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冰潔 圖+無忌 九生
開國詩人楊滄白 書生仗劍起西南
Yang Cangbai,Celebrated Poet and Politician
文+王冰潔 圖+無忌 九生
英文導讀:Yang Cangbai, a historic famous figure of Chongqing, has a lot of contributions to overthrow the reign of Qing Dynasty in Chongqing during the 1911 Revolution. . .
“開國有詩人,滄白楊夫子。秀句兼豐功,輝映同盟史?!边@首詩是對楊滄白一生的真實寫照。他能文,其詩詞、書法、文章、文物鑒賞均可自成一家;他亦能武,在中國近代史上,楊滄白是四川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公強會的創(chuàng)辦者,又是同盟會重慶支部的主盟。在重慶期間,他兵不血刃地實現了重慶獨立,成立蜀軍政府,促進光復,是辛亥革命的赫赫功臣……
清光緒七年,重慶巴縣木洞鎮(zhèn)楊家小院里一男嬰呱呱墜地,楊家上下歡天喜地,給這個嬰兒取名先達,字品璋。楊先達,也就是日后名震巴蜀的大名士楊滄白老先生。
少年滄白,天資聰穎,“讀書不沾沾事章句,喜廣覽,務閎通”。稍長,入正蒙公塾,拜在名震三湘大地的王闿運老先生門下,習研古典詩詞,后又進重慶經學書院,向華陽名儒呂翼文學習經史訓詁。在經學書院讀書期間,楊滄白認識了小他五歲的同鄉(xiāng)兼同窗鄒容。
鄒容早年是出了名的混小子,有人惹毛了他,他能提著菜刀從大梁子一路打滾砍到大十字。對于科舉取士,他更是不屑一顧,“臭八股兒不愿學,滿場兒不愛入,衰世科名,得之又有何用?”他人聽之,只當是乳臭未干的毛頭小子一時腦熱、胡言亂語。楊滄白聽聞,認為此人定是亂世奇才,遂對其另眼相看,而脾氣火爆的鄒容常不把周圍的人放在眼里,卻獨與楊滄白惺惺相惜。因為志同道合,二人很快成為好友。
用現在的話來講,年少時候的楊滄白和鄒容,絕對是實打實的“憤青”,“每發(fā)為奇僻可駭之論,聞者掩耳疾走”,被周圍的同學稱作“謠言局總辦”。有一次,鄒容在街頭指名道姓謾罵清政府的一名官員,官員命兵卒前往捉拿,楊滄白一聽到消息,拉著鄒容扭頭就跑,二人一直跑到觀音巖的一所廟里,在里面躲了整整一天一夜,待風平浪靜了才各自回家,后來楊滄白還專門寫過一首《重慶觀音巖詩》追憶此事。
左右頁圖:1943年7月19日,為了紀念這位辛亥革命的赫赫功臣,國民政府專門修建了楊滄白紀念堂,并把炮臺街改名為滄白路。
當時,清政府國運衰微,江河日下。為圖強振興,從1896年起,清政府開始對外派遣留日學生,一些志士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紛紛選擇到國外讀書,從而形成留學熱潮。年輕的楊滄白雖然以優(yōu)異的成績在重慶府試中獲得第一名,但他對八股文十分淡漠,反而對西方的科學技術、社會制度十分感興趣。為了能留學歐洲日本,他與鄒容還相約入了“重慶譯學會”,跟著英國傳教士巴克學習英文,和日本人成田安輝、井戶川辰三學習日語。學習期間,二人了解到了更多歐洲的民主、自由等思想,這也為以后投身革命打下了基礎。1902年,鄒容東渡日本,楊滄白因為是獨子要孝養(yǎng)家庭,不得不與好友分別,選擇繼續(xù)留在重慶。
留在重慶的楊滄白因為在重慶譯學會期間打下了良好的外語基礎,結束學業(yè)之后選擇到正蒙書院當一名英文教師。在這期間,他以教書為名,秘密開展反清活動。1902年,楊滄白與朱必謙共同籌辦了《廣益叢報》,樹風氣之先,發(fā)民主之音。1903年,在楊滄白、梅際郇的倡導之下,四川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公強會,在重慶正式成立。隨后,楊加入同盟會,成為同盟會重慶支部主要負責人。因其德才兼?zhèn)?,“蜀中賢豪長者,文人學士,皆與公投分結納,服其雅度”。
同盟會期間,楊滄白為推翻滿清王朝,秘密往返奔走。他把供學生操練的200支快槍掌握到手中,又積極向商界開明人士籌措資金,購置槍支彈藥。并說動武林好漢況春發(fā),暗地里組建起一支300人的“義勇隊”。與此同時,楊滄白利用清政府在重慶招募防軍之際,輸入黨人隊伍,控制防軍各營,使得這支隊伍成為日后起義的武裝力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消息傳開后,全國各地積極響應。隨后,四川一些州縣宣布獨立,成立“蜀軍政府”。其中,夏之時在簡陽龍泉驛起義,楊滄白派人與其商定,里應外合,從而大大增強了武裝力量,為重慶獨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見時機成熟,楊滄白秘密召開會議,決定采用和平方式實現重慶獨立。
