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7月2~3日,由上海市與臺北市共同舉辦的第八屆“雙城論壇”在上海舉行。本屆“雙城論壇”受到海峽兩岸各界的廣泛關注,也成為當前兩岸僵局背景下兩岸關系的一個重要事件。其中,臺北市長柯文哲在舉行“雙城論壇”前后提出了一系列“兩岸新論述”,產生了廣泛的政治效果,對藍綠兩黨形成新的壓力。而柯文哲能否“脫綠超藍”,走出一條打破目前兩岸關系僵局的新路,值得觀察。
柯氏“兩岸論述”的新突破
柯文哲盡管不是臺灣地區(qū)當政者,但作為臺灣首善之區(qū)臺北市的市長、以“白色力量”崛起的一個政治人物,他的兩岸言論與兩岸政策論述頗受關注。當選臺北市長以來,柯文哲不斷提出一些兩岸關系新論述,并且逐漸進步與完善,成為兩岸關系發(fā)展中的一個特別案例與現象。
2014年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之后,作為一個綠營人士,能否延續(xù)過去藍營市長與大陸合作建立的“雙城論壇”,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挛恼芎苡姓沃腔?,沒有追隨綠營既有的兩岸對抗路線,而是大膽地開拓了兩岸關系的論述。為了能夠繼續(xù)順利舉行“雙城論壇”,他提出了新的兩岸政策主張,尤其以所謂的“一五新觀點”(2015年提出)為核心。其主要內容為:尊重兩岸過去已簽署的協(xié)議和互動的歷史,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以“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原則,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精神,促進交流,增加善意,讓兩岸人民去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在當時島內政治環(huán)境下,一個原本所謂的“墨綠”人士能夠有這樣的兩岸態(tài)度與立場,是一種進步,應該給予掌聲和肯定,這也是“雙城論壇”得以順利舉行的背景。后來,柯氏“尊重……歷史,在既有政治基礎上”這一論述模式為蔡英文在2016年5.20就職講話中所采用。
今年以來,柯文哲的處境與面臨的形勢同過去有很大不同。一則是他的施政表現遠不如預期,爭議甚大。他所執(zhí)政的臺北市有十多個司局長先后走人,其民調支持率大幅下滑,施政滿意度在六個直轄市中排在最后。二則是臺北市要舉辦世運會,大陸能否派團派人參加,直接關系到世運會的成敗與柯文哲個人的政治聲望。三是在蔡英文兩岸路線受到強烈質疑及兩岸關系陷入僵局之下,“雙城論壇”能否順利成功舉行,關系到臺北市的發(fā)展和柯文哲個人的政治命運,等等。
在這樣的形勢下,為扭轉不利處境,開拓新局,柯文哲將“雙城論壇”作為重要突破口,相繼提出了一些新的兩岸論述,受到兩岸各界廣泛關注。6月9日,柯文哲沒有選擇“獨派”媒體,而是選擇與大陸關系良好、政治立場明顯的中天電視臺接受專訪,政治用意明顯。在專訪中,柯文哲明確表示,“當今世界上,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所以一個中國不是問題,而是一中的內容為何,這不只是臺灣關心、整個世界都在關心?!彼M一步表示,“兩岸需要互相諒解,我們了解與尊重中國大陸政府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边@種策略性的“一個中國論述”,雖不能令大陸完全滿意,但因其出于一位綠營人士之口,仍不失為一大進步,為隨后“雙城論壇”的舉行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治條件。
