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猛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指出:“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笨梢?,“讀寫結合”是語文能力訓練的必由之路。
《愛蓮說》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因為它具有鮮明的寫作特色,且文字淺顯,讓學生易于模仿。我在教學時著重從“抓住特點進行描寫”“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和“襯托手法”三個點出發(fā),進行實際的“以讀助悟,以悟促寫”的演練。
1.學習“抓住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
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我先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等句子,要求學生思考這幾句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蓮的;再通過討論,明確這幾句分別是從“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體態(tài)香氣”的特征、“風度氣質(zhì)”的特性等三方面來描寫蓮的美。由此,讓學生了解描寫就是抓住景物的特點,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tài),繪形繪聲繪色地描繪出來。
我展示一幅梅花的圖片,要求學生以“梅花”為寫作對象,細致觀察、抓住特征,描寫一段文字。
生一:雪依偎在樹梢上,朵朵粉紅從雪中透了出來,那便是小巧而美麗的梅花。黃的蕊,粉的花,沒有葉的呵護,卻能在干瘦盤虬的枝上散發(fā)出迷人的芳香。
生二:風雪中,梅綻放出火樣的花瓣,花瓣慢慢地舒展開來,淺黃的花蕊也探出了頭,終于它開得飽滿了,好像露出了微笑。
2.學習“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通過“作者為什么愛蓮”引導學生思考、感悟,明白作者是借蓮花來喻君子,寫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為了突出蓮的高潔質(zhì)樸;寫“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為了突出蓮的正直不屈;寫“香遠益清 ”是為了突出蓮的“芳名遠揚”;寫“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是為了突出蓮的端莊清高。這樣,花與人有了勾連,物與志有了勾連,引出“借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通過對文章主題的分析,讓學生明白“托物(蓮花)—言(闡述)—志(不慕富貴,潔身自好)”的寫作思路,并借此提出“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托物言志,即將個人之“志”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之志,借助于具體之物,表達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要求學生采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再一次對“梅花”進行片段描寫。托物言志,關鍵是志與物要有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使物能達意而志為物核。要求先找準“物”與“人”,“物”與“志”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下面是學生寫出的片段:
生一:梅是花中的樂觀者,在凜冽的寒風中她燦爛地開放;梅是花中的堅強者,在皚皚的白雪中她從容地綻放。我多想化作一枝在寒風冷雪中微笑的梅,不奢求做叢中最鮮艷的那枚,只求做里面最平凡的一朵。
生二:雪綴枝頭,她依舊傲然挺立;身處逆境,她依然芳香四溢。輕輕地,我摘下了一朵,享受她的驚艷與暗香、傲岸與堅強;漸漸地,我默然凝神、悠然意遠了……
3.學習“襯托”的修辭手法
我提出問題:“本文寫的是蓮,但為什么要寫菊和牡丹呢?”通過分析文章“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明白作者寫“菊”和“牡丹”,是對“蓮”的襯托,用對“菊”花隱逸的惋惜來正面映襯“蓮”的“出淤泥而不染”,用對“牡丹”富貴的嘲諷來反面襯托“蓮”的高潔,使得“蓮”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
由此提出“襯托”的修辭手法。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云托月”的修辭手法就是襯托,進一步說明襯托分正襯和反襯。
要求學生采用襯托的修辭手法來描寫“梅花”:
生一:高大挺拔的青松??!堅強的你為何總是沉默不語?美麗嬌艷的百花??!爭奇斗艷的你們?yōu)楹慰偸遣唤L雨?我心中圣潔的梅??!孤獨的你何以這般執(zhí)著地傲然,何以這般不屈地燦爛?
生二:青松,一個沉默者,你總是直挺挺地立著,卻終日無語;曇花,一個可憐者,人們還未來得及贊許你的美麗,你卻早已凋零飄落;梅花,一個樂觀者,你沒有爭寵的想法,也沒有永恒的奢求,你只是用微笑迎接風霜,用傲骨挑戰(zhàn)苦寒。
總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借助課文,架起讀寫結合的橋梁,以讀助悟,以悟促寫,自覺實踐,持之以恒。這樣,就一定能在閱讀與寫作的教學道路上收獲成功的喜悅。
(作者單位:湖南省臨湘市聶市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