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刑釋人員不能正確定位自我,自暴自棄,出獄后社會“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未能很好地接納他們,從而淪為社會底層人物,遭受不公待遇和歧視,導致他們選擇重新犯罪。同時國家尚未出臺專門的《刑釋人員社會救助法》,沒有將刑釋人員新的救助措施落地生根,因此有效解決刑釋人員在出獄后社會救助這一領域所面臨的問題將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刑釋人員;社會救助;犯罪
中圖分類號:D9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221-01
作者簡介:劉蓉(1994-),女,漢族,山西朔州人,山西財經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
我國的一些方針政策以及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針對這些社會中的刑滿釋放人員社會救助措施問題的規(guī)定不太具體和全面,存在著一些漏洞和缺陷。刑釋人員惡性循環(huán)周期性的反復報復心理將會嚴重影響這個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將這些不安定因素及早的扼殺在搖籃中,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社會價值的救助作用,能夠遏制刑滿釋放人員重新犯罪,對這些刑滿釋放人員今后的人生有一個指引和規(guī)范的作用。
一、刑釋人員社會救助的概述
犯罪分子由于實施違法犯罪行為觸碰法律而被關進監(jiān)獄,在服刑完畢重新步入社會后,我們國家和社會通過采取一些社會救助措施來幫助刑釋人員今后的工作、生活與學習。刑釋人員在服刑期間被稱為罪犯,在服刑完畢后成為我們社會中普通的個體,恢復自己的自由生活,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角色轉變,不可避免的會有無法適應社會新生活的感覺和心理變化。
二、刑釋人員社會救助途徑的困境
(一)國家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未能出臺真正有針對性、系統(tǒng)性的社會救助措施,對于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普法力度不夠;對于刑罰制度中規(guī)定的減刑和假釋的適用條件的界定和針對具體個案的適用上存有欠缺,社會救助缺乏統(tǒng)一的組織管理。
(二)社會救助與保障落實不到位
社會沒能真正接納這些因為犯罪被送進監(jiān)獄的人員,社會中存在許多不公的現象,有些往往會涉及到刑釋人員社會救助這一主題,社會中的人對他們歧視,甚至社會這一大環(huán)境也對我們區(qū)別對待,缺乏刑釋人員的專業(yè)培訓和相關具體安置措施,未能夠建立長效協調溝通機制,在制度與制度之間的制定和應用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漏洞和矛盾與沖突。
(三)刑釋人員自身法律意識淡薄
認識自我能力不足,自己對社會嚴重不滿,多數人存在報復仇視心理,遭遇挫折時自暴自棄,甘于墮落,不思進取,不能與他人友好相處,無法實現正確的溝通與交流,還有不少罪犯在出獄之后患有抑郁癥或自閉癥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刑釋人員在出獄后,對于在監(jiān)獄中的勞動改造往往僅限于身體層面的勞動,卻無法真正落到實處,對社會如何救助和保障他們的權利有所不知,或所知甚少,對他們具體的保護不夠,無法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各項權利。
三、刑釋人員社會救助途徑的對策
(一)健全國家的相關法律制度
出臺專門的《刑釋人員社會救助法》,不斷健全刑釋人員社會救助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加強對其的普法宣傳和教育工作;合理調控減刑和假釋的適用條件,需要建立專門的機構來監(jiān)督減刑和假釋的適用情況,采用合理的制度和手段來不斷調整和修正刑罰執(zhí)行的制度,縮減監(jiān)督的費用,提高監(jiān)督的效率和質量;建立全國聯網的刑釋人員社會救助平臺和救助中心,全網式將刑釋人員的信息聯網。
(二)完善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
國家出臺具體針對刑釋人員社會救助的補貼及基金,用來幫助他們重新恢復正常的生活;營造和諧公正的社會氛圍,創(chuàng)建刑滿釋放人員回歸社會的機構,落實國家的相關政策,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消滅刑滿釋放人員的犯罪前科,加大就業(yè)扶持力度,進行就業(yè)前的職業(yè)技能培訓;完善和具體落實刑釋人員社會救助的配套設施,積極發(fā)揮信息的共享價值,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要將案卷上傳網絡,公開透明,建立全國刑釋人員網絡信息共享平臺;開展志愿者幫扶活動,對刑釋人員進行心理疏導、人文方面的關懷與就業(yè)指導等方面的一條龍式的服務,從思想觀念上加強對刑釋人員的教育和引導。
(三)增強刑釋人員的法律意識
不斷增強自我的法律意識和理念,具備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維,能夠理性科學正確看待和分析問題,遇事沉著冷靜,不急于求成。摒棄犯罪分子的個人主義,不進行個人盲目崇拜,不羨慕嫉妒他人,不隨波逐流。培養(yǎng)刑釋人員的思想境界,定期進行全面考察,通過不斷考評來加快刑釋人員的思想改造,結合勞動改造,對他們的生活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刑釋人員社會救助問題的有效解決,事關國家法治體系的進一步建設和完善,事關社會能否更加的安定與和諧,事關每一位中國公民的幸福指數的高低。只有對他們真正救助、扶持和關懷,才能預防他們再次犯罪,降低我國的犯罪率,維護社會的安定和諧,使得每個家庭圓滿、溫馨與和睦。
[參考文獻]
[1]袁澤民,莫瑞麗.社會排斥視角下的刑滿釋放人員回歸社會的特點探討[M].云南:云南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2]王亮.我國刑滿釋放人員就業(yè)權保障的基本保障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袁澤民,莫瑞麗.試析就業(yè)與刑滿釋放人員回歸社會的關系[M].云南:云南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4]劉朝捷.刑滿釋放人員重新犯罪的特點與防治措施[J].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
[5]韓宇.優(yōu)化刑滿釋放人員社會幫教模式[J].學理論,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