7月2日,在上海舉行的“雙城論壇”上,柯文哲又表示,兩岸關系是影響臺灣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如果以人民福祉為目標,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共同追求兩岸人民更美好的未來,現在面臨的一些僵局是可以克服的。這一表述應當是柯文哲較為完整與系統(tǒng)的兩岸新論述,雖然沒有講“九二共識”,但首次明確提出“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過去稱“精神”)與“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等于接受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思想與精神),當然要給予肯定與認可。
不難發(fā)現,柯文哲在兩岸論述上越來越有智慧,更多地訴諸兩岸民眾利益與情感。他逐步接受了大陸的論述方式與語氣使用,提出“兩個有利于”,即強調“在這項原則之下,關于臺北跟上海的城市交流,只要有利雙方人民的,我都不會拒絕;只要有利于兩岸的和平發(fā)展,我都不會拒絕,都會去做。”柯文哲在上?!半p城論壇”上表示,過去30年的兩岸交流,證明人民的利益、需求才是政府努力的目標,“交流、人民、利益”成為他兩岸論述的重要著力點。7月3日,柯文哲在與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會面時又強調,“兩岸關系緊張,臺商也有壓力,人民福祉當作第一重要?!?/p>
柯文哲頗具智慧的兩岸論述,對國民兩黨的兩岸路線論述將產生重要影響,提出諸多新挑戰(zhàn),也給整個臺灣社會一個重新思考兩岸關系發(fā)展的機會。
“雙城論壇”的獨特價值
馬英九任內,在兩岸雙方共同堅持“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的情況下,兩岸關系呈現和平發(fā)展與互利合作格局,兩岸建立了包括兩會協(xié)商在內的多個重要溝通、協(xié)商互動平臺,對兩岸關系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蔡英文上臺執(zhí)政后,由于堅持“臺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系陷入僵局,兩岸重要協(xié)商、勾通機制中斷,對兩岸關系發(fā)展帶來很大沖擊。曾對兩岸關系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促進作用的國共合作,因島內政治形勢的變化與國民黨內部的矛盾,其功能與影響力大大弱化。其他民間互動平臺的功能與作用更為有限。民進黨上臺之初,大陸也曾努力推動與島內藍營縣市(其實是“非綠縣市”)的交流合作,但由于爭議大和綠營的抵制與反制,效果不佳。在當前兩岸陷入僵局的情況下,能否舉行“雙城論壇”、延續(xù)兩岸兩大城市間這一重要合作平臺,備受外界關注,也考驗雙方的政治智慧。
在柯文哲迫切期待并釋出重大善意的情況下,大陸方面也很看重這一特殊的重要平臺,表達了積極態(tài)度與善意。6月19日,臺北市與上海市同時宣布于7月初在上海舉行“雙城論壇”。在“雙城論壇”舉辦期間,柯文哲不畏壓力,與張志軍主任舉行了會面和“閉門會談”,將原本城市之間的合作上升為兩岸關系的重要事件。論壇結束后,上海市與臺北市簽署了包括《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與臺北市內湖區(qū)交流合作備忘錄》《上海市與臺北市消費者權益保護交流合作備忘錄》等四個協(xié)議,推進了兩岸兩市的交流與合作。
可以說,“雙城論壇”作為當前時局下兩岸之間一個特殊的重要互動平臺與機制,發(fā)揮了獨特的功能與作用。臺北市藍綠及無黨籍地方民意代表加入此次論壇,更彰顯出這一平臺的獨特價值,提高了柯文哲的政治聲望。從事后民調看,柯文哲的此次大陸之行與本屆“雙城論壇”無疑是非常成功的,超過了預期的效果??挛恼芊蹬_后,其民調顯著回升,遠超越了藍綠兩位黨主席。《中國時報》于7月10日公布的“政治人物聲望調查”顯示,柯文哲的滿意度以37%高居第一,遠高于蔡英文的15.3%與吳敦義的14.1%;柯文哲的不滿意度僅有4.8%,遠低于蔡英文的38.1%與吳敦義的32.9%。這一結果對藍綠兩大陣營有重要啟示。
