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麻婆豆腐(人們習慣稱之為麻婆豆腐)始創(chuàng)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開創(chuàng)于成都外北萬福橋邊,原名“陳興盛飯鋪”。店主陳春富早歿,小飯店便由老板娘經(jīng)營,女老板臉上有很多麻斑,人稱“陳麻婆”。
當年的萬福橋是一道橫跨府河,不長卻相當寬的木橋。兩旁是高欄桿,上面是抓魚,繪有金碧彩畫的橋亭,橋上常有販夫走卒,推車抬轎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腳、打尖。光顧飯鋪的主要是挑油的腳夫。
這些人經(jīng)常是買點豆腐、牛肉,再從油簍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為加工。日子一長,陳氏對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獨特的烹飪技巧,烹制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響,深得人們喜愛。她創(chuàng)制的燒豆腐,則被稱為“陳麻婆豆腐”,這間小店后來也以“陳麻婆豆腐店”為名。
叫化雞登上
大雅之堂
公元1088年時,西湖久無整治日見頹敗,官府花了大錢整治西湖卻未見成效,時任太守竟欲廢湖造田。危急時刻,蘇東坡再度到杭州任太守。
蘇東坡認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是絕對不能廢的。他帶領(lǐng)杭州民眾治理西湖,終使西湖重返青春。杭州百姓感激不盡,紛紛敲鑼打鼓、抬豬擔酒送到太守府。蘇東坡推辭不掉,只好收下。
面對成堆的豬肉,他叫府上廚師把肉切成方塊,用自己家鄉(xiāng)四川眉山燉肘子的方法,結(jié)合杭州人的口味特點,加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用文火燜得香嫩酥爛,然后再按參與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將肉分送出去。
民工們品嘗著蘇太守送來的紅燒肉,頓感味道不同尋常,紛紛稱其為“東坡肉”。有家飯館老板靈機一動,設(shè)法請來太守府的廚師,按照蘇東坡的方法制成“東坡肉”,于是飯店從早到晚顧客不斷,生意格外興隆。別的飯館也紛紛效仿,一時間,大小飯館都賣起了“東坡肉”,“東坡肉”便成了杭州第一大菜。
宮保雞丁的“宮?!笔鞘裁?/p>
所謂“宮?!?,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
丁寶楨,原籍貴州,清咸豐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后任四川總督。他一向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據(jù)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制作“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
調(diào)任四川總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后來他由于戍邊御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人稱“丁宮?!保浼覐N烹制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保雞丁”。
京菜中有一道名菜,其菜名很有趣,叫“叫化雞”又叫“富貴雞”,用截然不同的貧富兩極詞匯來命名這道菜是有來由的:
“叫化雞”原出于浙江杭州,是一些窮苦難民即“叫化子”或偷或討來的雞,經(jīng)過燒熱的土焗熟而成,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街頭菜。當年清朝的乾隆皇帝微服出訪江南,不小心弄得破衣爛衫流落街頭。其中一個叫化子頭看他可憐,便把自認為是美食的“叫化雞”送給他吃。乾隆困餓交加,當然覺得這雞格外好吃,急問其名,叫化子不愿說這雞叫“叫化雞”,便胡吹這雞叫“富貴雞”。乾隆就說這“富貴雞”好吃。
事后才知道這個流浪漢就是當今皇上。這“叫化雞”也因為皇上金口一開成了“富貴雞”,一躍成為名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