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
內(nèi)容摘要:對于《藥》文末的紅白小花,魯迅先生《吶喊》自序解釋是“用了曲筆”,這一點歷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筆者在引導學生細讀作品時,發(fā)現(xiàn)《藥》中的曲筆藝術(shù)很有味道,于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chǔ)上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
關(guān)鍵詞:惜墨如金 細節(jié) 伏筆 幽默 暗示
《藥》中夏瑜墳上“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魯迅先生《吶喊》自序中說:“須聽將令的”“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huán)”,這一點歷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筆者在引導學生細讀作品時,發(fā)現(xiàn)《藥》中的曲筆藝術(shù)很有味道,于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chǔ)上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
一、關(guān)于曲筆
首先要弄清楚“曲筆”的概念,什么是“曲筆”?
“曲”與“直”相對,“曲筆”與“直書”相對。在史官記載歷史事件時常有直書與曲筆之分。劉知己《史通》對此有相關(guān)論述,此不贅言。理解得知,曲筆指史官為一定的目的,不按照事情的真相直接記載,運用一定的方式有意掩蓋真相的記載。在這里,曲筆用做一種寫法,有微言大義的意思,指不直接闡述對人物或事件的看法,只通過細節(jié)描寫、修辭手法、材料的篩選等手段,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的主觀看法,一如孔子編寫《春秋》記述歷史時所用的暗含褒貶的春秋筆法。
二、《藥》曲筆藝術(shù)探究
俗話說:“人貴直,文貴曲?!蔽恼挛袂?,才能引人入勝,而且曲線美也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因此,在寫文章時不妨在“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細讀魯迅先生的《藥》,發(fā)現(xiàn)其真是曲筆藝術(shù)使用的典范之作。分析如下:
第一,惜墨如金地隱去兩大主人公。
一般作品中都應(yīng)有主角光環(huán),如《林黛玉進賈府》對林黛玉的心理、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等,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位非常懂禮識趣的小姑娘,對寶玉也是著墨頗多。而《藥》對于小栓這個文本的主人公之一,魯迅先生沒有過多的描述,只一句“老栓候他平靜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來?!昝??你娘會安排的。”一個“候”字說明小栓咳嗽了很長時間,病得很嚴重,但他還是堅持看店。這個年輕人的勤勞美好,我們從字里行間就可以細細品味出來。
華小栓的成長環(huán)境如何?我們將目光投向華老栓家:屋內(nèi)“遍身油膩的燈盞”“滿幅補釘?shù)膴A被”,老栓“店面早經(jīng)收拾干凈,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發(fā)光”。華老栓夫妻倆整日在茶館操勞,沒有閑暇時間整理內(nèi)務(wù),自己用的燈盞就沒有費勁去擦洗了。而茶桌是擺在外面的大廳里,做買賣用的,是他們的勞動工具,就必須得擦洗干凈,用來招攬客人,否則就影響生意了。那個一趟一趟給客人沖茶時提著的大銅壺很明顯也肯定是干干凈凈的,锃亮的,盡管作者沒有具體描寫。這是多么勤勞淳樸的一家。而“滿幅補釘?shù)膴A被”,則顯出華家貧窮。作者還不放過,人家的兒子生了癆病,這樣一個家庭貼補上全家家當?shù)脕淼摹八帯弊罱K卻被證明無效,可見其悲。
再說對夏瑜的描寫也是碎片化的,需要學生細讀整理。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按其生平時間:第三部分茶客談?wù)撓蔫は虬⒘x宣傳革命并勸其造反,第四部分其母親上墳,文章第一部分看客們“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后退”,“靜”應(yīng)是在聽誰說話,確實,“似乎有點聲音”;那這個聲音是宣判夏瑜死刑的聲音嗎?可是夏瑜死刑早已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椋蠢硎遣豢赡堋皠訐u起來”的。那么是誰說話讓看客們能“動搖起來”?應(yīng)當是夏瑜,就像第三部分所描述的那樣,連牢頭也不放棄宣傳革命。
正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唯一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一句讓孔乙己與眾不同的社會身分突出在了敘述之中。而他的出場:“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磿r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臺下對了門坎坐著。”先是聲音傳來,然后才見著人,“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备敲畈豢裳?。
第二,靜靜的敘述。
余華稱贊魯迅:“他的敘述在抵達現(xiàn)實時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里。”《藥》不動聲色地敘述了華家的故事和夏家的故事。
華家:一對辛苦打工的華老栓夫婦用“掏了半天”掏出的一包洋錢聽過門路去買蘸了夏瑜血的饅頭給兒子吃。他們“笑嘻嘻”的,他的妻子也是“感激地謝”康大叔。而被他們視為救命圣藥的人血饅頭,卻被只“披了一件玄色布衫,散著紐扣”的舉止粗野、蠻橫無禮的劊子手“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塞與老栓”。一個生病了還要起來看店的勤勞的年輕人華小栓在劊子手連連的承諾“包好包好”的情況卻卻最終還是死了。何其悲傷!