國民黨兩岸政策論述何去何從
兩岸問題是臺灣島內各政治勢力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蔡英文作為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雖然提出了“九二共識事實論”“維持現狀論”與“中華民國憲政論”等兩岸論述,但始終走不出兩岸“一邊一國論”與“反中”“臺獨”的死胡同。綠營中生代中的一些人也試圖另辟蹊徑,提出“知中”“友中”“和中”與“親中”等兩岸新論述,其中尤以臺南市長賴清德提出的“親中愛臺論”最受外界關注??墒窃诰G營的壓力下,他們又都止步或回到了強硬的“臺獨”立場。原屬綠營、無黨籍的柯文哲在兩岸問題上提出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與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當然在當前島內的政治環(huán)境下引起了震動,影響不可忽視。他的兩岸新論述,挑戰(zhàn)了綠營,給蔡英文施加了更大的壓力,同樣對國民黨與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的兩岸論述提出了挑戰(zhàn)。
兩岸議題本是國民黨在島內政治斗爭與政治博弈中最大的資產與政治優(yōu)勢。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才能實現兩岸和平發(fā)展,才能給臺灣帶來更多的和平紅利,這一點從馬英九的八年執(zhí)政得到了充分證明。失去了這一政治基礎,兩岸關系就會陷入僵局與動蕩,臺灣民眾利益就會受損,蔡英文的執(zhí)政亂局就是鐵證。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不是堅持與進步,而是不斷后退與倒退,變得更為保守,甚至兩岸論述有民進黨化趨勢。洪秀柱在短暫的黨主席任內,希望超越國民黨主流派主張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實現“一中同表”(其實就是堅持“中華民國憲法”,維護“兩岸一中”精神,體現兩岸“分治不分裂”),“依法”共同追求未來的國家統(tǒng)一。然而,洪秀柱的兩岸政策論述卻受到國民黨內部保守勢力甚至泛藍主流媒體的強烈反對,“一中同表”被污名化,洪也在國民黨主席選舉中敗北,被黨內的“一中各表”派、“現實主義”代表吳敦義取代。然而,吳敦義盡管認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與炎黃子孫,堅持“九二共識”,明確反對“臺獨”,但卻更強調“一中各表”,堅持馬英九“不統(tǒng)、不獨、不武”路線。尤其是吳敦義與黨內主流派把“一中各表”作為國民黨兩岸政策的主軸,作為國民黨對抗民進黨的“救命稻草”,國民黨秉持這樣的理念,當然無法凝聚黨內士氣戰(zhàn)勝民進黨。
如今,曾自稱“墨綠”的柯文哲公開表示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認同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就是在相當程度上認同習近平總書記的對臺工作重要思想,倡導兩岸關系回到理性、正確的路線上。但遺憾的是,這一表態(tài),連當今的國民黨政治領袖都沒有明確公開表示過??梢哉f,國民黨需要深刻反省,深入檢討自己的兩岸論述。如果國民黨連最具優(yōu)勢的兩岸論述都不能堅持與向前推進,甚至還在倒退,那未來國民黨如何能夠壯大發(fā)展?
能否產生“柯文哲效應”
