的競爭達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為了博得受眾的眼球,一些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出于商業(yè)化的目的,將新聞道德置于腦后,導致新聞報道出現(xiàn)煽情化、低俗化的趨勢。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媒介素養(yǎng)的同時,也要注意規(guī)范媒介。以下是媒介信息傳播者在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的新聞報道中應注意的方面:
1.為新生代農民工“正身份”
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生命,媒體必須加持真實性原則。但是,從新生代農民工對媒介評價的結果來看,他們之所以認為媒體報道的可信度不是很高,原因就在于某些報道存在“刻板化”的傾向。一提到農民工,總會出現(xiàn)“衣衫不整”“舉止粗魯”“沒文化”“沒素養(yǎng)”等詞匯。報道的主觀性過強,直接影響了新聞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因此,要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媒介信任度,就要加強對媒介人的新聞專業(yè)主義教育,為新生代農民工“正身份”,以客觀、真實的視角去看待他們。
2.為新生代農民工“討說法”
媒體負有重大社會責任,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其社會效益,不能忘記它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為了提高農民工的媒介素養(yǎng),傳播者要充分發(fā)揮大眾傳媒的社會功能,關注、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需求,主動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如開辟農民工專欄,設立農民工熱線,開通農民工信箱等。
(三)政府擔當起“守望者”的作用
1.完善關于農民工的新聞法律法規(guī),保障其根本權益
首先,我國一直沒有一部專門的《新聞法》,這使得很多新聞爭議案件只能根據與之聯(lián)系緊密的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來解決,這其中的弊端也是非常明顯的。因此,為了凈化媒體環(huán)境,規(guī)范傳播行為,政府應制定完善詳盡的新聞法律。其次,營造良好的執(zhí)法環(huán)境。當這個社會呈現(xiàn)人人知法、守法的良好狀態(tài),損害農民工利益的新聞事件才會減少。
2.加強繼續(xù)教育,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知識水平
由于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存在知識水平不高的情況,這使得他們在利用媒體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國政府應繼續(xù)加強成人教育,深化終身教育的理念。公共圖書館在這方面就大有可為,如在館藏文獻的內容上,可以增加實用技能培訓、就業(yè)信息等方面的資源。還可以開展免費的職業(yè)培訓、知識講座等。
三、結語
隨著城鄉(xiāng)人口的遷移,新生代農民工的隊伍在不斷壯大,原來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悄然發(fā)生變化,演變成了城市生活中的“二元”結構。新生代農民工生活在城市,已經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媒介素養(yǎng)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雖然現(xiàn)在新生代農民工還存在信息處理能力弱、媒介道德低等情況,但是可以從國家、媒體、農民工自身三個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其媒介素養(yǎng),加速他們的“市民化”進程,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實現(xiàn)我們共同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注釋:
①新生代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49.7%[EB/OL].http://news.163.com/17/0504/15/CJJRRS3P00014AED.html.
參考文獻:
[1]何雙秋.新生代農民工階層媒介素養(yǎng)調查[J].傳媒MEDIA,2014(1):79-80.
[2]鐘世瀲,樊逾.全媒體背景下農民工媒介素養(yǎng)提升策略淺析[J].科技視界(2):63.
[3]王英占.“新生代”農民工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以重慶市為例[D].西南政法大學,2011.
[4]李向娟,鄭慶昌.新生代農民工的媒介供給缺失及其原因探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5(3):23-26.
[5]王琦.資訊時代農民工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問題[J].新聞愛好者,2012(12):9-10.
[6]李全喜,蔡慧慧.信息融合: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不可忽視的問題[J].公共圖書館建設,2012(12):17-19+2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