夏家:夏瑜為革命事業(yè)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可是愚昧如華家夫婦把他的血當成治病的良藥;兇殘、貪婪、暴虐的劊子手康大叔極力宣揚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懦弱的“乖角兒”夏三爺將侄子告官“得了二十五兩雪白的銀子,獨自落腰包”,只為“不連他一起滿門抄斬”;看客們“如潮水般涌去看殺頭,如鴨子般被捏起了脖子”;茶客們稱呼連夏瑜“剝下來的衣服”也不放過的牢頭阿義為“義哥”,對夏瑜向阿義宣傳革命并勸其造反的行為為“瘋”;他的媽媽甚至連上墳都覺得羞愧——足見群眾對夏瑜之死的冷漠,對他的事業(yè)的不理解。
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然而,《藥》全文沒有一個“悲”字,魯迅先生不直抒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而是從對方著筆,借對方來寫自己,表面上看是寫對方,而實際是寫自己,是通過對方來反照自己,這是推進一層的寫法,這樣寫“似直而紆,似達而郁”。作者在《藥》中對夏瑜是憐惜的,可是卻從頭到尾不明確言一字。
魯迅先生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先生像庖丁利落地舉起手中的刀解剖著華夏的病,像司馬遷靜靜地記錄著華夏的故事。言語之間看似不動聲色,卻言語犀利、不留情面地描畫了一個人民群眾愚昧落后、封建爪牙兇殘暴虐、資產(chǎn)階級誒革命脫離群眾的病入膏肓的中華民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藤野先生》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庇秩缒軐懰姆N“茴”字的孔乙己,因一條門檻而失去希望的祥林嫂,具備“民族劣根”采取“精神勝利法”的生命的弱者阿Q,《狂人日記》中吃人的“瞞”“騙”文化,《在酒樓上》吞噬呂緯甫的“平庸”社會,固執(zhí)守舊稱“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
第三,采用表情變化、行動、語言細節(jié)描寫。
很明顯夏四奶奶作為母親沒有放“花環(huán)”,魯迅卻不明說,通過刻畫細節(jié)的方式來體現(xiàn)。借夏四奶奶的神情看出作為母親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所參與的事情:“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xiàn)出些羞澀的顏色”;借夏四奶奶的口發(fā)出一連串的疑問,道出了當時對于夏瑜的行為沒人理解,革命明顯是有局限性的;最終夏四奶奶魔怔似的將紅白花歸結(jié)為是屈死的兒子要顯冤,這就使夏瑜的悲劇意義更顯得深刻。
花費全部的積蓄買了人血饅頭的老栓將“藥”給兒子吃了之后,面對康大叔“恭恭敬敬的垂著;笑嘻嘻的聽。華大媽也黑著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葉來,加上一個橄欖,老栓便去沖了水”。“手恭恭敬敬的垂著”“送茶碗茶葉”“加橄欖”,還有兩個“笑嘻嘻”,都寫出了華老栓夫婦對康大叔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激、尊敬、討好他。
第四,層層鋪墊,設(shè)下伏筆。
《藥》中小栓之死是必然的,這是有跡可循的。文中用六次“咳嗽”層層深入。第一次是在老栓起身準備買藥時,小栓發(fā)出一陣咳嗽。不是一下兩下,可見小栓病得不輕。第二次在老栓出門前,一“通”咳嗽,傳達出小栓的咳嗽幾近持續(xù)狀態(tài),病情隨時惡化。第三次在喂“藥”后,這一次多了動作“按著胸膛”,可見疼痛難忍,無疑,這一次的咳嗽比前兩次更劇烈!第四次是在康大叔到茶館之后,提高了喉嚨只是嚷,吵醒了好不容易睡著的小栓。第五次咳嗽,小栓“兩手按了胸口”,連走路也是“慢慢的”。一切都在昭示著,小栓的病情在急劇惡化。第六次在茶館小栓“拼命”咳嗽,康大叔依然“信誓旦旦”地說“包好”。
“藥”已被吃,咳嗽加劇,本該“立竿見影”,可是“咳嗽”二字讓“藥”的功效被否定,暗示華家夫妻倆的夢終將破滅??荡笫迦隆八帯钡纳衿婀πВ骸鞍?,包好!……什么癆病都包好!”一共8個“包好”,何等“斬釘截鐵”,那么不是該藥到病除了,可小栓的劇烈咳嗽不正是抽向無恥之徒的一記響亮耳光!