柯文哲提出的兩岸新論述與“雙城論壇”的舉行,反響如此之大,那么,在臺灣綠營地方執(zhí)政縣市是否會產生“柯文哲效應”或出現“柯P模式”(P是Professor,柯文哲曾是臺大醫(yī)學院教授,綽號柯P)?即綠營地方執(zhí)政縣市首長也復制柯文哲的行為,提出兩岸新論述或到大陸參訪?就當下臺灣政治環(huán)境而言,這種效應是很難發(fā)生的,也是難以實現的。確實,在柯文哲提出兩岸新論述之時,綠營中生代的一些人也相繼提出“知中”“友中”“和中”與“親中”的表述,對大陸表達善意,甚至希望執(zhí)政縣市與大陸能進行交流合作,但這些偶然的表述很快停止,沒有下文。這顯然是受到背后綠營勢力的強大壓力!即使民進黨地方執(zhí)政縣市首長希望開展與大陸的交流合作,但很難獲得蔡英文當局的核準。大陸也不可能在此敏感時期,允許民進黨執(zhí)政縣市首長到大陸參訪(完全不同于馬英九執(zhí)政時期綠營縣市到大陸參訪的背景),而由此釋放錯誤的政治信息。
柯文哲的“兩岸新論述”與“雙城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對蔡英文的兩岸論述形成顯著壓力,而且也將引發(fā)柯文哲與綠營關系、尤其是民進黨關系的微妙變化。一向與柯文哲有深刻矛盾的民進黨臺北市民意代表王世堅痛批柯文哲“厚顏無恥”“向大陸輸誠以遮掩他的市政無能”;“激進臺獨”勢力也一直攻擊柯文哲,在他登陸上海之前還到臺北市政府抗議,高喊“柯文哲的中國夢是春夢”“柯文哲沒有第二任期”。在柯文哲返臺時,20多個“臺獨”組織到機場抗議,攻擊他是“政治小三”。如何處理與柯文哲的關系,成為民進黨的兩難選擇。
能否走出一條“脫綠超藍”的新路
柯文哲自稱“白色力量”,并在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中一舉奪取市長寶座,造成一股政治旋風,稱為 “柯文哲現象”。于是不少學者將柯及所代表的所謂“白色力量”稱為第三勢力。
但外界普遍認為柯文哲屬于泛綠陣營。在上次臺北市長選舉中,柯文哲是在與民進黨通過黨內選舉機制勝出的人選公開競選中勝出的,某種意義上柯是代表整個泛綠陣營參選的,民進黨是全力支持柯文哲的。
在上次市長選舉中,柯文哲公開表示他不只是“深綠”,而且是“墨綠”,以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場與顏色,求得勝選。當選臺北市長以后,柯文哲盡管在兩岸論述上有進步,有善意,但沒有改變他的“綠營”立場。在臺北市長任內,柯也存在一些“去中國化”行為,同時公開頌揚日本殖民統(tǒng)治,引起很大爭議。特別是在2015~2016年臺灣“立委”與臺灣領導人選舉中,柯文哲不斷為代表激進“臺獨”勢力的時代力量參選人與蔡英文站臺。
當然對于民進黨的思想,柯文哲也不是照單全收??梢哉f,柯文哲以及他所代表的社會勢力總體上雖是綠的,但有“區(qū)(隔)綠”與“脫綠”跡象,可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第三勢力。之所以有人稱其為第三勢力,是因為他沒有加入民進黨,支持者中除了綠的,還有藍的(淡藍與淺藍)和其他民眾(如中間選民等)。
如今在兩岸議題上,隨著柯文哲的路線調整與轉型,他是否會超越藍綠或“脫綠超藍”走出一條新路,成為真正的第三勢力?目前看依然是困難的。2018年的臺北市長選舉將是一個重要關鍵點。
民進黨與柯文哲是分道揚鑣還是忍痛合作,對雙方都是考驗,對民進黨更是面臨兩難選擇。如果與柯文哲決裂,在未來的臺北市長選舉中,民進黨派出自己的候選人參選,至少會形成包括國民黨、柯文哲與民進黨黨員在內的多位參選者,如此一來,柯文哲與民進黨均有可能雙輸,讓國民黨漁翁得利。這是民進黨絕對不愿看到的結果。如果國民黨真的取勝,奪回臺北市長寶座,就等于宣告了柯文哲代表的“白色力量”的消亡,盡管柯文哲未來仍可能在島內繼續(xù)扮演一定的政治角色。
如果民進黨為了徹底消滅與打敗國民黨,繼續(xù)支持柯文哲參選臺北市長,讓柯文哲當選,柯文哲當選后一定會回報綠營選民,再加之未來柯沒有連任的壓力,所以當選后柯雖然可能會延續(xù)既有的兩岸論述,但總體上很難走出綠營的陰影,走出第三條道路。
但是柯文哲以其無黨籍身份、臺北市長的角色、日益成熟的政治智慧,在回避兩岸政治敏感議題下繼續(xù)延續(xù)他的兩岸論述,繼續(xù)推動“雙城論壇”的舉辦,在兩岸之間扮演應有的角色,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