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浩宇
李海洲 一邊懷念過去,一邊熱愛現(xiàn)在
Enjoying the Present While Yearning for the Past
文+趙浩宇
著名詩人、作家。出生于重慶。少年時代開始寫作。作品被譯為多國文字,著有詩集《豎琴上的舞蹈》《一個孤獨的國王》,長篇小說《一臉壞笑》等。2003年獲得《星星》詩刊世界華語詩歌首獎?,F(xiàn)居重慶,為《環(huán)球人文地理》《城市地理》雜志總編輯。
沒有人可以完全地復刻過去,即便那些畫面無比鮮活地存活于腦海,回憶卻勢必會增添一層時間的濾鏡,把昨日今朝,涇渭分明地分割成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
1995年底,李海洲的生命跨越了第22個年頭,剛剛退伍回家,進入傳媒行業(yè)。當時的他該不會知道,在未來的20多年里,自己會成為幾家知名雜志的總編輯,詩歌江湖里的“李老師”,也會變成媒體江湖當中的“老大”。
伴隨著上世紀90年代經(jīng)濟“爬坡”的余溫,年輕記者李海洲站在廠房林立的沙坪壩,舉目便是鉛灰色的天空。這樣的景象在舊憶里或許并不那么熟悉,但任隨時光變遷,卻終究也沉到了心底。
當時的市中區(qū)和沙坪壩區(qū)是最奪目的兩個中心。人們管去解放碑叫“進城”,當做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而沙坪壩則因為擁有醇厚的人文積淀,成為了最早的文化區(qū)。
李海洲在沙坪壩的陳家灣度過了自己的少年,和一部分青年。在那里,有他最熟悉的面龐和街巷角落。他記得自己當時住在“重慶師范學院”后門的一棟普通民居,三樓的住所里可以看到健康生長的法國梧桐,剛好高過家里的窗頭。每次向樓下喊一嗓子,熱氣騰騰的小面就會被端上來,街坊四鄰彼此都相熟,也免不了相互幫襯。
對于重慶這樣一座城市來說,熱絡(luò)的人情總比在任何地方都濃厚。作為老重慶,這自然也是最引人追憶的部分之一。不過他也說,這些年的時光變遷或許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jié)構(gòu),但在重慶,人們卻很難疏離,大伙兒來往不那么頻繁,更多是因為彼此都太忙了。
重慶日益變成了一座快節(jié)奏的城市,反倒是成都顯得悠閑一些:“以前還能看到在街上亂逛的,現(xiàn)在哪還有?”
在某些方面,時間的功用顯然更容易被感知。作為一位深深熱愛著重慶的詩人,李海洲的詩歌中總是頻繁出現(xiàn)與重慶有關(guān)的意象,但他也說,那些關(guān)于重慶的意象,更多都還是從回憶當中提取。
從前,小龍坎、土灣、沙坪公園還是一派農(nóng)耕景象,有些地方更是一片片小樹林。但到今天,所有的一切都已經(jīng)為城市交通所貫穿,被林立的高樓商鋪填滿。爆米花的聲音不再,街邊的火鍋味道也像從前那樣的濃郁。
“就像是下了一場大雨,所有的一切在雨后,都被沖刷得一干二凈?!?/p>
但是,李海洲并沒有否定時間的方向。他說自己雖然懷念著那個時候的重慶,卻也更加享受現(xiàn)在的重慶。千禧年后,在一次返渝的夜航里,看著鐵翼下燈火璀璨的都市盛景,李海洲自豪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