小栓這帶著血絲的咳嗽,一陣緊似一陣揪扯著讀者的心;而康大叔那帶著銅臭的吆喝聲,一聲聲回蕩在還未醒來的華夏大地上。一個善良勤勞安守本分的年輕生命就這樣送上了不歸路。它們在呼喚“真的猛士”,它們意在“引起療救者的注意”。這就是魯迅的高明之處。
第五,采用反諷意味的幽默
元代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卻原來墳也分等級的?!斑@片墳場有個很明顯的特征,中間歪歪斜斜著一條細路,成了“楚河漢界”(圖片)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這些死去的人,都是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用硬刀子和軟刀子殺死的人,夏瑜是被硬刀子殺死的,小栓是被軟刀子殺死的——封建統(tǒng)治的宣傳讓親媽夏四奶奶都因自家兒子墳在左邊而羞愧。是他們的死,造就了闊人們的“幸福生活”,所以像“闊人家里祝壽時的饅頭”。
再有,康大叔的8個“包好”、眾茶客討論說夏瑜“瘋了”,細細讀來非??尚?。
第六,運用誤會的方式。
文中純樸勤勞的華氏夫婦一直期待著小栓的康復(fù):去買“藥”的路上,天氣陰冷,老栓卻覺得“爽快,仿佛一旦變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給人生命的本領(lǐng)似的,”當小栓吃了人血饅頭之后,“兩人(華氏夫婦)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進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來,按著胸膛,又是一陣咳嗽?!毙∷ù嗳醯纳惺懿涣烁改浮耙〕鍪裁础钡某林兀鞍粗靥拧?。病人只有在疼痛難忍的時候,才會用手去“按”疼痛的部位,無疑,這一次的咳嗽比前兩次更劇烈!“藥”已被吃,本該“立竿見影”,咳嗽加劇讓“藥”的功效被徹底否定!
悲劇是把一切美好的東西撕裂給人看。如此安分守己活著的一家人,卻沒能讓他們幸福地生活著,魯迅先生故意設(shè)置了一個懸念,讓文中人物誤會會有好的結(jié)局,甚至已經(jīng)期待兒子病愈、娶妻生子、子嗣綿延的狀況了,可是結(jié)局偏不如人物之意,讓人感覺更加悲哀。
第七,暗示手法的使用。
《頭發(fā)的故事》中魯迅先生以“雙十節(jié)”“長毛”“辮子”等媒介,借人物N獨白極言了自己對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痛惡,對軟弱的不徹底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憤激。
同樣,在《藥》中暗示手法使用也是爐火純青:華家和夏家的姓氏暗示自是不言而喻的——他們的故事就是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而一說夏瑜即暗指秋瑾?!跋摹薄扒铩睘榧竟?jié),“瑜”“瑾”都是美玉。據(jù)說秋瑾行刑的地方就是古軒亭口,故意隱去一字,作“古□亭口”。夏瑜獄中鼓動阿義造反和臨刑前的“聲音”正如秋瑾臨刑前的表現(xiàn)。栓是塞的意思,父子兩人都以“栓”為名,暗示了當時群眾從父輩到子輩的思想都是愚昧落后的。華小栓的死更暗示了由于上一代愚昧而造成下一代的悲劇。茶客談藥部分的人員涉及老中青三代,也是暗示中國社會廣大的群眾都是麻木不仁的。
標題“藥”直接指向人血饅頭,然而這并不是真正的藥,小栓并不能依靠它被救活;革命者夏瑜的個人覺悟和犧牲也不是救命良藥,喚不醒愚昧群眾,更何談解救社會的苦痛;如何真正療救當時的華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藥,能根治脫離群眾這一癥結(jié)的新藥。
結(jié)尾的烏鴉也蘊含深意,夏四奶奶希望烏鴉能證實她的猜測顯靈給她看,可是那烏鴉“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夏四奶奶最終不得不死心離開墳場,可是烏鴉“啞——”一聲大叫著飛走了。烏鴉在這里既烘托了凄涼、寂寞的氣氛,也表現(xiàn)了母親不理解兒子的悲哀,當夏四奶奶禱告后,它并沒有如其所愿飛上這墳頂,而“箭也似的飛去了”,強調(diào)愚昧的夢幻一定會破滅。正如《明天》中,“沒說明單四嫂子究竟有沒有做到夢見兒子的夢,這個我們竟可以好好聯(lián)想一番——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愛究竟能不能得到理解和同情,甚或可以從我們認為她有沒夢到看出來。”