1911年11月22日早晨,隨著朱之洪引夏之時的部隊開入行臺,楊滄白命令同盟會黨人和學生隊伍分赴各場廂公開宣傳革命宗旨和蜀軍政府的政策措施,又令起義大軍一齊出動,起義隊伍高呼“民國萬歲”向著朝天觀出發(fā),況春發(fā)率領的三百義勇敢死隊將朝天觀圍得水泄不通,大會主持人楊滄白來到會場,縱談革命局勢之后,大聲喝令重慶城的滿清官員交出印信。川東道尹朱基早已聞風逃走,川東道大印由其親信呈繳。重慶知府鈕傳善、巴縣知縣段榮嘉早就嚇破了膽,紛紛跪地求饒,交出府、縣印鑒。朝天觀內一片歡呼,在熱烈歡快的氛圍之中,重慶正式取得獨立。
清王朝被推翻之后,蜀軍政府成立,蜀軍政府領導人的選舉也自然而然地被推上日程來。為此,楊滄白主持召開了蜀軍政府籌建會議,大家各抒己見,積極推舉合格人選。對蜀軍都督人選,以黨內的資望,任務的繁重和功勞的多少來論,大家認為楊滄白作為重慶同盟會的主盟,在領導同盟會工作五年多的時間里,為重慶獨立立下的汗馬功勞,應當是最卓越的,所以一致認定他是蜀軍政府都督的最佳人選。
其他參加推舉會的人員,不論是握有重兵的張培爵,還是促進重慶獨立的夏之時,也無論是從西安回到重慶的謝持,還是關鍵時刻配合同盟會起義的李湛陽,都推薦楊滄白出任都督。但是,一些同盟會成員也看出,盡管有人會議全程不發(fā)言,但他們對蜀軍都督一職,覬覦已久。楊滄白當然明白這些人的想法,早在組織發(fā)動起義之前,有人就在暗地里四處活動,為自己在即將建立的新政府里謀取職位。他不居功,也不想與人爭權奪利,面對眾人的盛情推選,楊滄白堅決退讓,但表示愿為革命竭盡一己之力。結果,經過同盟會成員的相互審議,全體公推張培爵任都督,夏之時任副都督,并推楊滄白、朱之洪為高等顧問,遇到重要問題,咨商兩顧問后,才決定施行。
在堅決辭掉蜀軍政府都督,做一名顧問之后,楊滄白的工作并不輕松。他指導蜀軍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規(guī)、辦法,規(guī)范了稅收政策,出臺了保護民眾利益、推助經濟復蘇的政策,為重慶社會進步不遺余力地工作著。直到他見軍政府已行使職權,才決定向蜀軍政府懇辭一切職務,全家移居浮圖關別廬,平日里埋頭讀書,以作詩寫文為樂。
左右頁圖:楊滄白不僅是一位資產階級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書法家。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楊滄白滯留上海,汪精衛(wèi)趁此派手下的大特務頭子丁默邨前去勸說楊滄白出任要職,楊多次拒絕,但汪精衛(wèi)那邊始終糾纏不休。為躲避日偽的進一步迫害,1939年11月11日,楊滄白告別家人,獨自回到了闊別二十余年的家鄉(xiāng)重慶,并在南岸過起了歸隱的生活。在這段日子里,擺脫世事紛擾的楊滄白終日寄情山水,靠寫一些舊體詩文來打發(fā)時光。他的詩歌本來就寫得不錯,再加上早年間開國功臣的美名,一時間,眾多政界名流、鄉(xiāng)紳巨賈們紛至沓來,表示愿意以重金求詩。楊滄白本就心高氣傲,想當初蔣介石給他一張空白支票,讓他隨意填寫數額,他都不肯放在眼里,如今區(qū)區(qū)幾張阿堵物又怎能入了他的法眼!于是乎,所有求詩求文的請求通通遭到拒絕。
常言道:無知者無畏。一些不明就里者誤打誤撞,反而因此占得便宜。當時巴縣跳蹬鄉(xiāng)的一個年輕小伙子劉昌言聽說楊滄白詩名很大,就興致沖沖地專門跑到楊滄白家,讓他寫首詩。誰知楊滄白聽后竟然答應了,不過提出一個要求:寫詩可以,但我得隨便寫,不許給我設限制。劉昌言當然大點其頭。于是,楊滄白就寫了這輩子唯一的一首白話詩——《三了歌》。歌云:劉昌言未婚妻病了,中西醫(yī)找遍了;再不注意,恐怕就要命呼了。寫完還不盡興,索性又提筆用小字在旁邊寫了一句:“三了,三了,劉昌言了不得了!”落款“風子”。劉昌言如獲至寶,興沖沖地拿回家,誰知當時劉昌言的老婆正患有嚴重的肺結核,一看這詩歌的內容,登時氣得火冒三丈,劉昌言也是個怕老婆的人,無奈之下只好將這首詩給了石海霞(南岸大石壩霞莊主人,楊滄白晚年長居于此),求詩的事情也就這樣不了了之。
誰知,半年之后,楊滄白病故,其追悼會在重慶夫子廟舉行時,蔣介石、林森等政界名流分送挽聯。這時,有朋友就提醒劉昌言:“物以稀為貴,楊老夫子寫了一輩子舊詩,你這首白話詩可是全天下獨一份?!眲⒉砸宦?,立馬將這首詩要了回來,拿回家認認真真地裝裱珍藏了。現在這首詩的原稿在何處,后世人尚不得知,但這段楊滄白做《三了歌》的軼事,卻流傳了下來,今人聞之,仍忍俊不禁。