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郡
摘要:水是萬物滋生的源泉,水文化與國人之道密切融合。從古至今,國人借水寄情,體會出不少哲理和真理。了解水文化,解讀水文化,不僅是對水的思索,更多的是了解并認識水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與影響,對國人的特質(zhì)與精神輻射。
關(guān)鍵詞:水;國人;哲學
水之道,若國人;國人之道,若水。
水,作為中華文化及至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環(huán)。千百年來,與人類的交集深之又深,從人類的衍生之時,江河文化便深刻世界各啟源文化的基因,無論是古埃及文化、古巴比倫文化、古印度以及中華文化,莫過于此。人類一步步從歷史深處走來,水與人,人與水在這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之中,漸漸交融。人也慢慢有了水的特征、特性。
國人之道,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百川吐納,日月之行。看似柔軟的水其實充滿著巨大無比的力量。這就像人,看似小小的身體,卻擁有難以想象的力量。國人情感如柔水,溫潤輕和,但在大是大非,天災人禍面前,則團結(jié)一心,剛硬無比,實則擁有崩天裂地、吞云吐霧之勢。正是因為人剛與柔的結(jié)合,泱泱中華才變得如此精彩,令人拍案叫絕的文化,教人無話可說的科學,正是因為人繼承了水這一特性。[1]
中國創(chuàng)世神話中,有不少與水有關(guān)?!渡袝ず榉丁分姓f:“我聞在昔,鯀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鯀則殛死,禹乃嗣興。”鯀不了解水潤下的性質(zhì),只堵不疏,導致失敗;禹吸取教訓,采取疏導的方法,獲得了治水的勝利。人們就是在這種治水的正反的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五行”規(guī)律。人生之困,有時需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如暴風雨的狂擊。而更多時,需要的是一份水的豁達。
水之道下,一流千年。
國人之持,恒若水,所謂“流水不腐”,所謂“水滴石穿”,正是在講述水持與恒的特性。一條江,一條河,奔流不息,永不停止,永遠朝著同一個方向前行。遇見大川、巨石,它停止了嗎?沒有。它放棄了嗎?沒有。這就像人,那種為了生存的持勁、恒勁,永不言棄的精神,哪怕只是有那么一絲希望,也會努力拼搏,去爭取那近乎渺茫的機會。人有自己的操守,有自己的信仰,持與恒是人永遠不會消失的名片?!痘茨献印ぴ烙枴防镎J為:水,“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好憎,澤及蟯,而不求報;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上善若水”成為人最秉持的德行。[4]
人生更新若水。永遠奔騰的水,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更新。哪怕是人們所謂的一潭死水,也在進行著更新?!兑捉?jīng)》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易者變也,易經(jīng)主旨是萬物皆變。水變化多端:水無定形,隨境而適;太陽照射,一部分水變?yōu)樗魵猓詈笥肿優(yōu)樗湎聛?,這種循環(huán)也是一種更新。這種更新從水產(chǎn)生之際開始,從未停止。
這就像中國人,自他們出現(xiàn)在地球村,他們更新創(chuàng)造的腳步就從未停止過。人們口中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經(jīng)濟發(fā)展”正是一種更新,而人們謂之神奇的“生老病死”也是一種更新的表現(xiàn)。人們不停地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新事物,這也是一種更新。正是因為人繼承了水這一特性,人才能夠在地球上存活如此之久,并創(chuàng)造出如此輝煌的文明。
變成為不變,成為更高層次的永恒。無處不在的水千變?nèi)f化,我們的祖先從水的變化中悟出萬物皆變,成為千古不易之哲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睈垡蛩固拐f:“更簡單的理論,涵蓋更多不同內(nèi)容,具有更廣闊的應用,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論。”[2]
水千變?nèi)f化,萬變不離其宗,復雜源出于簡單。古今中外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均深諳此理。
國人若水,水也若國人。這兩對親密的伙伴,在互相影響著對方。水孕育了一切生命,滋潤天地萬物。而穿梭在這個水世界的人,中國人如其他生物一樣,都對水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依賴感。人們依水而生活,水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人誕生于水,人繼承了水的特性。
幾千年前,孔子立于大江之畔,道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汨羅江邊的屈原也吟誦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中國文化的首次高潮就在水的滋潤下發(fā)出令人震撼的光芒。而那個時代還有一個名稱“百家爭鳴”。[3]
百十年后,中華第一個大一統(tǒng)中央王朝——大秦王朝即將建立。天地之大,再無齊楚燕韓趙魏。天地之間只有一國,九州之內(nèi)只有一國之國民。正是因為文化如水般的浸潤,才終究形成大一統(tǒng)的中華文化。
還有中國人。
參考文獻
[1]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 下[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2] 葛榮晉著.中國哲學范疇通論[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于丹著.于丹《論語》心得[M].中華書局,2006.
[4] 牟宗三撰.中國哲學十九講[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