第八,對比。
《祝?!返墓?jié)日歡樂氣氛與人物祥林嫂的悲慘死去、祥林嫂捐門檻后的欣喜與魯四奶奶的咄斥都形成了對比。魯迅先生《藥》中對比手法也運用得非常嫻熟,華老栓夫妻對銀子的珍視和刑場上黑的人一把抓過捏一捏形成對比,黑的人“搶過燈籠,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與華老栓不敢接形成對比,小栓的遭遇和華家的遭遇形成對比,小栓的咳嗽及死亡和華老栓夫妻倆的殷切期望形成對比,華大媽上墳和夏四奶奶上墳的態(tài)度一個坦然一個慚愧對比,華夏兩家墳上花的有無對比,烏鴉“顯靈”與飛去都有著對比。
三、使用曲筆原因探究
那么為什么要用曲筆呢?
《史通》:“古來唯聞以直筆見誅,不聞以曲詞獲罪?!彼抉R遷因仗義執(zhí)言為李陵求告違背了統(tǒng)治者意愿而被處以宮刑,清朝一代多少文字獄皆因言過。魯迅先生感嘆說,中國“從來不缺真話,而是缺少一張西方式樣的、擺放真話的圓桌”。魯迅先生一直是對司馬遷贊譽有加的,贊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實際上正是他自己的一種小說觀的體現(xiàn)、價值觀的折射。先生之于中國文學的意義,我以為最主要是在思想家層面,他是一位清醒的思想者,一位痛苦的歷史前瞻者,一位思想革命的先驅(qū)。毛澤東同志稱贊他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我以為在那樣特殊的時代里,魯迅先生所做的努力是名至實歸的。
先生甚至在《二十四孝圖》中稱“在中國的天地間,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艱難極了?!薄讹L箏》說:“故鄉(xiāng)的春天……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薄秴群白孕颉分懈鼘敃r的社會比作一間“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鐵屋子。《藥》中墳場“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極言社會的黑暗。
然而就算周圍的環(huán)境非常惡劣,先生身上卻擔負著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雖非史官,卻自擔其責,秉筆直書,常因《藥》文字間的晦澀陰沉甚為抱歉、自我調(diào)侃的情況。據(jù)考證,小說發(fā)生的清朝末年還沒有用花環(huán)寄托哀思的習俗,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也說花環(huán)是“平空添上”的,實在是在那樣的慘淡人間,先生希望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為對有著進步思想的年輕人至少自己是有著一定影響的,“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楊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笔窍M斑@里已經(jīng)有了春意了,像出現(xiàn)了‘夏瑜這樣的革命者,如新芽剛抽動,就是這個社會由嚴冬向春天轉(zhuǎn)折的標志。但是春天畢竟是早春,仍然分外寒冷?!薄豆枢l(xiāng)》中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彼麍孕?,如果能夠通過他的身體力行,激起更多的猛士奮然前行,那么他的美好希望也就能成真了。
至于曲筆,先生從嚴解剖,稱自己“不夠恰當?shù)匕胃摺迸f民主主義革命者的歷史地位,實在是大家風范的表現(xiàn),也為了堵住一些有心人的嘴才不得已而為之。
(作者單位: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